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46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媒体:无论谁胜选,美国华裔科学家们都担心再遭迫害(图)

新闻来源: 观察者网 于2024-10-31 1:23:05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越来越近,究竟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胜出依旧难以预测。不过,对于近年来饱受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严酷迫害的学术人员而言,无论谁上台执政,都担心自己仍然会持续被怀疑和摧残。

据香港《南华早报》10月31日报道,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实验经济学家陈岩并不支持哈里斯胜选,却希望特朗普败选。“如果唐纳德·特朗普胜选,对华裔学者来说不会是一个好结果。”她补充说:“如果卡玛拉·哈里斯胜选,会有很多未知因素,但至少我们知道她有一半亚裔血统,是一位移民科学家的孩子。我希望她能对亚洲和亚裔学者群体有更多的同理心及理解。”

而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教授郗小星,则没有被任何一个阵营所说服,他认为无论特朗普还是拜登政府,都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最大威胁”。“这是(美国)两党都强调的一点,也是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其中的地缘政治新现实。”

报道指出,尽管对于两党总统候选人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像陈岩和郗小星这样的科学家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他们对美国国会众议院此前想让“中国行动计划”死灰复燃的一项立法感到沮丧。而教育业内人士则指出,“中国行动计划”的寒蝉效应给中美两国关系造成的严重损害,不仅可能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且对于美国自身也是伤害,因为当今引领许多前沿领域研究的大多都是华裔。



郗小星(右)及妻子 NBC资料图

今年9月初,在11月5日美国总统大选之前仅剩三周会期之时,面对“政府关门”等迫在眉睫的国内难题,美国国会众议院竟仍挤出一周时间安排了所谓的“中国周”。

当地时间9月11日,由得克萨斯州共和党籍众议员兰斯·古登(Lance Gooden)发起的一项法案在众议院以237票对180票获得通过,其内容是在美国司法部之下重启一项为期6年、类似“中国行动计划”的新计划,宣称要遏制对美国知识产权和学术机构的间谍活动,并制定一套针对实验室和大学研究人员的执法策略。

《南华早报》称,虽然古登的这项法案当时并未获得民主党的支持,白宫方面也已表示“强烈反对”,预计可能不会在参议院获得通过,但亚裔和华裔群体还是担心,“中国行动计划”2.0版的出现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这只是时间问题,”郗小星说,“所谓‘中国出生的科学家是间谍’,只要这个假设保持不变,就会有更多力量试图恢复它。如果‘中国行动计划’在未来某个时候重现,我不会感到惊讶。”

“众议院的这一行动,纯粹是出于政治目的,反映了对为这个国家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的过度恐惧。”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客座教授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长期从事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也曾在中国的昆山杜克大学担任常务副校长,他表示,美籍华人一直站在美国科技发展的前沿。

“中国行动计划”于2018年11月启动,要求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以防止中国“从美国窃取信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亦以该计划为由凭空捏造“中国学术间谍”,大兴冤案。2022年2月23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终止特朗普政府期间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

《南华早报》指出,“中国行动计划”并未揭露任何一名所谓的“间谍”,但许多接受调查的研究人员却因此丢了工作,生活也被彻底颠覆。这其中,就包括被称为“中国行动计划首案被告”的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华人教授胡安明,以及“中国行动计划”中被起诉的首位华裔学者、原堪萨斯大学终身副教授陶丰等人。

报道称,如今,这些科学家们也变得非常谨慎。“现在,我要检查五六遍(研讨会信息),来回检查,以确保它是准确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扭曲,压力太大了。”胡安明说道。



被称为是“中国行动计划首案被告”的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华人教授胡安明 美媒资料图

而同样作为最早遭到调查的对象之一,郗小星透露,如今他的研究量大幅减少,其他许多科学家要么减少了工作量,要么干脆停止申请联邦资助。事实上,郗小星遭受到的迫害打压,早在“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之前就已经出现。

2015年,郗小星就被持枪逮捕,他被指控与中国研究人员分享了一种名为“口袋加热器”的装置的信息。FBI根据截获的郗小星与其中国同事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错误地将该装置与一些已公开多年的超导技术相混淆。同年晚些时候,这起案件被撤销。“但如果你仔细想想,我的案件发生在‘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之前,那是在奥巴马执政时期。”他说道。

南得克萨斯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代理相关华人案件的律师金崇世(Andrew Chongseh Kim,来自韩国律所)的研究也指出,早在2009年,在“经济间谍调查”中针对华裔人士的偏见就已经出现。

“从1996年到2008年,被指控犯有经济间谍罪的被告中只有约16%是华裔,但这一比例在2009年增加了两倍,从那时起,大多数被告都是华裔。”金崇世认为,这种转变可能表明了,美国是从何时开始将中国视为严重的经济竞争对手和威胁。

在特朗普政府启动“中国行动计划”的六年后,作为当时曾主导许多调查工作的美国政府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今年8月承认,其调查在学术界制造了“艰难的气氛”,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并未就此道歉。

去年一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调查也显示,在“中国行动计划”展开了数年调查之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觉得自己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约70%的人“对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担惊受怕(fearful)”,可谓“寒蝉效应仍在”。



资料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官网


已在中美两国从事STEM教育长达40年的西蒙认为,“中国行动计划”的寒蝉效应,也是中国在美学习STEM的学生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美国面临着人才管道受到严重影响的危险……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还是生命科学,在这些前沿领域工作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恰好是华裔。”

西蒙指出,过去五年,试图在中美之间搭建桥梁的那些人,被美国国会的举动和特朗普撕裂,但令许多人惊讶的是,拜登政府仍在以同样的方式行事。“美国高校最近都很害怕,他们担心,如果对中国过于友好,或者招收了太多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失去获得联邦研究资金的机会。”

“让我担心的是,科学、技术、人才和教育方面的冲突会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可能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西蒙表示,切断进入中国的通道将是美国的损失。“我们显然需要进入中国,不仅要了解他们目前的科学技术,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无论是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还是美国内甚嚣尘上的反亚裔言行,都是美国内系统性种族歧视问题的体现,都反映出美国根深蒂固的社会顽疾。

发言人指出,美国上届政府司法部门2018年启动的所谓“中国行动计划”大搞有罪推定、人为设置年度办案指标,纯属政治操弄,违背美国自身倡导的法治精神,必将继续遭到美各界有识之士的谴责和抵制。我们敦促美方有关行政部门认真倾听美国各界的客观理性声音,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纠正错误做法,停止滥用司法力量滋扰打压中国在美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为中美在科技、人文等领域的正常交流合作提供有利条件。

			
网编:睿文

鲜花(1)

鸡蛋(4)
46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军政原创】【杂论闲侃】【博论天下】【军事纵横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