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首页  新闻速递首页  热评新闻榜  新闻评论公告  72小时神评妙论  即刻热度新闻 
评论人:仁剑 [♂☆★★声望品衔11★★☆♂]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5年04月08日 15:53:35 【回复】
 回复22楼:大家都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于是,对的双方就打起来了——这是笔者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理解:如果人人都认为自己对,反而就天下大乱;如果人类社会再也没有错,反而会世界末日——这就是人间的一种怪现象:【“对”往往发挥恶的功能作用】。
【对】或【善】的错知,更会进一步“升级”,被人类划分出【无穷数的本质上是虚拟的】公共标准(公意,也有学者称“共相”),令到恶(斗争)的功能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
假如——【真的】有上帝,这个上帝必然【没有标准】(没对错没善恶自然就天下太平——这应该是真上帝唯一的“终极职责”);
又或者假如——要辨别【真假】上帝,只有一条标准:【真的上帝没有标准】。
人类吃了“知善恶树”的果,就有了原罪,这个原罪就是:人类有了错知,继而有了(善恶的)标准——【这些】标准,《逻辑后缀学》通通纳入“是”判断的范畴,这篇文章则称为【恶性】。
——
人类一思考(善恶),真的上帝,就发笑——因为真的上帝没有标准;
人类一思考(善恶),假的上帝,就发怒——因为假的上帝有一大堆的律例、诫命,也就是标准。不遵从假上帝的标准,假上帝就会发怒。不但假上帝会发怒,人类自己也因为对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糊里糊涂永远搞不清楚而相互发怒。
发怒,就表示有恶意。恶意,当然是一种恶性。相互有恶意,就会“斗争”。斗争,就是【恶】。
人性,本无所谓善恶——无标准。但错知之后,就有了善恶的标准。有标准,就必然形成社会性的【体系】——【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中的人性,就异化为:【恶性】——斗争性。
有了价值体系之后,【人人都能够以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公意(标准)之名,行个别意义之事】。
全面性的斗争从此贯穿整个人类史,不可止息。
——
斗争的本质,是悖论。
悖论,一定是以“是”判断(确认性判断)的形式出现。
而“是”判断,一定是“真类”(一定是由自身发出包含自身的“自定义是”)。故真类的判断,必然产生悖论:以为有限,其实无限;以有限衡量无限、以无限追求有限——永远是一个【无休止震荡与重复的、用“是”判断判断“是”判断】的、“纠缠共生”的判断(参考《逻辑后缀学》上卷关于“是”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四个重要外延)。
在“是”判断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表面上是因为观察研究对象的“是”,实质是因为观察研究对象的“非”。离开了“非”场,“是”(这个人)本身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不能显示出价值)。但这就形成了“是”不但必须靠“非”场维持,而且还必须靠“非”决定——因为“非”,所以“是”。因为非nX,所以A。进而终极的“纯正唯一”的“因为非nX,所以必须A”的“后因果关系”逻辑。
——后因果关系逻辑,是一种【因非而是】的逻辑——我们企图“是之为是”地“自身所是”或“是其所是”,却永远只能“因非而是”。
因非而是的后因果关系逻辑,是理性思维逻辑的本质。
这里的“非”,意味着排斥。相互排斥,就形成斗争。
理性自身就是悖论。而理性思维逻辑,则令悖论(令自身)异化为斗争性——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可能十分乐见斗争的发生。但因悖论具有反噬作用,鼓动斗争者必然会【被斗争】。
——
理性自身就是悖论,因此理性无法超越自身,也就不可能消除悖论。理性所能够做的,是模仿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同时,绕过、平衡、掩盖悖论(参考《逻辑后缀学》上卷第二章第三节)。
理性不但不能消除悖论,更由于“是”判断既具有分化性,又具有封闭性,故理性必然【熵增】(参考《逻辑后缀学》关于“是”判断逻辑属性的第十四个重要外延的论述)。
——熵增,意味着【恶化】,一般的用语是【矛盾激化】。
上述结论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其指一也】——【熵增意味着恶化】这个结论无比精辟地指出了现实世界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从恶性到恶化的因果关联:
一对夫妻,如果处理相互间关系时,事无巨细皆【以理为准则】,这对夫妻的关系,一定是紧张的。紧张,就具有恶性。坚持各自的理毫不退让的同时,更千方百计为各自的理“找背书”(找理由的理由),紧张关系就一定会恶化——“找理由的理由”时:初始的理由会被固化,也就是越来越封闭;初始的理由后面的理由越多,问题就越被分化——剪不断理还乱:这就叫熵增。
上述例子中的“原理”,同样适合人类社会里种种的人际关系、国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笔者发现,在现实社会里,人们对已发生的某事件的思考或评论,往往有以下模式:没问题一定要找出问题;有问题一定是“定体问”问题;“定体问”问题一定是普
2   
↓↓↓ 共 1 条评论 ↓↓↓
评论人:仁剑 [♂☆★★声望品衔11★★☆♂]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5年04月08日 15:54:26 【回复】
“定体问”问题一定是普遍性问题;普遍性问题得出的一定是全盘否定的结论。但因为“错知永远是对的”,因此全盘否定一定是双方的。如此一来,任何事件都会伴随着争执。
在种种争执中,笔者看到的却是:当中所出现的种种范畴谬误实在是惨不忍睹,令笔者觉得可笑、可悲、可怖。
因此,熵增是全球性的,斗争性的恶化是全球性的。
【明知道】斗争性会恶化并且事实上在不断恶化,但人类还是【固执己见】地不惜恶化——为什么?
除了利益上的原因(这是纯政治性话题,这里不多作讨论,只说一句:利益通常也要得到道德的“背书”才能“摆得上台面”),笔者认为还有两个【原理】上的主因。
第一,“为了争一口气”。这个原因只能说明一件事:经不起推敲的理性无比脆弱,人的所谓理性根本上就是装X。人在本质上始终是感性的动物。脱下理性的外衣,人与动物无异,人的感性本质上就是兽性。穿上理性的外衣,人反而可能会禽兽不如。因为,兽性其实是一种“率性”,率性其实是道性。而穿上理性外衣的感性,却会异化出恶性。恶性之恶化,更会变异出凶性,令人类——亦只有人类,作出同类之间大规模自相残杀的“逆天”之事。
第二,理性的基础是逻辑性。逻辑的特点有二。其一是逻辑链【不能中断】,【不能中断】也就是笔者论述的“是”判断的【震荡与重复】;其二是理性具有的【同一必一的交集属性】。这种属性,亦令到恶化之行不能“半途而废”。这方面,《逻辑后缀学》有详细的讨论。
笔者始终认为:人类命运要避免不断的恶化,恢复良性,唯有中华传统思想是良药。
注:这里不是表示中华传统思想多么先进优秀(因为笔者对“先进优秀”此类词语的态度是不以为然)。
笔者的看法是:中华传统思想具有【并集属性】。并集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集合,通俗的解读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之意。正因为中华传统思想的逻辑性没那么强(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思想里没有哲学”),没那么多对错,因此其斗争性就大大弱于强调“必须严密演绎正确性”的西方理论。
故,我们有必要【修改理性的内涵】——理性,并非意味着演绎绝对正确,并非在通过演绎之后,我能够合理获取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值,而是在演绎绝对正确的过程中,在合理获取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我能够接受的、舍去的——最大值】。
如此一来,理性,就具有了良性的内涵。
如此理性,才具有真正的道德内涵。
——
归纳:范式思维下人类命运的必然走向:“是”判断→真类→悖论→错知→价值观→恶→斗争性→恶化→凶性→灭亡😂
——
最后,以一首步《虞美人·李煜》韵的诗词表达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慨:
人间战事何时了,
枉鬼知多少?
西番昨夜又戕风,
血雨漫天红月笑嗤中。
道德仁义招牌在,
公意朝夕改。
庄家欢喜庶民愁,
昧识古今桥朽水恒流*。
*“桥朽水恒流”是“桥流水不流”的相同语义的变体。因后句平仄不合,故擅改之。
南朝梁代的傅大士,是中国维摩禅祖师,他有一首很著名的偈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3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新闻评论原文:美国对中国关税叠加至104% 中方奉陪 美股高开低走(图)
暂 时 还 没 有 上 榜 的 热 门 点 评
获赞最多的网友评论,将自动推送到留园神评妙论荟萃  



[ 留园首页 ]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C) 6pa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