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车祸引发了种种质疑,也让小米汽车遭遇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
一个问题是,在事发前几秒,车辆还处于智驾状态,监测到障碍后把控制权交给驾驶员,只留了短短两秒接管时间,是不是提醒得太晚?
另外一个问题是,家属声称,事故发生后车门锁死,根本无法逃生,才造成了悲剧,但SU7配备了碰撞后自动解锁功能,理论上不该出现锁死的情况,真相究竟是什么?

当然,还有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SU7会烧起来?SU7发布会上,雷军花了很大篇幅讲解整车安全和电池防护,但是从流出的事发视频来看,这并没有阻止爆燃发生,整台车已经完全被火焰包裹,就算路过的人想去救援,也根本无法靠近,最终车辆被烧得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家属看到自己的女儿遗体在火灾中完全碳化,直接崩溃了。

而且,你搜寻一下互联网记忆就会发现,这已经不是SU7第一次起火了。
01 火灾阴影 挥之不去
2024年9月16日,距离SU7开启交付不到半年,在南京南站附近,一辆小米SU7试驾车发生严重事故,当时路面湿滑,试驾专员疑似操作不当,大脚油门导致车辆打滑失控,这台SU7冲出车道撞向隔离花坛区,车辆的底盘电池区域,被隔离带护栏的石块重击,很快就出现明火和浓烟,所幸车上人员都及时逃出,未造成伤亡。
附近的交警很快就赶来,试图用灭火器阻止火势蔓延,但是效果不佳,消防队抵达之后,用大流量的水枪喷射,并且在车底堆砌出了一个围堰,使电池泡于水中,才控制了局面。

仅仅两个月之后,又一台SU7在广州起火,疑似是驾驶员操作不当,车辆连续撞倒多个护栏,金属护栏被卡在车底,刺中了电池,很快就剧烈燃烧,这台车就没有那么好运了,直接被火焰吞噬,当场报废。

接二连三的起火,对于车主和车迷来说,都是件难以接受的事情,毕竟,大家对于小米的期待非常高。当初的发布会上,雷军将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来解释,号称电池采用14层物理防护,包括3层顶部支撑、3层侧碰撞防护和 8 层底部结构防护,基本上是全方位包裹,而且电池内部采用了超大面积的强化冷却系统,电芯与电芯之间,还填充了可以耐1000℃高温的气凝胶隔热材料。
不仅如此,小米还率先在量产车上使用了电芯倒置技术,在极端情况下,电芯失控后会向下倾泻火焰和能量,而不是向上喷射,烧穿乘员舱。

而且退一步说,除了小米之外,还有两位业界大佬为电池安全把关,因为SU7的电池供应商,是宁德时代和弗迪,前者不用多说,是大家都认识的电池龙头,弗迪则是比亚迪子公司,来头同样不小。
就算不看这些深奥的技术名词,小米身上的品牌光环,雷军的个人魅力,也足以为产品的安全性能背书。
黑科技+大佬供应商+品牌魅力,让大家对于SU7的电池安全有着极高的期待,但一场又一场火灾和随之逝去的生命证明了,SU7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坚不可摧,再多buff加身,该起火还是得起火。当初的期望有多高,现在失望就有多大。
02 没有价值的承诺
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出现在小米身上,严格意义上讲,所有车企都被类似的回旋镖砸中过,发布会上制造安全神话,没过几天就在街头上演神话破灭。
比如一个经常以“公路坦克”自居的品牌,曾经自豪地宣称,交付10万台,电池0起火,听起来就很靠谱。

然而随着旗下车型越来越多,保有量越来越大,网上逐渐开始流传该品牌起火的照片,起初大家还不敢相信,怀疑是车主放了什么易燃物品,或者被鞭炮之类的东西意外点燃。今年3月18日,该品牌最贵的旗舰车型,在深圳一条干道上撞击护栏,很快熊熊燃烧,车上几人不同程度受伤。因为事发路段车辆很多,无数人拍下了这个场面,再也没有什么好辩解的了。

如今这个品牌已经不再使用“0起火”的宣传口径,取而代之的是“0自燃”,直接把外力导致的燃烧给排除掉了,只是不知道,这个金身又能维持多久。
另外一个知名大厂,则一直主推磷酸铁锂电池,声称它比三元锂更加稳定和安全,后来这家车企又推出新的电池结构,更是放出豪言,誓要将“自燃”两个字从新能源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其结果呢?还是出现了大量的自燃案例,有充电时起火的,也有静置时自燃,并且涉及的车型不止一款,从10万级到30万级,都有自燃案例,甚至有人刚提新车几个礼拜就烧掉了。厂家不得不承认其中一部分车型存在工艺缺陷,并宣布召回。

好好放着都会出事,真正碰到了严重撞击,就更不用想了,大家可以去网上随便搜一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型号,案例一搜一大把,其中也有一部分车主未能及时逃生的案例,让人痛心。

其它的国产品牌的状况也没有好到哪去,有老总在发布会上嘲笑友商“天天都烧”,还说“他们的标准在我们这都出不了厂”,然后交付量一上去,这个品牌就回收起火的Flag了;还有车企号称用几倍的国标去测试,还让同一块电池先后承受高温、针刺、水泡,最大程度还原事故状况,两个月后,该品牌汽车就在大马路上熊熊燃烧,充分说明了演习不等于实战。发布会上的安全承诺,真就是“只能听听”的级别,千万别当真。

那外国品牌又如何呢?老外一般不会在发布会上把调子起太高,但这并不是因为谦虚,而是他们也保证不了安全。从号称造车经验丰富的一众合资品牌,到德系老牌豪华三强,家家都有起火案例可循。
哪怕是价格上百万的进口新能源豪车,似乎也没有把钱花在电池安全上,照样是说爆燃就爆燃。

03 天生残疾的锂电池
看了这么多焦黑的残骸之后,大家内心可能有个疑问,难道这世界上,就找不到一辆能100%杜绝起火的新能源车吗?
很遗憾地告诉你,就是找不到。
我们先来看看现阶段动力电池内部各组件的构成:核心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前三位依次分别负责锂离子的释放、接收和传输,隔膜则是充当保镖、保障其余材料安全不短路。平时咱们常见的三元锂、磷酸铁锂,其实就只是正极材料的不同,本质上大家都是锂电池。

可这几种材料之间产生的电化学反应,正是导致热失控爆燃的元凶。简单来说,热失控的过程可以总结成三个关键阶段:外部触发-链式反应-失控扩散。
第一个外部触发很好理解了,像常规的碰撞、托底、硬物穿刺,都有可能破坏电池内部结构,导致锂电池隔膜破裂引发短路。除此之外,过充、过放、过热也会导致负极析出锂枝晶,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刺穿隔膜引发短路。在隔膜破防分解之后,部分失去隔膜保护的电池负极和电解液首先会发生剧烈的还原反应,进一步释放可燃气体和热量,这时整体电池温度必然会持续上升。
当温度上升到电池能承受的阈值,就开始进入到了链式反应阶段。这个阶段正极的氧化物材料在高温下会析出氧气和其他易燃气体来“助燃”;电解质的有机溶剂和锂盐分解后又会化身成“燃料”......高温、富氧加燃料,结果必然是起火甚至爆炸。
不过单颗电芯的热失控只是前戏,当电化学反应迅速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蔓延到整组电池包,接下来的最终阶段就是咱们通过各种惨烈事故肉眼可见的所谓“爆燃”了。因为电池自身就可以分解出燃烧所需的一切物质,所以很难通过浇水隔绝等方式来扑灭,往往要烧完全部的能量才算完,这也是为什么前文提到的南京小米起火事故中,消防员采用“围堰”的方式淹没车底电池。
说白了,锂电池的热失控本质上是由内部材料特性和能量储存机制决定的,目前技术条件下难以完全根治。消防总局就曾经定调,锂电池热失控是无法避免的。

但为了追求更长的续航、更轻的重量,目前厂商还必须继续内卷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尽管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副作用可能会加剧热失控的风险,跟安全性提升背道而驰......
04 拆东墙补西墙
只要易燃易爆的电池材料不改变,起火问题始终难以杜绝。而近几年,其实各大电池厂商也没少围绕电池安全做文章。
像是某厂改变了电池传统模组结构的集成式长条形薄片电芯,就宣称耐高温、抗针刺、重卡碾压都不怕,在拔高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大幅提升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

但别看单个电芯在测试时可以承受针刺,实际发生事故的复杂环境可不管你这那的,通常都会涉及多个电芯的同时损伤,遇到这类工况出现热失控照样会起火。
而且当多块电芯组成整套电池系统装车后,每个电芯变成了仅靠边缘来散热,相比在实验室环境里的单体六面散热,整体散热能力自然大打折扣,达不到宣传时的温控水平。外加设计这款电池时追求能量密度的提升,把电池排列堆砌得满满当当,没准还会进一步加剧热量积累的风险......
还有号称能耐千度高温、针刺、枪击不起火的弹匣电池,厂家在宣传时多次强调“不起火”、“不爆炸”“不趴窝”、“重新定义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标准”。

现实却是啪啪打脸,发布至今被曝出各地多起起火爆燃案例,厂家的回复只有轻飘飘的“排除电池原因”、“事故正在调查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新设计还可能引发其它新问题。比如这次事故的小米SU7就采用了倒置电芯技术,发布时放话行业首创、在安全性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这项技术的重点在于把电池包整体倒着放,打破常规电芯正置、泄压阀朝上的传统。当电芯在极端情况发生热失控时,朝下的泄压阀能把电芯内部产生的高温毒烟向下排出,避免对车内乘员造成伤害。可实际情况是,这项技术虽然能多争取到一些逃生时间,但同时也牺牲了一部分电池碰撞的缓冲空间。电芯底部直接暴露于外部冲击,反而更容易导致电芯变形或短路,引发热失控。

就好比两台车爬上同一个马路牙子都造成了轻微托底磕碰,常规的正置电芯问题不大,倒置设计的小米可能就要更换电池包了......最近正好就有小米SU7车主因为电池包的"1 毫米凹陷 "需要整体更换总成的案例。
05 永远“即将到来”的安全
当现阶段的新能源车电池技术碰上消费者对于续航和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锂电池毫无疑问是综合了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充电速度、安全性能和车企成本的最优解。
如果一味只求安全,其他参数都放在一边,给新能源汽车换上新国标电瓶车同款铅酸电池,爆燃几乎不可能爆燃了,但是60度电跑不到100公里;充电最快8小时;两年一换电池包......那你还愿意买电车吗?

所以只有等将来的全固态电池普及落地,用无泄露风险且不可燃的固体正负极、固态电解质取代当下锂电池的液态材料结构,比如业界看好的硫化物、氧化物或聚合物等固态电解质,这些材料本身不可燃,才有希望解决这一问题。
或者是直接来个技术大跃进,彻底改变化学储能的模式,换用物理储能的超级电容,在突破能量密度短板的同时,还能让热失控爆燃彻底消失,就连电池寿命、充电速度都不再是问题了。

然而,这些前沿技术,目前都还停留在实验室里。要么就是成本过高,工艺复杂,要么就是关键的瓶颈没有攻破,量产日期不断跳票,就拿全固态电池来说,五年前就有车企说,马上能用了,今天,他们还是一样说法,再等等,再等等,马上就可以实装。
我们相信锂电池有一天会被淘汰,只是不知道还需要多久时间。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车企还是对人命多一些尊重吧。
06 尊重生命是底线
有太多企业在出事之后,只想着尽快把舆论危机糊弄过去,以免影响口碑和销量。于是你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主管部门还没有公布权威的调查报告,车企就先在网上公开后台数据,引导网友往“操作不当”、“碰撞惨烈”那方面想;你还能看到,车企光速派人奔赴事故现场,用黑布把残骸盖起来,甚至不顾消防员的阻拦,强行扣掉上面的车标,以免事故照片在网上流传。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居然还衣服反穿,以免露出工服上的品牌名,说真的,这种保密意识,不去干特务都可惜了。

而且大家会发现,当你搜索以往的新能源车起火事件,或者搜车主、家属的控诉帖子,很多网页只剩下了标题和缩略图,你点进去看详情,就是“文章已删除”或者“404”,很显然,一部分车企并不希望互联网有记忆,风头过去之后,就开始操作记忆消除术,清空黑历史。

事故就是事故,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有反思和改进,这才叫处理事故的正常方式,也是对于遇难者和家属、对消费者知情权最起码的尊重。
从相关新闻的评论区来看,可能有一部分网友,也该学学什么叫尊重了。
在汽车行业逐渐饭圈化的今天,大家很容易将某一个品牌或者某一款车神话,然后去攻击别的品牌,当然,其它品牌的粉丝也会骂回来,特别是当你因为什么事故塌房的时候。
以前其它品牌起火的时候,你总能在下面评论区看到一群人在刷,“出事的是小米XX”、“质量这么差,肯定是小米”,说白了就是在反串,通过这种方式阴阳怪气竞品。虽然不知道这些人是啥成分,算不算小米粉丝,但如此不合时宜的玩笑,毫无疑问是在给小米招仇恨。

这次轮到小米出事了,自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一大群人开始翻出小米当年的电池安全宣传,阴阳一下14层防护不堪一击,还有人掏出那句经典的“友商是傻X”,送回给了小米。

而且反过来讲,每当自己喜欢品牌出事,一些粉丝往往也会不择手段维护品牌形象,就像这次爆燃事故,有人说遇难者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车技差;有人说家属在勒索小米,雷总委屈;还有人认为这事情纯属是友商买热搜,抹黑小米……还有个,如果小米这次赔钱,他就让他奶奶买小米,等他奶奶过世之后索要赔偿。

明明是很严肃的伤亡事件,是悲剧,最后变成了饭圈互相讨伐的素材,你骂我是移动棺材,我骂你是火葬场。只能说,现在的车圈舆论环境,已经有点让人看不懂的。
可能在无休止的对喷中,大家都忘了参与讨论初心 —— 关注这场事故的真相,难道不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