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科院领导到访德国 德中科研合作存争议(图)
新闻来源: 德国之声 于2024-10-30 9:51:13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本周,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携代表团到访德国,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利奥波蒂纳国家科学院的代表举行会晤。这也是新冠疫情之后中科院高层首次访德。但是,德中科研合作的氛围如今明显比疫情前紧张。
利奥波蒂纳德国国家科学院国际关系部主任纳尔曼:“在能源技术等领域,中国科学家甚至领先于德国。” 图为合肥的一间太阳能发电板工厂图像来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科院代表团10月28日在柏林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PG)共同举行活动庆祝双方建立合作关系50周年,29日与30日则与利奥波蒂纳德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第二届"未来科学会议"。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加强创新实现碳中和之目标,中科院院长侯建国与即将卸任的利奥波蒂纳德国国家科学院院长豪格(Gerald Haug)也共同签署了一份"通往碳中和之路 - 柏林宣言"。与会的两国科学家认为,要实现碳中和,各方不仅仅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跨国合作、相应的全球政治框架也必不可少。
然而,相比几年前,德中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明显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年前,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中国战略,明确强调需要"去风险"。德国教育部长施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也在去年直白地警告说:任何一名中国科学家的背后都有可能有中共的支持。
德国教育部长施塔克-瓦青格:任何一名中国科学家的背后都有可能有中共的支持图像来源: Chris Emil Janssen/IMAGO
德国科学界:切勿一概而论
教育部长的表态遭致了科学界的抨击,后者认为这样的表态过于民粹、过于一概而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院长克拉默(Patrick Cramer)、德国科研协会主席贝克(Katja Becker)纷纷强调跨国科研交流的重要意义,认为科学界应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自治、自己负责;尤其在那些风险并不太高的领域,科研合作不应被阻碍。
德国科学界同时也认为,在军事科技相关领域,相关风险必须被明确指出。在学术自由遭到中国当局限制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这样才能避免德国科学家在对华合作时"过于天真"。
在接受德国网络媒体China.Table采访时,利奥波蒂纳国家科学院国际关系部主任、汉学家纳尔曼(Ruth Narmann)表示,两国在国家科学院层面上开展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好双方知名学者之间的关系。纳尔曼说,德中科研合作并不单纯只是跨国科研合作,更是"科技外交"的一部分。"年轻科学家的交流和主动参与也是这项动议的目标之一,在中国,青年学者的参与度暂时还不如德国。"
纳尔曼还指出,德国近期围绕对华关系"去风险"的讨论对科研合作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她强调,两国科研合作有着重要的社会以及科研政策意义:"这也是对公众发出的一个讯号,即德国需要对华科研合作,中国是无法绕开的。"她说,在有些领域,德国无法独立搞科研,必须依靠合作;而在能源、气候等领域,中国科学家甚至比德国更加领先。
她透露,中国同行也留意到了德国国内的相关争论,在双方交流时也不断被提及。这位汉学家警告说,切勿将所有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都一概而论地视为窃密者,"已经有许多中国科学家在德国工作,有些还在德国科研体系内身居高位。"
利奥波蒂纳德国国家科学院国际关系部主任纳尔曼:“在能源技术等领域,中国科学家甚至领先于德国。” 图为合肥的一间太阳能发电板工厂图像来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科院代表团10月28日在柏林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PG)共同举行活动庆祝双方建立合作关系50周年,29日与30日则与利奥波蒂纳德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第二届"未来科学会议"。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加强创新实现碳中和之目标,中科院院长侯建国与即将卸任的利奥波蒂纳德国国家科学院院长豪格(Gerald Haug)也共同签署了一份"通往碳中和之路 - 柏林宣言"。与会的两国科学家认为,要实现碳中和,各方不仅仅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跨国合作、相应的全球政治框架也必不可少。
然而,相比几年前,德中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明显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年前,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中国战略,明确强调需要"去风险"。德国教育部长施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也在去年直白地警告说:任何一名中国科学家的背后都有可能有中共的支持。
德国教育部长施塔克-瓦青格:任何一名中国科学家的背后都有可能有中共的支持图像来源: Chris Emil Janssen/IMAGO
德国科学界:切勿一概而论
教育部长的表态遭致了科学界的抨击,后者认为这样的表态过于民粹、过于一概而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院长克拉默(Patrick Cramer)、德国科研协会主席贝克(Katja Becker)纷纷强调跨国科研交流的重要意义,认为科学界应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自治、自己负责;尤其在那些风险并不太高的领域,科研合作不应被阻碍。
德国科学界同时也认为,在军事科技相关领域,相关风险必须被明确指出。在学术自由遭到中国当局限制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这样才能避免德国科学家在对华合作时"过于天真"。
在接受德国网络媒体China.Table采访时,利奥波蒂纳国家科学院国际关系部主任、汉学家纳尔曼(Ruth Narmann)表示,两国在国家科学院层面上开展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好双方知名学者之间的关系。纳尔曼说,德中科研合作并不单纯只是跨国科研合作,更是"科技外交"的一部分。"年轻科学家的交流和主动参与也是这项动议的目标之一,在中国,青年学者的参与度暂时还不如德国。"
纳尔曼还指出,德国近期围绕对华关系"去风险"的讨论对科研合作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她强调,两国科研合作有着重要的社会以及科研政策意义:"这也是对公众发出的一个讯号,即德国需要对华科研合作,中国是无法绕开的。"她说,在有些领域,德国无法独立搞科研,必须依靠合作;而在能源、气候等领域,中国科学家甚至比德国更加领先。
她透露,中国同行也留意到了德国国内的相关争论,在双方交流时也不断被提及。这位汉学家警告说,切勿将所有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都一概而论地视为窃密者,"已经有许多中国科学家在德国工作,有些还在德国科研体系内身居高位。"
Advertisements
网编:空问站 |
|
23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