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7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年轻人“排便频率”更低?专家:便秘其实跟这些有关(图)

新闻来源: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于2024-07-17 18:31:43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张鹏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卞磊

“吃喝拉撒睡”是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其中,“拉”是仅次于吃饭和喝水的人生大事,也是人体一项重要的健康指标。近日,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个人每天的排便频率与长期健康密切相关,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与个人排便频率显著相关。



研究收集了1400多名健康成年人的基本健康信息,并将受试者按照自我报告的排便频率分为四类:便秘(每周排便1~2次)、低正常(每周排便3~6次)、高正常(每天排便1~3次)和腹泻(异常)。分类结果显示,年轻人、女性和BMI较低者排便频率相对较低;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有关,纤维发酵后产生的肠道细菌在排便频率正常人群中较丰富,蛋白质发酵后产生的肠道细菌在便秘或腹泻患者中更常见。

“相对来说,女性便秘患者确实更多见,存在排便频率偏低问题。”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张鹏表示,这与女性特有的解剖结构有关。相比男性,女性的直肠前多了子宫,在月经周期及怀孕期间,子宫会随激素变化而变化,增大时就会挤压同在盆腔内的直肠,直肠弯曲度增大,导致大便通过速度变慢;女性盆底肌肉在妊娠及分娩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排便;还有学者认为雌激素过多本身就会抑制肠道的蠕动,更易引起便秘。

不过,从临床大数据来看,年轻人、体重指数较低者排便频率未见偏少,反而是老人和超重肥胖人群更易便秘。老人便秘多是因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超重肥胖者排便较少则与不健康饮食和运动较少有关。

“事实上,便秘的诊断标准非常严格。”张鹏表示,参考国际罗马IV标准,诊断依据为存在以下情况至少3个月(症状首发时间至少为诊断前6个月)。

1.必须满足以下至少2条:

•超过25%的排便感到费力。

•超过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超过25%的排便有不尽感。

•超过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

•超过25%的排便需要采用手法辅助,例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持。

•自然排便次数少于每周3次。

2.不使用轻泻药很少能排稀便。

3.不满足肠易激综合征(IBS)诊断标准。

张鹏介绍,便秘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大肠蠕动慢。大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较长,水分被肠道吸收后,就会越来越干,导致便秘。第二,生理结构影响。有些人结肠冗长(也就是大肠太长),会影响食物残渣通过结肠的速度,进而影响排便频率和性状。第三,排便通道受阻。比如直肠脱垂,即患者肠壁及直肠壁的黏膜层出现下移,或肠道存在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等病变,都会导致结肠狭窄、大便排出受阻而淤积。部分女性患有直肠前突,整个直肠形成一个“死角”,也不利于排便。第四,盆底肌及肛门肌肉压力不足。此时排便主要靠腹压,也就是靠肚子使劲往下推,会因力弱导致便秘。

张鹏提醒,排便频率、大便性状的明显变化也需要引起注意。如果发现频率增加,比如以前一天一次,现在一天五六次;或是粪便形状异常,比如原来大便成形、像大拇指一样粗,但现在拉稀、拉水或变细等,且持续一段时间,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对于便秘患者,张鹏建议,先进行饮食调节,包括多吃蔬果、多喝水、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等,可让大便变得稀软。部分人可遵医嘱摄入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如果上述方法无效,需遵医嘱使用通便药物,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才考虑针对性的手术治疗。▲

			
网编:睿文

鲜花(2)

鸡蛋(1)
7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健康园地】【运动健身】【养生保健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