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30年建成全球首座核聚变电站?突破能源限制(图)

3月31日,《科技日报》官方报道,中国很可能在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第一座核聚变电站。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该项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很可能成为彻底突破自然界对人类的能源限制的标志性事件,开启人类全新的能源纪元。



▲瑶湖科学岛反应堆,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星火”点燃核聚变发电新希望》文章中提到的细节可以得知,中国核工业二十三建设公司和联创新超导公司合作,投资200亿人民币,在江西南昌瑶湖科学岛建造了“星火”高温超导核聚变-裂变混合堆。预计到2030年,“星火”可以实现100兆瓦的持续电力输出,并接入国家电网。而这也只是整个“星火”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后续的大规模建设还将陆续铺开。

纵观人类的历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都与对能源利用能力的突破离不开关系。虽然能源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它绝对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比如人类从原始采集、打猎能够过渡到了农耕文明,就和利用牲畜分不开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人类以蒸汽机为核心设备,用机械化迅速代替了手工劳动,煤炭、钢铁、蒸汽动力成为了当时时代进步的主要象征物。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又被内燃机、电力取代且一直持续至今。到了现代文明,电力成为了最核心的能源,成为了支撑数字化技术的关键。虽然传统的化石能源仍在很多领域占据重要角色,但电能绝对是现代文明的核心能源。



▲核聚变电站想象图,图片来源:网络


人类目前的掌握的几种主要电力生产方式是火电、核裂变、核聚变、水电、风电、太阳能。传统火电站的能源转化效率为33%~38%,如果使用超临界电站,可达到45%。平均下来每1兆瓦电能成本150万美元左右。火电的成本很低,但附带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的会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目前全球40%左右的电力都来源于火电,中国更是占了60%。核裂变电站也是全球电能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量的10%。其大体原理是利用铀-235的分裂释放能量后加热水,再驱动蒸汽轮机发电。转化效率受制于卡诺循环,转化效率通常为百分之33~37%左右。成本略高于火力发电,因为核燃料本身的成本很低,但是电站建设复杂,废料处理昂贵。如果发生诸如福岛、切尔诺贝利那样的大型事故,造成的灾难也会非常严重。

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都是清洁能源,其中水电的效率最高。水电利用水流势能驱动涡轮,能量转化率85~95%。风电为风力驱动发电机叶片,受风速本身和机械设计的影响,转化效率只有百分之35到50%左右。太阳能的效率是最低的,在自然状态下,其转化率只有百分之15~22%左右。如果排序,全球总电能来源的榜单将是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



▲核聚变电站核心装置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其他几类发电方式确实没有技术上迅速突破的可能,因此大量的科学家都在研究怎么改变核能的效率。核专家设想,既然核裂变可以发电,那么核聚变能不能发电呢,答案当然是可以。核聚变的原理就是两个轻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融合成一个重原子核,这一过程同样会释放大量能量。从效率上来说,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远超于核裂变。如果以克为单位,那么每1克核燃料发生核聚变时可以释放9000万千瓦时,核裂变时仅为200万千瓦,差了40倍还多。对比之下,每1克化石燃料燃烧时最多只可以释放8千瓦时,连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的零头都不够。

如果这些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那么发电量将大的惊人。这么好的发电方式,为什么之前不用呢?原因就在于核聚变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具体来说是高温高压和长时间的维持。这个高温不是普通的高温,它将是1亿~1.5亿摄氏度。只有这样的高温,才能够使轻原子核克服库仑斥力,进入等离子体状态,才有可能完成融合。



▲核聚变实验装置,图片来源:网络


高压是另一个前提条件,当反应堆内充满大量等离子体时,只有高压才能增加它们的碰撞概率。这种高温和高压的环境不是维持个1秒就行了,视情况不同可能需要维持数秒到数分钟不等,才能确保足够的能量被输出。另外,高温等离子体还需要被约束,这就需要超导磁体产生强磁场。把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时,还需要厚重的反应堆壁让高能中子撞击,还需要真空环境。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得出,尽管核聚变具有很强的潜在发电能力,但建设和维护成本都很高。核聚变反应堆使用的原料倒是非常易得,比如海水中就可以提取氘,氚可以由裂变堆生产,锂则可以从矿石中提取。每升水中大约含约33毫克氘,以此估算,全球氘储量估计为4.5万亿吨,够人力用几亿年。经过蒸馏、电解、化学交换法等就可以分离重水,再分解提取氘气。核聚变电站的安全系数也非常高:相当于“揉面团”,当所有的原料都融合完毕时反应自然会终止,不会发生难控制的情况。



▲核聚变反应堆工作想象图,图片来源:网络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人类能够建成数量足够多的核聚变电站,那么能源的成本将突破一个新的水平,各国科学家都看到了它的潜力,所以纷纷投入海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发投入很大,早先建成的多个实验装置,这为“星火”项目奠定了基础。比如早期的“东方超环”、“环流三号”、“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等等。当前,最接近商业运营可能的就是“星火”,全称“星火高温超导核聚变-裂变混合堆”。它并非为纯聚变堆,而是裂变堆到聚变堆的一种中间过渡状态,之所以如此,也是为了降低研发难度。

国际上对于核聚变发电站能否实用有一个关键评价标准,即Q值,代表输出能量和输入能量的比值,当Q大于10就算是有使用价值了。中国“星火”在2030年左右Q值就能达到30以上,从而进入100兆瓦的运行阶段。后期中国的技术发展路径为从聚变-裂变混合堆向纯聚变堆发展,并逐步提高发电量。



▲美国的联邦聚变系统,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中国之外,美国也建立了联邦聚变系统(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估计运行时间为2030年代初,发电能力400兆瓦。英国独立建成了Spherical Tokamak for Energy Production,德国有Wendelstein 7-X,日本有JT-60SA,另外35国还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多国联合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但这些反应堆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和实用化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采用“小步快跑”的技术发展路径,明显已经在核聚变反应堆领域取得了技术上的优势。中国凭借“星火”项目,很可能在2030年拿下全球第一座核聚变反应堆的“桂冠”。未来5~10年,对于全球各国而言,将是发展核聚变电站的关键战略窗口期。谁先突破并实现并发电联网,谁就很可能引领全球能源革命,开启人类全新的能源纪元。
Advertisements
评论人:Sinoroc [★pornoartist★]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1楼:你的回复让我想起这个:
雄心勃勃期待重返月球——各国登月计划一览(2004-12-09)
  欧洲:目前,正积极筹备着登陆月球的计划。“智慧—1号”(SMART-1)———欧洲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预计2005年1月进入绕月轨道飞行,开始探月。该探测器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因而其飞行情况很受关注。
  美国:上个世纪末,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新太空计划”,计划最早在2015年前、最迟不过2020年将美国人重新送回月球,并在月球建立起一个长期基地作为登陆火星和其他星球的跳板。
  印度:印度航天官员透露说,印度计划在2015年前进行两次或更多的登月活动。据称,如果计划于2008年前发射的第一艘印度无人登月飞船获得成功,印度将于2015年前进行更多的登月活动。
  日本:计划在2006年首次发送月球探测卫星,练习和掌握月球软着陆技术。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期是在最近2到3年,向月球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第二期将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第三期将发射机器人登上月球。计划约耗时20年。
2025年04月01日18:23
评论人:marvels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7楼::
大聪明,你知道第一座火力发电站的发电成本么
2025年04月02日1:13
评论人:我已潜水很多年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4楼:嘴贱啊,,,早知道当年就把你射墙上了
2025年04月01日23:47
评论人:戒律暗牧 [☆★声望品衔8★☆]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15楼:说的对,所以本文没什么价值,自媒体骗流量。可控核聚变这个话题是骗流量的重灾区,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好东西,盼着早日成真,但又不是真的懂里面的原理,所以就……
2025年04月01日21:24
评论人:Fun01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5楼:Hot Fusion 要求极端高温和高压来让氢同位素(如氘和氚)克服库仑屏障并发生 Fusion。即使最近 NIF 实验达到了点火条件(Q > 1),但仅指燃料内部的能量增益,整体仍然亏损。目前实验中,为了获得1单位的Fusion Energy,需要投入10~100倍的能量,远远达不到商用化要求。更不要说科幻小说里了的 Cold Fusion, 那都是只有外星高等文明才有的科技。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2025年04月01日21:05
评论人:吕德水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无论如何,我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2025年04月01日19:58
评论人:lanjian45 [♂☆★声望品衔8★☆♂]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等做成了再说不香吗?
2025年04月01日18:49
评论人:donhai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平均下来每1兆瓦电能成本150万美元左右。火电的成本很低...
现在才知道,现在的核电,不光不安全,还比火力发电成本还高。
2025年04月01日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