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与文革有关的影视文学作品,都绕不开大字报、红宝书、批斗"牛鬼蛇神"等典型元素,但姜文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却将之一概摒弃。明明是拍摄十年动乱,导演回忆的,却是捉弄老师、追女孩儿、偷看内部色情电影等个人体验。而且这一切,全由明亮到几乎都曝光过度的镜头来呈现。这种南辕北辙的荒诞感,在电影刚开始的旁白中便很明显:"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
如此颠覆性的文革叙述,却绝非编剧王朔和导演姜文的凭空捏造。在文革的某一个特定时期,京城里确实有一批年轻人,过着与电影中的马小军和那帮"坏孩子"们类似的生活。他们主要是当时北京地区的大院干部子弟,尤其是军队干部子弟。但他们的特殊经历,却被充满了血泪与控诉的主流文革话语给掩盖了。和姜文的电影类似,叶维丽、马笑冬的对谈录《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也是从亲历者的视角,还原大院干部子弟的文革岁月,在很多方面,和电影可以相互印证。
"大院"是1949年后才在大陆出现的一种全新居住形态,其共同特征是封闭、自成一体,"体现了共产党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改造"。它最早起源于延安,解放后被带入全国各城市。大院对成年人而言,几乎就是边沁(J. Bentham)式的"圆形敞观监狱"(Panopticon):即使回到家,同事间仍处于相互监督之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成为别人的把柄。但孩子们的大院则是乐园:他们从小在院里成帮结伙,"呼啸而过,打打杀杀,有玩不完的游戏",红卫兵运动爆发后,他们就自然结成了最团结、战斗力最强的派系。所以叶维丽认为:"要研究文革早期的红卫兵运动绝不应该忽略大院,红卫兵的中坚就是大院的孩子。"
🌲🌲🌲🌲🌲🌲🌲🌲🌲🌲🌲🌲🌲🌲🌲🌲🌲🌲🌲🌲
🌲🌲🌲🌲🌲 Hugo Aujourd'hui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