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安眠药就无法入睡的老人,后来都怎样了?(图)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 万继峰

失眠是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隐患,统计显示,超一半65岁以上老人都经历过失眠。日常生活中,很多老人为了“一夜好眠”会选择服用安眠药,然而一项新研究提示,过度依赖安眠药物可能导致身体功能受损



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学院和台北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睡眠》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研究,他们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老龄化趋势(NHATS)研究中超6700名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数据。研究人员将失眠症状和安眠药使用情况分为五个频率等级:从不、每周一次、有时、大多数晚上和每晚。“从不”计为1分,“每晚”计为5分。

结果发现,失眠症状较重和安眠药使用量较大的老年人,1年后残疾风险相对更高。具体而言,失眠症状每增加1级,1年后日常活动能力(包括穿衣、进食、上厕所和淋浴等自理能力,以及起床、室内活动和外出等行动能力)受损的风险会增加20%;安眠药使用量每增加1级,日常活动能力受损的风险增加19%。

“严重失眠和大量使用安眠药都可能导致残疾。”研究人员表示,如果一位老年人在5年内的安眠药使用频率从‘从不’增加到‘每晚’,那么他很可能出现显著的残疾。该团队先前的研究发现,安眠药会让老人更易跌倒。研究人员强调,失眠会给老人带来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多重伤害,直接或间接降低生活质量,这凸显了正确治疗失眠的重要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万继峰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服用安眠药(如氯硝西泮、奥沙西泮)确实可能增加跌倒风险,因其具有镇定催眠等功效,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运动中枢神经,令肌肉松弛,影响老人对身体的控制。此外,老人还可能因过度依赖安眠药,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焦虑情绪加重等问题,从而影响生活自理能力。万继峰强调,老人需理性看待失眠、正确使用安眠药。

降低对睡眠的预期。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长不存在绝对关联,深睡眠更长才是质量更高的睡眠。老年人保证每天5~6小时的优质睡眠即可,如果为了睡够8~10个小时而刻意在白天补觉,很可能会在夜里失眠。

合理使用安眠药。安眠药本身是安全的,在医生指导下按需、短期、规范使用对健康一般没有影响,切忌因担心副作用而完全拒绝用药。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安眠药入睡。长期使用某些安眠药会让身体产生耐受性,时间一长,需要服用更大剂量才能入睡,担心自己没了药就会睡不好,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进而加剧失眠。

失眠并非只能靠安眠药治疗,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分析。失眠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类疾病,通常由身体疼痛、心理问题、不良睡眠习惯等多种因素引起。万继峰提醒,老人出现失眠、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时,要及时到神经内科、睡眠医学科、心理科等门诊就医,积极解决睡眠问题。

应对失眠,优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常用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加以安眠药辅助。要让病人了解失眠的确切原因,是身体疼痛导致睡不着,还是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影响睡眠?部分患者在对症治疗原发病后,失眠问题会迎刃而解。

若需药物辅助,应根据症状选择针对性药物。例如,入睡困难常用佐匹克隆、酒石酸唑吡坦、劳拉西泮等,艾司唑仑、地西泮等能延长睡眠时间,早醒的患者可能需联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改善睡眠。需注意,有睡眠问题的老人,不能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最长不超过2~4周,应定期到医院就诊调整药物用法用量。

万继峰提醒,老人白天尽量不过多小睡,午休时间别超过1小时;睡前不食用或饮用含有神经兴奋性的食物,如咖啡、可乐、浓茶、烈酒、巧克力等;晚间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尝试营造一个黑暗、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洗个热水澡,听些舒缓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