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体育报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刘国永出席会议,并代表总局党组对刘国梁连续征战8届奥运会、为中国乒乓球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多年来,刘国梁兢兢业业、辛勤付出,带领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乒乓球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保证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周期的完整性,刘国梁主动提出辞去中国乒协主席职务,以实现乒乓球项目的新老交替和创新发展。希望中国乒协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续写国球辉煌,为实现体育强国不懈奋斗。
刘国梁表示,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中国乒乓球事业发展,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王励勤表示,将延续国乒为国而战的使命,全力备战洛杉矶奥运会,为乒乓球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刘国梁的乒乓江湖:开拓者,改革者,争议者
他是新中国第一个男性大满贯乒乓球手,也是国乒充满智慧的少壮派教练,更是主导乒乓球项目市场化改革的操盘手。
在他的任期内,中国乒乓的世界地位,从挑战者重新成为了统治者,然而,也正是在他行将淡出的当口,中国乒乓的统治力,又逐渐呈现出了衰退之像。
他,利用网络营销,将乒乓球的商业价值推到了历史最高位,但却又不得不承受因之而来的饭圈侵蚀反噬。
他,一手推动建立的WTT赛事体系,成为了乒乓球赛事职业化和商业化改革的标杆,但却因为改革的脚步跨得太急太大,引来争议。
他是刘国梁,是“荣耀双子星”,是“不懂球的胖子”,是推动“中国乒乓、世界共享”的先行者,而他向外界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幅多变且复杂的面孔。

一、球桌内外的开拓者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代天骄瓦尔德内尔横空出世,带领着瑞典的“黄金一代”,统治了整个国际乒坛。
直到孔令辉和刘国梁这对双子星出世,屡屡在国际大赛当中成功狙击瓦尔德内尔,这才让中国乒乓重新回到夺冠行列。
当时,年轻的刘国梁带着一手独创的直拍横打,靠着无与伦比的台内技术,以及极致的发接发战术,成为了瓦尔德内尔的克星,并达成了国乒男队第一个大满贯成就。

然而,随着刘国梁的发球技术被破解,以及国际乒联将小球改为大球举措的落地,刘国梁在赛场上愈发力不从心,最终在26岁的年纪选择了退役。
然而,热爱乒乓的刘国梁,并不愿告别这个舞台——事实上,在职业生涯的末期,他就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执教之路,有意识地向恩师蔡振华学习执教和管理。
更何况,刘国梁脑子灵活、战术思路清晰、能说会道、与后辈球员关系融洽,很快就在教练岗位上如鱼得水。
在他的建议下,国乒打破了传统的选拔机制,创立“直通赛”制度,让主力球员与年轻队员同台竞争,增加了主力队员的紧迫感,也极大地提升了二线队员的积极性。
刘国正、郝帅、陈玘等优秀的二线队员得以脱颖而出,并各自在国际赛场上拥有自己的高光表现,都离不开直通赛制度的帮助。

刘国梁还经常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些极具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例如主力队员上来就大比分落后的“绝境模式”、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熬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队员们应对复杂状况的能力。
而在另一边,随着体育总局的一声令下,各个项目也开始了职业化的探索与改革,彼时国乒掌门人蔡振华一直在苦苦思索国乒的未来,并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构想。
思路宽泛、手段灵活的刘国梁,则被蔡振华视为最佳的继承人。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刘国梁正式成为国乒总教练,并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改革之路。
二、推动商业化的先驱者
从主力队员的主管教练,到男队教练,随着职位的不断变化,刘国梁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在成为国乒的总教练之后,他终于要面对蔡振华所留下的终极课题——乒乓球的未来该走向何方?
在当时,国乒已经再次成为了世界乒坛的统治者,但在乒乓球这项运动的职业化和商业化的改革上,却进展缓慢。
国内乒超比赛,现场观众稀少,转播卖不上价,拉赞助也只能靠人情;国际乒联的巡回赛,也同样面临关注度低,奖金收入少的难题。

为了推广乒乓球的热度,刘国梁不仅主动让各个教练和队员在社交媒体上活跃营业,增加球迷的关注与好感,还多次将国乒队伍拉进高校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亲密互动,甚至还动用了一些私人关系,让国乒球星们参加各种商业推广,以及尝试逐渐火热的电视综艺……
尽管刘国梁非常努力地想通过各种渠道让乒乓球破圈,也确实通过“养猪杀神”、“鞍山小马”成为了网络热门梗,然而效果始终有限。
唯独是联合腾讯等新媒体,对“直通赛”进行了商业化包装之后,市场反馈颇为良好,但体量仍是太小。

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短视频、流媒体大规模入场体育转播之后,转折点终于到来。
在“不懂球的胖子”网络梗爆红背后,是刘国梁精心设计的宣传策略:不管是张继科的“没睡醒”,还是“龙虎蟒”三剑客IP的传播,都让国乒在本届奥运会中和女排、跳水一起,成为流量的最大赢家。
就在尝到甜头的刘国梁决定重新设计国乒商业化的未来版图之时,又一场变故发生了。
三、众望所归的改革者
2017年,总局因为推行垂直化、扁平化改革,在许多项目上取消了原有的国家队总教练职位,其中也包括了乒乓球。
2017年6月20日,中国乒协发布公告称,刘国梁不再担任国乒总教练,转而担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
3天后,国际乒联中国公开赛,国乒男队大部分教练和球员作出退赛决定,并集体在社媒上发布通告——“这一刻我们无心恋战,只因想念你,刘国梁”。

当夜,退赛教练和运动员都做了检讨,刘国梁也在社媒上发布了道歉信,称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随后,刘国梁淡出大家的视野。
接下来半年里,国乒出现了一些成绩上的波动,其中包括2017年世界杯男单丢金,以及女队在亚锦赛被日本新星平野美宇一串三夺金,呼吁刘国梁回归的声音再次响起。
2018年2月,刘国梁与女排主教练郎平、篮协主席姚明,携手登台央视体育嘉年华。三位改革者相聚一堂,言谈甚欢,似乎传递了某种讯号。

果不其然,到了年底,刘国梁正式宣告回归,成为新一任乒协主席,并开启了国乒商业化改革的新篇章。
四、争议中的前行者
刘国梁的新一轮改革,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将明星运动员主动推向商业市场,发展粉丝经济,并利用其影响力反哺乒乓赛事;二是与国际乒联合作,推广全新的WTT赛事体系。
尽管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乒迷觉得,国乒只要守着传统的举国模式就能天下无敌,无需再去折腾商业化。
然而时代早就变了,国家一直在推行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的新战略,传统的唯金牌论无论是在官方层面,还是在民间舆论里,都越来越没有叙事空间。

当吴艳妮、全红婵、张国伟、杨倩这些实力派运动员,都主动进行或者配合网络推广,吸引大批粉丝追随的时候,大家就应该意识到,坚持过去那种纯粹的体育道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像体操和举重那样,被市场无情淘汰。
至于刘国梁改革所带来的那些争议,最为被诟病的,首先无非是粉丝经济所带来的饭圈文化侵蚀——尤其是巴黎奥运会前后,王曼昱的参赛资格风波、陈梦决赛里的遭遇、樊振东的酒店房间被粉丝非法入侵等桩桩件件,都让刘国梁和教练组被网络舆论批评不已。
但乒乓球商业化的底子本来就薄,想要在网络大时代里与其他商业化更成熟的运动项目争夺市场,也只能是“剑走偏锋”。
另外一个被集中攻击的点在于,WTT赛事体系隐性剥削参赛运动员。
必须承认的是,WTT赛事奖金确实相对偏低,可为了抢占市场,WTT两年来不断往外铺摊子,本来就支出巨大——尤其是计划中的四大满贯赛事,在这一年里终于得以全部落实,其中的人力与物力,组织与运筹,哪个又轻松?
运动员的确饱受赛程密集之苦,樊振东和陈梦的退赛也的确源于制度性的不合理,但客观来说,WTT也确实为乒迷们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赛事,球员们的收入也确实比原来有所提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最后,是国内乒乓比赛的生态被破坏。
WTT赛程密集、参赛名额有限,必然会对国内本来已经做出口碑的乒超和直通赛产生影响,这个不可否认,对中国乒乓来说也的确是亏本生意,但如果把格局放大,从推广乒乓球运动的角度来看——至少这次世界杯雨果夺冠之后,大部分乒迷还是理智地认为,中国乒乓球拿太多冠军不见得是好事,现在有了新的挑战也不错。

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盛衰周期,林丹退役之后的羽毛球队,同样也开始了艰难的摸索重建,不能总是去奢求永恒的王权。
总而言之,国乒确实是在商业化的改革中,遇到了许多此前未曾设想过的新问题,而作为主导者的刘国梁,也有他不可回避的一些责任,但责任是责任,功绩也是功绩。
五、时代交替的引领者
巴黎奥运会之后,因为国乒青黄不接引发的成绩波动,还有长期以来的饭圈问题始终无法解决,以及樊振东和陈梦被WTT逼迫退出世界排名……一系列事件下来,刘国梁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从可爱的“不懂球胖子”,变成了心思深沉的乒乓官僚。
但从客观角度上来说,推动粉丝经济炒作流量,确实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头部运动员的收入水平,尽管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惠泽更多中下层球员,但也比过去好上太多。
帮助WTT赛事引入资本,客观上拯救了赛事,并为此后的商业化改革扎扎实实地立下了标杆,乒乓球至少现在有了自己的未来框架和蓝图。

只不过WTT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丹顿和索林各有想法,许多举措未必是刘国梁的本意,但最终却只能是他来背锅。
说一千道一万,刘国梁本可以不去担起作为改革者的重担,以他的聪明才智,在保持全世界乒乓球职业化程度不高的水平下,维持住国乒的霸主地位,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巴黎奥运会国乒包揽全部五枚金牌,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乒乓球项目被市场化所抛弃,最终沦为无人问津的冷门项目。
而现在,尽管WTT赛事体系还不够完善,但在乒乓球的商业化、职业化道路的探索上,已经是走出了从无到有的坚实一步。

如今,刘国梁已卸下了身上最大的重担,未来将会更专注于WTT赛事体系的建设,将乒乓的魅力向全世界推广。
至于中国乒乓未来的道路要如何去走,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新的时代总会有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