媒体:从大疆到宇树,美国正从下一个噩梦中醒来(组图)
新闻来源: 未尽研究 于2025-01-23 20:37:04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俄乌战争以来,美国一直都在反思,为什么自己输掉了无人机供应链竞争。无人机改变了战争,机器狗将是下一个。但美国焦虑的根源,不在于战场,而在于工厂。谁失去了制造的能力,谁就放缓了创新的脚步。
美国科技界人士已经醒悟过来。 “硅谷预言家 ”、 a16z联合创始人马克 ·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惊叹,在现实中,宇树科技( Unitree)的机器人比波士顿动力( Boston Dynamics)更常见,中国正在迅速建成机器人供应链,正如此前的无人机与电动汽车一样。前连线( Wired)杂志主编、无人机企业 3D Robotics联合创始人克里斯 ·安德森( Chris Anderson)也认为,得益于供应链,宇树对波士顿动力的优势,有如当年的大疆对他的 3D Robotics。
他们都确信,已经发生在无人机领域的历史,会在机器人领域重演,担心这将成为美国的下一场噩梦。
美国失去无人机竞争优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从底层技术与终端市场之间的“规模制造”能力的缺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 MIT TechReview)称其为 “中间的缺失 ”( missing middle),即美国企业或押注颠覆性科学的远期想象,或追逐成熟技术的短期规模化收益,却忽视了扩大制造技术规模(建立供应链、量产技术工程化)、边做边学(积累生产经验、制造流程迭代)对于创新的意义。
但是,与其将“中间”简单地视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不如将其视为从实验室通往市场的“中间技术”。它之于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将实验室中诞生的不同的子技术,在制造过程中不断组合、验证、进化,并固化为新的子技术,参与到下一代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中去。凝结于最终用户手中产品的技术,早已不是最初诞生于实验室的技术。所以,往往“笑到最后”的并不是那些最早技术的发明者,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技术演进与组合,通过规模化的制造与构建,在市场上最终实现了价值的创新者。
相对而言, “中间技术 ”对应着中高风险、中低回报、中长周期,会被追逐高利润率的企业逐步外包出去。但失去了它,关键技术将被 “卡脖子 ”,下一代产业将难以汇聚成型。
一架消费级的第一人称主视角( FPV)无人机的“中间技术”,基本上由七个关键“子技术”组合而成:动力、推进、飞行控制、导航和传感器、计算、通信,以及支持它的机身。这些“子技术”当然也可以由“子子技术”组合而成。最终,它们几乎都可以溯源自美国、欧洲与日本。
英国与美国发明了印刷电路板( PCB)技术,它成为了集成无人机电子设备的关键组件,如今主要由中国制造。美国与德国发明了无刷直流电动机( brushless DC motors),将无人机电能转化为动能,驱动螺旋桨转动;日本发明了钕铁硼磁铁( NdFeB),是这些电机的组件;但中国几乎垄断了这些组件的制造。
中国在一些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中的垄断优势不是平地而起的。无论是印刷电路板、直流电动机、永磁体、锂电池还是摄像头或卫星导航模块,中国规模化制造这些组件,一开始也不是为了无人机这个当时的小众市场服务的。
无人机的“中间技术”优势的确立,部分受益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供应链在中国的扩张。中国公共部门以更积极主动的立场,协调、支持和投资于战略产业,向私营部门提供土地、劳动力,以及税收抵免于研发抵免等激励。参与苹果产业链的中国企业越多,掌握的消费电子的“中间技术”就越多,形成新的“技术的组合”的机会也就越高。
然后,部分技术组合在恰当的时候,进化成了电动汽车的“子技术”,又成为无人机的。当然,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无人机,组合成为它们的“中间技术”的,还有经过其他工业部门验证与进化的。
无人机的故事早已 “历史 ”。 2015年, 3D Robotics还算是大疆的竞争对手,但后者已经凭借低成本的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的 70%。十年后,按马克 ·安德森最近的说法,大疆是美国国防部使用最多的产品,美国军方肯定拥有数十万甚至百万架中国无人机。直至大疆在美国被禁。
当一个产品需要数千个零件时,任何一个零件都可能成为瓶颈;不同零件之间的组合的适配性,也在影响对零件的选择。深圳的供应链体系是大疆成功的关键之一。克里斯 ·安德森回顾自己如何败给大疆,承认后者在非常复杂的硬件方面进行了垂直整合和真正的创新, “没有一个物种在与更先进的物种接触后能毫发无损地存活下来。 ”
美国的商用无人机制造商几乎退出了消费市场,转而主要供应政府与军方。 Teal和 Skydio就是典型。结果,去年被中国禁运电池后, Skydio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制造无人机了。目前,它们转而向中国台湾寻求供应链支持,那里还保留相当数量的消费电子组件制造生态,成本比中国大陆高,比日本韩国低。但是,台湾供应链发现,即使零部件都在台湾生产,大部分组装还得运往大陆,比如将光学透镜、热传感器和稳定器组合在一起的云台系统。
美国无人机在失去可以低成本规模化的 “中间技术 ”后,走上了 “高端化 ”的小路。乌克兰使用大疆 Mavic 3 Pro进行侦察,售价约为 3000美元;美国同类产品售价约为 2万美元。为了看上去让价格物有所值,美国无人机厂商还增加了更多精密的军事功能,将价格推高到 4万美元左右。这让无人机变得越来越经不起消耗,丧失了在战场中的实用性。
美国的方式是不计成本地制造世界一流的系统。批量生产“足够好”的硬件,如今既没有“中间技术”的有力支撑,也成为了对路径依赖的阻力巨大的背离。
无人机生产体现了美国新兴科技硬件产业背景与文化环境,也将是波士顿动力、美国机器人产业、以及机器人应用场景将面临的未来。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 Spot与机器人 Atlas,缺乏供应链支撑,面向高客单价的高端市场,始终无法规模化,最终公司股权几易其手。
与此相对,我们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粗略地勾勒出宇树科技截然不同的创新路径。它可以是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类公司。
2013年,创始人王兴兴在上海大学读研时,导师起初倾向于波士顿动力的液压路线,但他最终选择了电驱路线的机器狗 XDog,这是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 MVP)。工业电机是现成采购的,但驱动器是自己开发的;整体机械结构与控制算法也是自己开发的。
毕业后,王兴兴在大疆待了一段时间。 2016年,在拿到 200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后,他开始独立创业。 2018年, MIT开源自己的机器狗方案,王兴兴惊奇地发现,它与自己的方案相当接近;波士顿动力也曾在同年暗示开源,但不了了之,甚至最终抛弃了整套的液压的“技术组合”,转向电驱的“技术组合”。
宇树科技的第一款机器狗产品发布于 2017年,为致敬苏联第一只探索未知的太空狗莱卡,取名为 LaikaGo。 IEEE报道称,这家公司想做中国的波士顿动力,但它更简单,更便宜,初始售价 2-3万美元。两年后, AlienGo发布,售价 1万美元。目前,最新的消费级机器狗 Go2的价格仅 1600美元。成立至今,宇树科技自研了机器臂、关节、电机、相机、激光雷达等关键设备,也进入了工业级机器狗领域。
王兴兴与马斯克对如何降低机器人成本的观点相当接近。前者认为,要降低成本,对整个生产链路、生产工艺,包括整个设计,要足够理解;设计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才是大规模量产,单独靠大规模量产是个弯路。后者认为,到目前为止,最困难的部分是改进设计,使其易于制造和构建复杂的供应链,以便能够大量生产。
设计就是对技术有目的的组合。机器人的供应链与消费电子、无人机、电动汽车存在复用的可能性,但在产业早期,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复用现成的零部件,不如复用人才、经验与工艺,设计出更合适的硬件。这正是中国 “中间技术 ”的优势,经验丰富、反馈及时,可以小批量试产,也可以迅速上量;相同或相邻领域的技术与工艺,很快就能迁移至产品设计改良上。王兴兴称,自己一直在做产业整合,如今也拥有自己的工厂。
在马斯克下场打造擎天柱, OpenAI推出 ChatGPT后,这种 “中间技术 ”的复用,再次很快从四足的机器狗,扩展至双足的人形机器人。 2023年,宇树科技用了 3个人全职,花了半年时间,推出了工程样机 H1,售价 9万美元。时任 OpenAI 研究科学家、特斯拉前 AI 总监安德烈 ·卡帕西( Andrej Karpathy)在社交媒体上说,他想买一两个,或者更多。
2024年,性能更好的G1发布,售价9.9万元人民币。斯坦福Mobile Aloha团队的赵子豪(Tony Z. Zhao)向硅谷发出警告:硅谷在70年代以“低利润、高资本支出”的硅片业务起家,形成了高利润、无限可扩展的软件生态;但软件繁荣是一种福祉,而不是常态, 硅谷可能会在这场具身智能竞争中失败。
比特仍然跑在原子之上。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方案仍未成熟——大模型将是机器人“中间技术”的关键“子技术”——推动整个行业进步需要良好的硬件本体,吸引更多人参与。产品价格要相对友好,否则参与者会减少。王兴兴相信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会在 5年内降到 2万元,到时候 AI与机器人组合的技术临界点可能也已经跑通。
宇树正在成为下一个大疆。目前,宇树机器狗的销量,在全球占 60%-70%的市场份额,与十年前的大疆相近。这两家公司几乎都很快在发布产品后建立起了盈利模式。
无人机已经不是简单的玩具,开始走向更深更广的业务场景;低空经济的载人无人机,也是基于 “中间技术 ”的拥有量产能力,然后建立起面向规模市场的高端化方向。
电动汽车则在向着自动驾驶或高阶辅助驾驶的高端化方向发展;即使是小米这样的新玩家,也能迅速跻身豪车俱乐部。苹果则无奈放弃了造车。
如果中国具身智能企业持续走出独立的创新之路,完全形态的人形机器人的机会,很可能也是中国的。 连蹦带跑的宇树G1,让特斯拉的擎天柱看起来老态龙钟。
它们将成为智能时代中国出口的“新新三样”。产业政策仍然起到了 “风险投资 ”般的关键的杠杆与加速作用,加速新的技术组合。当地只要诞生一家行业龙头,就能催生更庞大的上游供应链与下游应用市场。
而且,从消费电子到无人机到电动车,再到机器人,尽管中国都是世界工厂与供应链基地,但是市场格局完全不一样。美国品牌仍然引领着全球消费电子发展趋势;但中国品牌已经在无人机、电动车与机器人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马克·安德森认为, 无人机是中国超过美国的第一步,电动车是第二步,机器人就是第三步。
全球供应链重塑已经持续多年,但完整的“中间技术”的体系,没有回流美国,也没有落地印度。其他国家则缺乏统一大市场与劳动力基数。如果中国控制好出海企业的节奏与方向,美国的噩梦还要持续很久。
美国科技界人士已经醒悟过来。 “硅谷预言家 ”、 a16z联合创始人马克 ·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惊叹,在现实中,宇树科技( Unitree)的机器人比波士顿动力( Boston Dynamics)更常见,中国正在迅速建成机器人供应链,正如此前的无人机与电动汽车一样。前连线( Wired)杂志主编、无人机企业 3D Robotics联合创始人克里斯 ·安德森( Chris Anderson)也认为,得益于供应链,宇树对波士顿动力的优势,有如当年的大疆对他的 3D Robotics。
他们都确信,已经发生在无人机领域的历史,会在机器人领域重演,担心这将成为美国的下一场噩梦。
美国失去无人机竞争优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从底层技术与终端市场之间的“规模制造”能力的缺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 MIT TechReview)称其为 “中间的缺失 ”( missing middle),即美国企业或押注颠覆性科学的远期想象,或追逐成熟技术的短期规模化收益,却忽视了扩大制造技术规模(建立供应链、量产技术工程化)、边做边学(积累生产经验、制造流程迭代)对于创新的意义。
但是,与其将“中间”简单地视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不如将其视为从实验室通往市场的“中间技术”。它之于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将实验室中诞生的不同的子技术,在制造过程中不断组合、验证、进化,并固化为新的子技术,参与到下一代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中去。凝结于最终用户手中产品的技术,早已不是最初诞生于实验室的技术。所以,往往“笑到最后”的并不是那些最早技术的发明者,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技术演进与组合,通过规模化的制造与构建,在市场上最终实现了价值的创新者。
相对而言, “中间技术 ”对应着中高风险、中低回报、中长周期,会被追逐高利润率的企业逐步外包出去。但失去了它,关键技术将被 “卡脖子 ”,下一代产业将难以汇聚成型。
一架消费级的第一人称主视角( FPV)无人机的“中间技术”,基本上由七个关键“子技术”组合而成:动力、推进、飞行控制、导航和传感器、计算、通信,以及支持它的机身。这些“子技术”当然也可以由“子子技术”组合而成。最终,它们几乎都可以溯源自美国、欧洲与日本。
英国与美国发明了印刷电路板( PCB)技术,它成为了集成无人机电子设备的关键组件,如今主要由中国制造。美国与德国发明了无刷直流电动机( brushless DC motors),将无人机电能转化为动能,驱动螺旋桨转动;日本发明了钕铁硼磁铁( NdFeB),是这些电机的组件;但中国几乎垄断了这些组件的制造。
中国在一些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中的垄断优势不是平地而起的。无论是印刷电路板、直流电动机、永磁体、锂电池还是摄像头或卫星导航模块,中国规模化制造这些组件,一开始也不是为了无人机这个当时的小众市场服务的。
无人机的“中间技术”优势的确立,部分受益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供应链在中国的扩张。中国公共部门以更积极主动的立场,协调、支持和投资于战略产业,向私营部门提供土地、劳动力,以及税收抵免于研发抵免等激励。参与苹果产业链的中国企业越多,掌握的消费电子的“中间技术”就越多,形成新的“技术的组合”的机会也就越高。
然后,部分技术组合在恰当的时候,进化成了电动汽车的“子技术”,又成为无人机的。当然,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无人机,组合成为它们的“中间技术”的,还有经过其他工业部门验证与进化的。
无人机的故事早已 “历史 ”。 2015年, 3D Robotics还算是大疆的竞争对手,但后者已经凭借低成本的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的 70%。十年后,按马克 ·安德森最近的说法,大疆是美国国防部使用最多的产品,美国军方肯定拥有数十万甚至百万架中国无人机。直至大疆在美国被禁。
当一个产品需要数千个零件时,任何一个零件都可能成为瓶颈;不同零件之间的组合的适配性,也在影响对零件的选择。深圳的供应链体系是大疆成功的关键之一。克里斯 ·安德森回顾自己如何败给大疆,承认后者在非常复杂的硬件方面进行了垂直整合和真正的创新, “没有一个物种在与更先进的物种接触后能毫发无损地存活下来。 ”
美国的商用无人机制造商几乎退出了消费市场,转而主要供应政府与军方。 Teal和 Skydio就是典型。结果,去年被中国禁运电池后, Skydio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制造无人机了。目前,它们转而向中国台湾寻求供应链支持,那里还保留相当数量的消费电子组件制造生态,成本比中国大陆高,比日本韩国低。但是,台湾供应链发现,即使零部件都在台湾生产,大部分组装还得运往大陆,比如将光学透镜、热传感器和稳定器组合在一起的云台系统。
美国无人机在失去可以低成本规模化的 “中间技术 ”后,走上了 “高端化 ”的小路。乌克兰使用大疆 Mavic 3 Pro进行侦察,售价约为 3000美元;美国同类产品售价约为 2万美元。为了看上去让价格物有所值,美国无人机厂商还增加了更多精密的军事功能,将价格推高到 4万美元左右。这让无人机变得越来越经不起消耗,丧失了在战场中的实用性。
美国的方式是不计成本地制造世界一流的系统。批量生产“足够好”的硬件,如今既没有“中间技术”的有力支撑,也成为了对路径依赖的阻力巨大的背离。
无人机生产体现了美国新兴科技硬件产业背景与文化环境,也将是波士顿动力、美国机器人产业、以及机器人应用场景将面临的未来。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 Spot与机器人 Atlas,缺乏供应链支撑,面向高客单价的高端市场,始终无法规模化,最终公司股权几易其手。
与此相对,我们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粗略地勾勒出宇树科技截然不同的创新路径。它可以是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类公司。
2013年,创始人王兴兴在上海大学读研时,导师起初倾向于波士顿动力的液压路线,但他最终选择了电驱路线的机器狗 XDog,这是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 MVP)。工业电机是现成采购的,但驱动器是自己开发的;整体机械结构与控制算法也是自己开发的。
毕业后,王兴兴在大疆待了一段时间。 2016年,在拿到 200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后,他开始独立创业。 2018年, MIT开源自己的机器狗方案,王兴兴惊奇地发现,它与自己的方案相当接近;波士顿动力也曾在同年暗示开源,但不了了之,甚至最终抛弃了整套的液压的“技术组合”,转向电驱的“技术组合”。
宇树科技的第一款机器狗产品发布于 2017年,为致敬苏联第一只探索未知的太空狗莱卡,取名为 LaikaGo。 IEEE报道称,这家公司想做中国的波士顿动力,但它更简单,更便宜,初始售价 2-3万美元。两年后, AlienGo发布,售价 1万美元。目前,最新的消费级机器狗 Go2的价格仅 1600美元。成立至今,宇树科技自研了机器臂、关节、电机、相机、激光雷达等关键设备,也进入了工业级机器狗领域。
王兴兴与马斯克对如何降低机器人成本的观点相当接近。前者认为,要降低成本,对整个生产链路、生产工艺,包括整个设计,要足够理解;设计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才是大规模量产,单独靠大规模量产是个弯路。后者认为,到目前为止,最困难的部分是改进设计,使其易于制造和构建复杂的供应链,以便能够大量生产。
设计就是对技术有目的的组合。机器人的供应链与消费电子、无人机、电动汽车存在复用的可能性,但在产业早期,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复用现成的零部件,不如复用人才、经验与工艺,设计出更合适的硬件。这正是中国 “中间技术 ”的优势,经验丰富、反馈及时,可以小批量试产,也可以迅速上量;相同或相邻领域的技术与工艺,很快就能迁移至产品设计改良上。王兴兴称,自己一直在做产业整合,如今也拥有自己的工厂。
在马斯克下场打造擎天柱, OpenAI推出 ChatGPT后,这种 “中间技术 ”的复用,再次很快从四足的机器狗,扩展至双足的人形机器人。 2023年,宇树科技用了 3个人全职,花了半年时间,推出了工程样机 H1,售价 9万美元。时任 OpenAI 研究科学家、特斯拉前 AI 总监安德烈 ·卡帕西( Andrej Karpathy)在社交媒体上说,他想买一两个,或者更多。
2024年,性能更好的G1发布,售价9.9万元人民币。斯坦福Mobile Aloha团队的赵子豪(Tony Z. Zhao)向硅谷发出警告:硅谷在70年代以“低利润、高资本支出”的硅片业务起家,形成了高利润、无限可扩展的软件生态;但软件繁荣是一种福祉,而不是常态, 硅谷可能会在这场具身智能竞争中失败。
比特仍然跑在原子之上。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方案仍未成熟——大模型将是机器人“中间技术”的关键“子技术”——推动整个行业进步需要良好的硬件本体,吸引更多人参与。产品价格要相对友好,否则参与者会减少。王兴兴相信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会在 5年内降到 2万元,到时候 AI与机器人组合的技术临界点可能也已经跑通。
宇树正在成为下一个大疆。目前,宇树机器狗的销量,在全球占 60%-70%的市场份额,与十年前的大疆相近。这两家公司几乎都很快在发布产品后建立起了盈利模式。
无人机已经不是简单的玩具,开始走向更深更广的业务场景;低空经济的载人无人机,也是基于 “中间技术 ”的拥有量产能力,然后建立起面向规模市场的高端化方向。
电动汽车则在向着自动驾驶或高阶辅助驾驶的高端化方向发展;即使是小米这样的新玩家,也能迅速跻身豪车俱乐部。苹果则无奈放弃了造车。
如果中国具身智能企业持续走出独立的创新之路,完全形态的人形机器人的机会,很可能也是中国的。 连蹦带跑的宇树G1,让特斯拉的擎天柱看起来老态龙钟。
它们将成为智能时代中国出口的“新新三样”。产业政策仍然起到了 “风险投资 ”般的关键的杠杆与加速作用,加速新的技术组合。当地只要诞生一家行业龙头,就能催生更庞大的上游供应链与下游应用市场。
而且,从消费电子到无人机到电动车,再到机器人,尽管中国都是世界工厂与供应链基地,但是市场格局完全不一样。美国品牌仍然引领着全球消费电子发展趋势;但中国品牌已经在无人机、电动车与机器人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马克·安德森认为, 无人机是中国超过美国的第一步,电动车是第二步,机器人就是第三步。
全球供应链重塑已经持续多年,但完整的“中间技术”的体系,没有回流美国,也没有落地印度。其他国家则缺乏统一大市场与劳动力基数。如果中国控制好出海企业的节奏与方向,美国的噩梦还要持续很久。
Advertisements
网编:睿文 |
|
14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人才分配决定的。美国崛起时,一流人才在科研,二流人才在金融,科技为主,金融为辅。迎来美国科技的爆发,即便现在的很多成品都是用的当年科研设想。而现在是反过来,金融左右科技,股权升值比新兴科技更让人感兴趣。而中国正在重复当年美国崛起的道路,对于科技产业国家是真敢砸钱的。都知道,科技的爆发会导致资源投资的浪费,出现内卷,这是金融投资的大忌,如果以金融投资为主,会重点筛选几个不相干行业分别投资以保证最大收益,从科技上讲每种都有收获但无法确定是否是最优方案,如果论证无法实现就申请专利打包卖掉。如果以科技为主,那就是同时投资多家相似科研项目,齐头并进,最终优化整和成一个最可行的方案实施,也就是9成9的投资会打水漂,用于试错论证上了,而这在金融投资为主体的美国是不可能做的。于是就出现一个团队,在没有竞争者情况下,做了十几年研究,依旧处于实验阶段。美国当年的贝尔实验室可不是这么搞的,但可惜以金融投资为主体后进行拆分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重大科技发明了。划时代的科技创新无一例外都是懂技术的,无论爱因斯坦团队,比尔盖茨,乔布斯,包括现在的马斯克,而美国现存的问题就是,波音模式,唯股价论。如何能让投资人快速赚钱比如何研发一个新科技,可能100年后才能用到比如贝尔实验室上世纪40年代研究的光伏电池更重要。
|
【科技频道】【宠物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