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首页  新闻速递首页  热评新闻榜  新闻评论公告  72小时神评妙论  即刻热度新闻 
评论人:不说假话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2年12月12日 15:08:43 【回复】
 回复33楼:不要再和宇宙夜郎争了,对牛弹琴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4  5 
↓↓↓ 共 3 条评论 ↓↓↓
评论人:lyy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2年12月12日 15:13:48 【回复】
又有好消息!中国将建造全球最大热核装置,2025年建成2028年发电
又有好消息!中国将建造全球最大热核装置,2025年建成2028年发电
14
  能源到底有多重要,看看当下的欧洲就清楚了,失去俄罗斯天然气的欧洲各国,物价飞涨,尤其是天然气价格甚至暴涨了10倍,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就连工业生产也面临停摆的局面,或许能源危机继续不得到解决,欧洲工业将会彻底陷入崩溃。
  能源的种类有很多,除了传统的化石能源以外,核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佳的能源解决方案,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安全性。毕竟核电站出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例如当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导致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超过13万人饱受辐射疾病的折磨。
  
  那么核聚变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上面说的核,指的是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例如超高温和高压,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例如如氦。
  
  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中,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那么核聚变是核裂变相反的核反应形式,核裂变是重核被中子轰击后,裂变为两个较轻的原子核。例如原子弹就是核裂变,所以破坏力非常大,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核电站,也都是核裂变的方式。
  
  其实人类已经掌握了核聚变技术,例如氢弹,但它是不可控的,所以也有着十足的破坏力。但如果能够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那么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能源,因为核聚变可以使用海水作为燃料。
  当然,更重要的是核聚变非常清洁,没有核废料等污染物,同时释放的能源比核裂变更有效率,所以当下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
  那么又有好消息了,近日,我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彭先觉表示,中国正在计划建造全球最大的热核生产装置。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热核能的潜力,可以将其转化到实用阶段,预计在2025年该装置就会完成所有的建造工作,到了2028年就会正式开始生产热核能,产出强度为5000万安培的电流,这个强度是美国“Z机”的2.5倍。
  
  Z机是美国的一热核研究大装置,开动后可产生35亿度高温或290太瓦的电量——相当于全球发电总量的80倍,但可惜的是,这股电力仅能在持续七百亿分之一秒的脉冲中释放,没有实际的利用价值。
  但是,我国计划建造的是一台完整的可产出热核能量的装置,可以用来商业化发电的,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包含了聚变和裂变反应堆结构的混合核能反应堆,叫做Z-FFR聚变堆,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混合堆技术,因为其聚变需求功率比较低,所以更易于实现。用聚变为裂变提供中子增值,聚变只占整个反应堆能量的5%,裂变占95%。另外这个混合堆可以使用核废料作为原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另外,Z-FFR聚变堆也十分安全,想要关闭它,只需要停止激光脉冲即可,整个装置的核反应会很快停下来。因为激光脉冲停止,核聚变反应将不能进行,也就无法产生高能中子,核裂变反应堆也会因为缺少中子的轰击而停止运行。
  总之,在核技术领域,原本我们是落后者,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当下的核能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不论是在传统核电站领域,还是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都已经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例如,陕西将建成首个商用可控聚变堆。目前,星环聚能旗下的可控聚变堆项目的设备已经全部进厂安装,预计9月份安装完成,明年将制造1700万摄氏度的高温。
  
  不过,该项目目前还只是一个“零号机”,现阶段并不会产生实际的聚变效果,先验证整个方案的科学可行性。但这也意味着商用可控聚变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当然,前面提到的Z-FFR聚变堆离离真正的商业化也还有很大的距离,到2028年先是技术验证堆运行,不是工业堆。但中国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出去,只要能够把第一步走通,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将其实现商业化也就不远了,并且这也将是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突破,所以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儿,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参与讨论。记得关注我,我是老万,谢谢大家,明天我们不见不散。
5  4 1 
评论人:lyy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2年12月12日 15:12:17 【回复】
斯坦福2022 AI指数发布,中国AI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
作者:Forbes China
文/福布斯中国
近日,斯坦福大学发布《2022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2)。
该报告是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HAI)的一项独立计划,每年发布AI指数年度报告,全面追踪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状态和趋势。自2017年起,由斯坦福大学主导,来自MIT、OpenAI、哈佛、麦肯锡等机构的多位专家教授组建的小组完成报告。
斯坦福大学AI指数联合主席JackClarki表示:“2021年是人工智能从新兴技术走向成熟技术的一年——我们不再处理科学研究的探索性思考部分,而是处理对现实世界直接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的东西。今年的AI指数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正在融入经济,它的影响通过研究、落地甚至资金方面开始走向全球。”
专利方面,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飙升,比2015年高出30多倍,年复合增长率为76.9%。中国AI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在2021年占全球专利申请量的52%,并获得了约6%的授权,与欧盟和英国大致相同。美国则在授予的专利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占全球总数的40%。
跨国合作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出版物的总数持续增长,美国和中国主导了人工智能的跨国研究合作。在过去十年中,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论文方面的跨国合作数量最多。至2021年,中美两国联合论文数量为9660篇,是第二名英国和美国之间的近三倍(3,560篇)。
投资方面,自2020年以来,对人工智能的私人投资增加了一倍多,部分原因是更大的融资轮次。2020年,有四轮融资价值5亿美元或以上;2021年,有15轮。报告指出,全球私人投资从2020年的460亿美元飙升至2021年的935亿美元。所有这些资金都流向了更少的公司,因为自2018年以来新融资的初创公司数量一直在下降。
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变得更实惠、性能更高。自2018年以来,训练图像分类的成本降低了63.6%,训练时间缩短了94.4%。过去五年,机械臂的中位数价格也下降了46.2%。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领域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斯坦福大学HAI研究所官网中指出,2021年,人工智能的全球化和产业化加剧,同时技术的伦理和监管问题也成倍增加。报告合著者HelenNgo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变得越来越强大,衡量和理解它们造成伤害的方式变得至关重要。”
3  2  
评论人:lyy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2年12月12日 15:11:43 【回复】
2024年中国或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我要评论
2016年10月07日 21:37:57 来源: 新华社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记者白国龙、余晓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透露,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2022年前后发射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雷凡培表示,中国空间站建设方案已确定。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有多个交会对接口,能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2018年前后,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2022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
  此后空间站每年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对接若干次进行补给,在400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上维持设计寿命十年的运行。届时,中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达一年以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接受采访说,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在空间站发展中,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1992年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为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为空间站阶段,即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
  今年9月15日,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的帷幕,这将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
  按计划,10月中旬,2名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以此突破和掌握再生式生命保障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相关新闻:
星梦六十载 一曲东方红--写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之际 评论:自力更生,一飞冲天
中国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新华社记者专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3  2  

12下一页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新闻评论原文:
暂 时 还 没 有 上 榜 的 热 门 点 评
获赞最多的网友评论,将自动推送到留园神评妙论荟萃  



[ 留园首页 ]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C) 6pa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