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帮印建最大炼钢高炉 印度反手对华加征25%关税
新闻来源: 钛媒体 于2025-02-24 13:04:22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中国企业为印度修建最大炼钢高炉,或成近年来争议最大的一个项目。中国五矿旗下中冶赛迪为印度塔塔钢厂打造的印度最大高炉,2号高炉开业了,这或是近年来中企在海外建厂争议最大的项目之一,早在2024年9月7日,国资委网站就发布了这则消息,半年过去了,至今引发的争论依然不休,持续发酵。

尤其是伴随着中冶赛迪为印度塔塔钢厂打造的最大高炉接近尾声,印度反手就对中国钢铁开始征收15%至25%的临时税。这让人们意识到,印度还是那个印度。

在今天,中国钢铁产业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一年的钢铁产能,就超过10亿吨。中企为何为印度修建印度最大炼钢高炉?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向印度输出技术和设备可以缓解国内的压力,印度钢铁产业在高速发展。

印度钢铁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钢铁企业平均能耗较五年前下降18%,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68%。这种产业升级正在重塑南亚制造业生态,“孟买-浦那”工业走廊已形成12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催生出年产值23亿美元的冶金装备产业集群。
也意味着,中国投资印度,也在于要抢占印度的市场红利。但是现在网友评论几乎一边倒的认为,这个投资项目会对中国钢铁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弊端要大于获得的好处。甚至有激进的声音认为这是资敌行为。


中冶赛迪为印度塔塔钢厂打造的高炉是全球最大高炉吗?
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中冶赛迪帮印度建设的这座高炉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炉,连自己国家都没有。但笔者求证DeepSeek之后,得到的答复是,最大的炼钢炉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旗下的广东湛江钢铁基地在2022年投产的一座容积超过550立方米的超大型高炉,也是全球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炼钢炉之一。
DeepSeek认为,中冶赛迪作为中国钢铁工程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承担了塔塔2号高炉的核心设计、设备成套和智能化系统集成,其技术(如无料钟炉顶、智能控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截至2024年,全球容积最大的炼钢炉仍为中国宝武湛江钢铁3号高炉(5500立方米),排第二的是韩国浦项制铁光阳厂4号高炉(5250立方米)。
第三是日本新日铁室兰厂2号高炉(5370立方米,已停产)。
印度塔塔Kalinganagar钢厂2号高炉(4700立方米)排名第四。

考虑到日本的已停产,印度跃居第三。
其次,设计承建,但未必转让了最强的核心技术。
根据资料显示,中冶赛迪承担了塔塔2号高炉的 核心设计、设备成套和智能化系统集成,其技术(如无料钟炉顶、智能控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高炉的最终规模仍由业主(塔塔)的需求决定,并非单纯追求容积最大。

而最强的技术依然在中国,中国钢铁产能占全球55%,且通过超大型高炉和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了成本优势(如湛江基地吨钢成本比欧美低20%以上)。中国在氢基炼钢、电炉短流程等领域的投资远超印度(如宝武计划2035年碳中和),未来可能通过低碳技术拉开差距。
只不过问题在于,塔塔二号高炉年产铁水437.5万吨,该项目的投产使印度粗钢年产能增加500万吨,能推动印度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3.2个百分点,可以说是印度钢铁产业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向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输出工业技术,必须要全盘考虑到整个行业和整个国家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公司的蝇头小利。从经济和战略的角度来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军事武器的制造,钢铁产能是关键。2024年,中国的钢铁消耗量高达8.63亿吨,预测2025年仍将维持在8.5亿吨的高水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消费国之一,这一行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与我国重工业的重要竞争力。

而中国钢铁产业未来肯定要面临印度的竞争。中国钢铁引领世界,但印度钢铁产业也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2022年的钢铁产能就已经达到1.57亿吨,并且未来还准备于2025年和2030年进行新一轮的扩产,预计潜在钢铁产能至少高达2.12亿吨。
而如果比人力成本与年轻劳动力,以后没有谁能与印度竞争。印度一年出生人口是2400多万,而我们只有900多万,在未来,我们的后代,一个年轻人要和3个印度人竞争,我们能竞争过吗?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为了子孙后代能有饭吃,有的钱,现在真的不能赚。这个道理,中国的公司老总们,越早明白越好。
中国手机产业、光伏产业等众多产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案例历历在目。而且印度过去常以政策调整、强制股权收购、债务拖欠等手段损害外资利益(如小米、上海电气案例),项目货款以贷款形式支付,回收风险较高。你高炉建好了,到时很可能就被印度一脚踢开。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冶赛迪为塔塔建造高炉也证明中国已从“产能扩张”转向“技术输出”,掌握高炉设计、低碳炼钢等核心环节的话语权。
这里面有两点:
其一,中国通过自己的技术标准与产能去扩展印度钢铁市场,同时帮助自己消化了产能。
其二,中冶赛迪在印度拓展商机、输出技术的过程,肯定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比如哪些技术可以输出,哪些必须保密。毕竟,中国五矿作为央企,一些重大外资项目肯定是经过衡量和妥善考量的。
尤其是中印两国的经贸往来频繁,合资建厂难免,尽管在过去由于中印边境的冲突争端,两国关系急剧降温,但随着近两年中印之间的地缘政治局势开始逐步缓和,双方经贸关系也开始慢慢复苏,中冶赛迪的巨型高炉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开展。

印度可以为中企的成长提供了市场空间,中国为印度带来了宝贵的资金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技术换市场。况且若不承接印度项目,印度的这块蛋糕是否会由欧美企业填补空白?
不过,技术换市场,要看最终代价有多大。从某种程度上看,中企很大程度的补足了印度的部分短板,比如印度钢铁产业此前依赖进口中高端钢材,而此次高炉的建成使其具备自主生产高端钢材的能力,印度计划到2030年新增1.5亿吨钢铁产能,其中83%为高炉-转炉长流程项目,中国技术可能成为其实现目标的重要支撑,直接将印度的工业化能力提升至另一个层次。
而印度一直在边境问题上和中国不对付,钢铁产业也是一国的军事工业基础,印度拿着中国盾构机在藏南挖掘隧道已经给我们深刻教训。印度钢铁产业如果产能大规模提升,能帮助印度发展军事,投入到坦克装甲、炮弹等武器生产。

印度要对中国钢铁加征25%关税,可以视为风险的苗头已经露出来了,也再一次引发了网友对这个项目的质疑。按照印度一贯的杀猪盘调性,如果是贷款项目,技术、资本送出去了,自己能否收回贷款也是问题。

尽管中冶赛迪更多强调仅提供设备和技术设计,未转让核心知识产权,但印度通过项目可能逐步掌握部分关键技术。例如,高炉采用的“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工艺技术”“高精度喷煤”等中国自主研发技术,可能被印度吸收并用于后续产业升级。
一旦印度起来,对中国的产业破坏力不可小觑,因此,在类似的项目上,我们或许在建厂落地的时候,要对涉及国防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严格限制,仅输出设备而非工艺细节,也不能把大多数核心技术落地在一个国家。
此外,需在技术输出中更严格区分“可交易技术”与“战略保留技术”,并通过持续创新巩固优势,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建立更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避免因单一项目影响国家整体战略利益。
当然,我们也希望以上的评估在五矿的项目中是有体现的,是有留一手,有足够的实力与未来壮大起来的印度竞争。如果印度有一天有实力对中国钢铁产业发起致命一击,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尤其是伴随着中冶赛迪为印度塔塔钢厂打造的最大高炉接近尾声,印度反手就对中国钢铁开始征收15%至25%的临时税。这让人们意识到,印度还是那个印度。

在今天,中国钢铁产业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一年的钢铁产能,就超过10亿吨。中企为何为印度修建印度最大炼钢高炉?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向印度输出技术和设备可以缓解国内的压力,印度钢铁产业在高速发展。

印度钢铁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钢铁企业平均能耗较五年前下降18%,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68%。这种产业升级正在重塑南亚制造业生态,“孟买-浦那”工业走廊已形成12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催生出年产值23亿美元的冶金装备产业集群。
也意味着,中国投资印度,也在于要抢占印度的市场红利。但是现在网友评论几乎一边倒的认为,这个投资项目会对中国钢铁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弊端要大于获得的好处。甚至有激进的声音认为这是资敌行为。


中冶赛迪为印度塔塔钢厂打造的高炉是全球最大高炉吗?
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中冶赛迪帮印度建设的这座高炉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炉,连自己国家都没有。但笔者求证DeepSeek之后,得到的答复是,最大的炼钢炉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旗下的广东湛江钢铁基地在2022年投产的一座容积超过550立方米的超大型高炉,也是全球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炼钢炉之一。
DeepSeek认为,中冶赛迪作为中国钢铁工程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承担了塔塔2号高炉的核心设计、设备成套和智能化系统集成,其技术(如无料钟炉顶、智能控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截至2024年,全球容积最大的炼钢炉仍为中国宝武湛江钢铁3号高炉(5500立方米),排第二的是韩国浦项制铁光阳厂4号高炉(5250立方米)。
第三是日本新日铁室兰厂2号高炉(5370立方米,已停产)。
印度塔塔Kalinganagar钢厂2号高炉(4700立方米)排名第四。

考虑到日本的已停产,印度跃居第三。
其次,设计承建,但未必转让了最强的核心技术。
根据资料显示,中冶赛迪承担了塔塔2号高炉的 核心设计、设备成套和智能化系统集成,其技术(如无料钟炉顶、智能控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高炉的最终规模仍由业主(塔塔)的需求决定,并非单纯追求容积最大。

而最强的技术依然在中国,中国钢铁产能占全球55%,且通过超大型高炉和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了成本优势(如湛江基地吨钢成本比欧美低20%以上)。中国在氢基炼钢、电炉短流程等领域的投资远超印度(如宝武计划2035年碳中和),未来可能通过低碳技术拉开差距。
只不过问题在于,塔塔二号高炉年产铁水437.5万吨,该项目的投产使印度粗钢年产能增加500万吨,能推动印度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3.2个百分点,可以说是印度钢铁产业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向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输出工业技术,必须要全盘考虑到整个行业和整个国家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公司的蝇头小利。从经济和战略的角度来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军事武器的制造,钢铁产能是关键。2024年,中国的钢铁消耗量高达8.63亿吨,预测2025年仍将维持在8.5亿吨的高水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消费国之一,这一行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与我国重工业的重要竞争力。

而中国钢铁产业未来肯定要面临印度的竞争。中国钢铁引领世界,但印度钢铁产业也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2022年的钢铁产能就已经达到1.57亿吨,并且未来还准备于2025年和2030年进行新一轮的扩产,预计潜在钢铁产能至少高达2.12亿吨。
而如果比人力成本与年轻劳动力,以后没有谁能与印度竞争。印度一年出生人口是2400多万,而我们只有900多万,在未来,我们的后代,一个年轻人要和3个印度人竞争,我们能竞争过吗?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为了子孙后代能有饭吃,有的钱,现在真的不能赚。这个道理,中国的公司老总们,越早明白越好。
中国手机产业、光伏产业等众多产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案例历历在目。而且印度过去常以政策调整、强制股权收购、债务拖欠等手段损害外资利益(如小米、上海电气案例),项目货款以贷款形式支付,回收风险较高。你高炉建好了,到时很可能就被印度一脚踢开。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冶赛迪为塔塔建造高炉也证明中国已从“产能扩张”转向“技术输出”,掌握高炉设计、低碳炼钢等核心环节的话语权。
这里面有两点:
其一,中国通过自己的技术标准与产能去扩展印度钢铁市场,同时帮助自己消化了产能。
其二,中冶赛迪在印度拓展商机、输出技术的过程,肯定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比如哪些技术可以输出,哪些必须保密。毕竟,中国五矿作为央企,一些重大外资项目肯定是经过衡量和妥善考量的。
尤其是中印两国的经贸往来频繁,合资建厂难免,尽管在过去由于中印边境的冲突争端,两国关系急剧降温,但随着近两年中印之间的地缘政治局势开始逐步缓和,双方经贸关系也开始慢慢复苏,中冶赛迪的巨型高炉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开展。

印度可以为中企的成长提供了市场空间,中国为印度带来了宝贵的资金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技术换市场。况且若不承接印度项目,印度的这块蛋糕是否会由欧美企业填补空白?
不过,技术换市场,要看最终代价有多大。从某种程度上看,中企很大程度的补足了印度的部分短板,比如印度钢铁产业此前依赖进口中高端钢材,而此次高炉的建成使其具备自主生产高端钢材的能力,印度计划到2030年新增1.5亿吨钢铁产能,其中83%为高炉-转炉长流程项目,中国技术可能成为其实现目标的重要支撑,直接将印度的工业化能力提升至另一个层次。
而印度一直在边境问题上和中国不对付,钢铁产业也是一国的军事工业基础,印度拿着中国盾构机在藏南挖掘隧道已经给我们深刻教训。印度钢铁产业如果产能大规模提升,能帮助印度发展军事,投入到坦克装甲、炮弹等武器生产。

印度要对中国钢铁加征25%关税,可以视为风险的苗头已经露出来了,也再一次引发了网友对这个项目的质疑。按照印度一贯的杀猪盘调性,如果是贷款项目,技术、资本送出去了,自己能否收回贷款也是问题。

尽管中冶赛迪更多强调仅提供设备和技术设计,未转让核心知识产权,但印度通过项目可能逐步掌握部分关键技术。例如,高炉采用的“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工艺技术”“高精度喷煤”等中国自主研发技术,可能被印度吸收并用于后续产业升级。
一旦印度起来,对中国的产业破坏力不可小觑,因此,在类似的项目上,我们或许在建厂落地的时候,要对涉及国防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严格限制,仅输出设备而非工艺细节,也不能把大多数核心技术落地在一个国家。
此外,需在技术输出中更严格区分“可交易技术”与“战略保留技术”,并通过持续创新巩固优势,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建立更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避免因单一项目影响国家整体战略利益。
当然,我们也希望以上的评估在五矿的项目中是有体现的,是有留一手,有足够的实力与未来壮大起来的印度竞争。如果印度有一天有实力对中国钢铁产业发起致命一击,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Advertisements
网编:和评 |
|
40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对印度、越南、菲律宾这类与中国有领土纠纷、脑后有反骨的国家,经济上卖卖成品、赚点快钱就行了,千万不要战略投资、不要扶持他们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他们寡廉鲜耻,不懂知恩图报,有奶便是娘,翻脸比翻书还快,帮助他们的每一块铜板将来都可能变成射向我们罪恶的子弹!
|
【经济观察】【谈股论金】【股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