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全世界都苦于通胀,中国要担心出现通缩吗?(图)
新闻来源: 德国之声 于2023-04-18 19:27:45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中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向好,GDP同比增长4.5%。但此前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并未消散。专家指出,目前的情况尚未严重到通缩的地步,但排除风险则需要更有力的经济复苏。
中国会出现通货紧缩吗?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4月18日)公布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4.5%,高于去年第四季度,也高于去年全年水平。
同一天,花旗银行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复苏走势积极,并将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从之前的5.7%上调至6.1%。
官方对最新数据的解读是:一季度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其中涉及物价,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3%,"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足,保持在温和上涨水平"。
此前一段时间,一些经济专家和分析人士谈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时,"通缩"是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字眼。更有人提问,全球苦于通胀困扰之际,中国为何面临通缩?
中国官方称一季度价格“温和上涨”
"通胀过低还不是通缩"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对于近期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的回落,付凌晖指出,主要是因为"阶段性因素"的影响,包括季节性因素、部分食品和能源价格走低、汽车价格下降以及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 "从下阶段来看,物价会稳步恢复,价格带动会逐步增强,不会出现所谓的通货紧缩情况。"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宏观经济学者沈凌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现在的现象是不是通货紧缩,而是通货膨胀率过低。相对于美国、欧洲已经历一年有余的高通胀,"中国现在只是CPI相对很低,但谈不上通缩",因为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而中国的物价并未负增长。
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徐瑾也在专栏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通缩之忧",她写道,好消息是,当下还算不上真正的通缩,坏消息是,通缩"可能真的在路上",并指出这种担忧背后"实质是缺钱"。
中国国家统计局一周前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7%,为2021年9月以来最低同比涨幅。通胀率仍连续第二个月回落,2月份CPI同比涨幅为1.0%。《华尔街日报》引述专家观点认为,中国通胀率回落的部分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疲软,这种情况往往会抑制价格上涨。
货币去哪儿了?
沈凌还指出,联系到"通缩"的一个原因是,一季度物价上涨缓慢的同时,中国反映整体货币供应量的广义货币(M2)和居民储蓄在迅速增加。两相比较就会提出疑问:央行货币放水,通货膨胀为什么不上去?他的分析是:刚刚走出疫情,经济复苏力道还不够。"再看接下来两个季度的情况,如果经济真正走出疫情困扰的话,数据也许会有更好的反映。"
前德意志银行财富管理中国区总监。资深投资管理人黄凡在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称,人们担心的是,货币投放力度空前也拉不动经济增长了。那么新投放的货币都到哪里去呢?作者指出,一是直接存入银行里"躺平",二是用于还债。就是说没有用于投资和消费。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发布数据时也承认,居民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下阶段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积极增加优质供给,把扩大消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会出现通货紧缩吗?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4月18日)公布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4.5%,高于去年第四季度,也高于去年全年水平。
同一天,花旗银行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复苏走势积极,并将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从之前的5.7%上调至6.1%。
官方对最新数据的解读是:一季度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其中涉及物价,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3%,"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足,保持在温和上涨水平"。
此前一段时间,一些经济专家和分析人士谈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时,"通缩"是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字眼。更有人提问,全球苦于通胀困扰之际,中国为何面临通缩?
中国官方称一季度价格“温和上涨”
"通胀过低还不是通缩"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对于近期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的回落,付凌晖指出,主要是因为"阶段性因素"的影响,包括季节性因素、部分食品和能源价格走低、汽车价格下降以及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 "从下阶段来看,物价会稳步恢复,价格带动会逐步增强,不会出现所谓的通货紧缩情况。"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宏观经济学者沈凌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现在的现象是不是通货紧缩,而是通货膨胀率过低。相对于美国、欧洲已经历一年有余的高通胀,"中国现在只是CPI相对很低,但谈不上通缩",因为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而中国的物价并未负增长。
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徐瑾也在专栏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通缩之忧",她写道,好消息是,当下还算不上真正的通缩,坏消息是,通缩"可能真的在路上",并指出这种担忧背后"实质是缺钱"。
中国国家统计局一周前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7%,为2021年9月以来最低同比涨幅。通胀率仍连续第二个月回落,2月份CPI同比涨幅为1.0%。《华尔街日报》引述专家观点认为,中国通胀率回落的部分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疲软,这种情况往往会抑制价格上涨。
货币去哪儿了?
沈凌还指出,联系到"通缩"的一个原因是,一季度物价上涨缓慢的同时,中国反映整体货币供应量的广义货币(M2)和居民储蓄在迅速增加。两相比较就会提出疑问:央行货币放水,通货膨胀为什么不上去?他的分析是:刚刚走出疫情,经济复苏力道还不够。"再看接下来两个季度的情况,如果经济真正走出疫情困扰的话,数据也许会有更好的反映。"
前德意志银行财富管理中国区总监。资深投资管理人黄凡在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称,人们担心的是,货币投放力度空前也拉不动经济增长了。那么新投放的货币都到哪里去呢?作者指出,一是直接存入银行里"躺平",二是用于还债。就是说没有用于投资和消费。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发布数据时也承认,居民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下阶段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积极增加优质供给,把扩大消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网编:睿文 |
|
39 条 | |||
|
|||||
【经济观察】【谈股论金】【股票投资】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