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达40年最高 美国经济韧性为什么能持久存在?(图)
新闻来源: 财富中文网 于2023-10-03 0:51:10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去年,通胀率达到四十年来最高水平,这足以让美国家庭感受到痛苦。但解决通胀的措施,如通过大幅加息减少消费和招聘,预计会给美国家庭带来更多痛苦。
经济学家们悲观地预测,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消费者和公司会削减支出,公司会减少就业岗位,失业率会升高7%甚至更高,将达到美联储开始紧缩信贷时的两倍。
但到目前为止,令大多数人感到安心的是,现实情况截然不同:随着加息,通胀从2022年6月的最高峰9.1%下降到3.7%。但失业率却依旧处于较低的3.8%,自从2022年3月美联储开始以数十年最快的速度连续11次加息,失业率几乎没有变化。
25至54岁处于最佳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已经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比例达到二十年来最高水平。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美联储可能实现罕见且难度较大的“软着陆”,在控制通胀的同时避免引发严重衰退。这种结果将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上一次通胀率大幅上升时的情形截然不同。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了应对通胀,将央行的关键短期利率提高到19%以上。结果如何?失业率高达10.8%,这在当时是二战以来的最高失业率。
一年前,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一次备受关注的演讲中警告,美联储准备采取同样激进的做法,他表示,加息会造成“一些阵痛”,例如失业率升高。鲍威尔用沃尔克自传的书名《坚定不移》(Keeping At It),尖锐地说美联储会“坚定不移”地抗击通胀。
后来,随着就业市场展现出令人意外的韧性,鲍威尔的语气变得更温和。在上周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软着陆即使不能保证,依旧是“可能的”结果。
他说道:“我们看到的现实状况就是如此。控制通胀取得了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导致失业率升高。”
美联储加息如何做到在持续降低通胀的同时,却没有导致可怕的后果?即使美联储计划在2024年继续维持高借款利率,就业市场和美国经济能否保持其良好的状态?
下列原因解释了美国经济出人意料的韧性,并分析了为什么这种韧性能够持久存在:
供应增多帮助降低通胀
控制通胀需要大幅提高失业率这种观点,基于一个长期使用的经济模型,但事实证明,这个模型可能并不适合疫情之后的情景。
前美联储经济学家克劳迪亚·萨姆表示,有人认为失业率大幅升高是控制通胀的必要代价,他们认为,过去两年半物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过热。随着疫情刺激补贴被发放到银行账户,居家隔离的消费者确实增加了消费,用于购买露台家具、健身单车和居家办公设备等。
但要平息需求带来的通货膨胀,需要美联储的政策减少支出,使销量下降,并迫使公司裁员。然而,尽管美国人整体上继续购物、旅行和娱乐消费,通胀率却持续下降。
前美联储经济学家、现任职于瑞银集团(UBS)的艾伦·戴特梅斯特表示:“在经济状况好转的同时,失业率并没有升高,消费增长也未减速,这意味着通胀下降另有原因。”
戴特梅斯特和其他经济学家越来越认为,疫情期间的供应中断和俄乌冲突是导致通胀加速最主要的原因。尽管商品消费快速增长,但服务消费却在减少,因此总体需求与疫情之前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戴特梅斯特表示,当前的通胀情景最终可能更接近二战后的状况,但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情形。二战后,随着工厂改变战时生产模式,制造业产出增速放缓。与此同时,许多返乡的军人搬到郊区,导致对住房、家电和家具的需求激增。即便如此,在产量恢复后,通胀状况得到缓解。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罗斯福研究所(Roosevelt Institute)智库的董事迈克·孔恰尔发现,接近四分之三商品和服务随着数量增长价格有所下降。他认为,供应增多是通胀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体现基本趋势,数字中不包括波动性的食品和天然气价格。)
这种继续帮助降低通胀的趋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目前仍不确定。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行长苏珊·柯林斯表示,供应反弹确实缓解了商品通胀。但她表示,大多数服务的成本“并未有持续改善”,不足以将通胀降低到美联储2%的目标。
孔恰尔依旧保持乐观。许多服务类别,包括餐厅、洗衣服务和兽医护理等,甚至在需求没有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通胀已经有所缓解。
他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因此,我们所看到的通货减缓是普遍现象,可能会持续下去。”
就业市场发生变化
另外一种供应改善发生在就业市场,即劳动力供应。自美联储去年开始加息以来,约有340万人开始找工作。这背后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美国放宽疫情期间的移民限制之后,移民人数反弹。
而且有更多求职者仍在观望。25至54岁处于最佳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已经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比例达到二十年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公司需要的员工人数似乎越来越少。但他们并没有裁员,而是在减少新员工招聘。职位空缺的数量虽然依旧远高于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已经从去年的超过1,200万个减少到今年7月的880万个。而且更少人为了更高薪酬选择辞职。
鲍威尔上周表示,职位空缺减少和就业人数增加,意味着就业市场已经达到了更好的平衡。这缓解了公司需要加薪来寻找和留住员工的压力。随着通胀缓解,现在时薪的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物价。
即使许多担心经济前景的公司,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而是更不愿意裁员。为小公司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Engage PEO公司的CEO杰伊·斯塔克曼表示,对于2020年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期间和之后所发生的快速裁员和快速重新招聘,许多雇主似乎“心有余悸”。
“现在雇主们的想法是:‘我公司的业务有所减少。但我暂时还能承受继续留住这些员工的代价。我真得不想再经历一番招聘和培训优秀员工的过程。’”
消费者和公司能够维持支出
高利率并未导致失业率升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相比以前,许多家庭和公司更好地抵御了加息的影响。
在疫情期间,美国人获得了数千美元刺激补贴和增强失业补贴,因此美国人整体上积攒了大量储蓄。这些储蓄帮助消费者在今年可以继续消费。
美联储官员正在观察,这些储蓄能在多长时间内继续刺激消费。美国人背负了更多信用卡负债,这表明他们正在耗光储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表示,其中高收入客户的信用卡余额依旧低于疫情之前的水平,但低收入群体的信用卡余额却大幅增长。
公司尤其是大公司也利用2020年和2021年更低的利率进行债务再融资,因此他们的还款额更低。所以加息未必增加了他们的借款成本。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称,未来,很大一部分借款将不得不以更高利率进行再融资。到时候利润增长会受到影响,公司可能不得不裁员。
目前,一些公司还受益于拜登政府出台的立法中提供的政府补贴,包括刺激基建、可再生能源和半导体制造投资的措施。这些措施使新工厂投资增多。
保德信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首席全球经济学家、拜登政府前高层经济官员迪利普·辛格表示:“在公共投资等因素的驱动下,我们出现了供给侧复苏。”
此前,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们修改了经济预测,他们认为,按照美联储首选的指标,除了波动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以外,到明年年底,核心通胀将从目前的4.2%下降到2.6%。同时,他们预测2024年的失业率将小幅升高到4.1%,低于他们在6月预测的4.5%。
前美联储高级官员、耶鲁大学管理学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威廉姆·英格里斯表示:“如果我们能真正实现他们预测的结果……考虑到冲击的范围,只要不发生经济衰退就是理想的结果。”
经济学家们悲观地预测,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消费者和公司会削减支出,公司会减少就业岗位,失业率会升高7%甚至更高,将达到美联储开始紧缩信贷时的两倍。
但到目前为止,令大多数人感到安心的是,现实情况截然不同:随着加息,通胀从2022年6月的最高峰9.1%下降到3.7%。但失业率却依旧处于较低的3.8%,自从2022年3月美联储开始以数十年最快的速度连续11次加息,失业率几乎没有变化。
25至54岁处于最佳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已经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比例达到二十年来最高水平。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美联储可能实现罕见且难度较大的“软着陆”,在控制通胀的同时避免引发严重衰退。这种结果将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上一次通胀率大幅上升时的情形截然不同。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了应对通胀,将央行的关键短期利率提高到19%以上。结果如何?失业率高达10.8%,这在当时是二战以来的最高失业率。
一年前,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一次备受关注的演讲中警告,美联储准备采取同样激进的做法,他表示,加息会造成“一些阵痛”,例如失业率升高。鲍威尔用沃尔克自传的书名《坚定不移》(Keeping At It),尖锐地说美联储会“坚定不移”地抗击通胀。
后来,随着就业市场展现出令人意外的韧性,鲍威尔的语气变得更温和。在上周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软着陆即使不能保证,依旧是“可能的”结果。
他说道:“我们看到的现实状况就是如此。控制通胀取得了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导致失业率升高。”
美联储加息如何做到在持续降低通胀的同时,却没有导致可怕的后果?即使美联储计划在2024年继续维持高借款利率,就业市场和美国经济能否保持其良好的状态?
下列原因解释了美国经济出人意料的韧性,并分析了为什么这种韧性能够持久存在:
供应增多帮助降低通胀
控制通胀需要大幅提高失业率这种观点,基于一个长期使用的经济模型,但事实证明,这个模型可能并不适合疫情之后的情景。
前美联储经济学家克劳迪亚·萨姆表示,有人认为失业率大幅升高是控制通胀的必要代价,他们认为,过去两年半物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过热。随着疫情刺激补贴被发放到银行账户,居家隔离的消费者确实增加了消费,用于购买露台家具、健身单车和居家办公设备等。
但要平息需求带来的通货膨胀,需要美联储的政策减少支出,使销量下降,并迫使公司裁员。然而,尽管美国人整体上继续购物、旅行和娱乐消费,通胀率却持续下降。
前美联储经济学家、现任职于瑞银集团(UBS)的艾伦·戴特梅斯特表示:“在经济状况好转的同时,失业率并没有升高,消费增长也未减速,这意味着通胀下降另有原因。”
戴特梅斯特和其他经济学家越来越认为,疫情期间的供应中断和俄乌冲突是导致通胀加速最主要的原因。尽管商品消费快速增长,但服务消费却在减少,因此总体需求与疫情之前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戴特梅斯特表示,当前的通胀情景最终可能更接近二战后的状况,但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情形。二战后,随着工厂改变战时生产模式,制造业产出增速放缓。与此同时,许多返乡的军人搬到郊区,导致对住房、家电和家具的需求激增。即便如此,在产量恢复后,通胀状况得到缓解。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罗斯福研究所(Roosevelt Institute)智库的董事迈克·孔恰尔发现,接近四分之三商品和服务随着数量增长价格有所下降。他认为,供应增多是通胀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体现基本趋势,数字中不包括波动性的食品和天然气价格。)
这种继续帮助降低通胀的趋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目前仍不确定。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行长苏珊·柯林斯表示,供应反弹确实缓解了商品通胀。但她表示,大多数服务的成本“并未有持续改善”,不足以将通胀降低到美联储2%的目标。
孔恰尔依旧保持乐观。许多服务类别,包括餐厅、洗衣服务和兽医护理等,甚至在需求没有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通胀已经有所缓解。
他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因此,我们所看到的通货减缓是普遍现象,可能会持续下去。”
就业市场发生变化
另外一种供应改善发生在就业市场,即劳动力供应。自美联储去年开始加息以来,约有340万人开始找工作。这背后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美国放宽疫情期间的移民限制之后,移民人数反弹。
而且有更多求职者仍在观望。25至54岁处于最佳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已经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比例达到二十年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公司需要的员工人数似乎越来越少。但他们并没有裁员,而是在减少新员工招聘。职位空缺的数量虽然依旧远高于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已经从去年的超过1,200万个减少到今年7月的880万个。而且更少人为了更高薪酬选择辞职。
鲍威尔上周表示,职位空缺减少和就业人数增加,意味着就业市场已经达到了更好的平衡。这缓解了公司需要加薪来寻找和留住员工的压力。随着通胀缓解,现在时薪的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物价。
即使许多担心经济前景的公司,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而是更不愿意裁员。为小公司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Engage PEO公司的CEO杰伊·斯塔克曼表示,对于2020年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期间和之后所发生的快速裁员和快速重新招聘,许多雇主似乎“心有余悸”。
“现在雇主们的想法是:‘我公司的业务有所减少。但我暂时还能承受继续留住这些员工的代价。我真得不想再经历一番招聘和培训优秀员工的过程。’”
消费者和公司能够维持支出
高利率并未导致失业率升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相比以前,许多家庭和公司更好地抵御了加息的影响。
在疫情期间,美国人获得了数千美元刺激补贴和增强失业补贴,因此美国人整体上积攒了大量储蓄。这些储蓄帮助消费者在今年可以继续消费。
美联储官员正在观察,这些储蓄能在多长时间内继续刺激消费。美国人背负了更多信用卡负债,这表明他们正在耗光储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表示,其中高收入客户的信用卡余额依旧低于疫情之前的水平,但低收入群体的信用卡余额却大幅增长。
公司尤其是大公司也利用2020年和2021年更低的利率进行债务再融资,因此他们的还款额更低。所以加息未必增加了他们的借款成本。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称,未来,很大一部分借款将不得不以更高利率进行再融资。到时候利润增长会受到影响,公司可能不得不裁员。
目前,一些公司还受益于拜登政府出台的立法中提供的政府补贴,包括刺激基建、可再生能源和半导体制造投资的措施。这些措施使新工厂投资增多。
保德信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首席全球经济学家、拜登政府前高层经济官员迪利普·辛格表示:“在公共投资等因素的驱动下,我们出现了供给侧复苏。”
此前,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们修改了经济预测,他们认为,按照美联储首选的指标,除了波动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以外,到明年年底,核心通胀将从目前的4.2%下降到2.6%。同时,他们预测2024年的失业率将小幅升高到4.1%,低于他们在6月预测的4.5%。
前美联储高级官员、耶鲁大学管理学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威廉姆·英格里斯表示:“如果我们能真正实现他们预测的结果……考虑到冲击的范围,只要不发生经济衰退就是理想的结果。”
网编:睿文 |
|
24 条 | |||
|
|||||
【经济观察】【谈股论金】【股票投资】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