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9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这种死亡率超高的精神疾病,正在毁掉中国年轻女生(图)

新闻来源: 网易数读 于2024-07-23 0:05:03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当代城市人的共同话题,减肥肯定算一个。只不过谁都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无论是拖着一身“班味儿”还能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还是坚持顿顿只吃“饭缩力”的减脂餐,都是减肥大业的重要一环。

但有这样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精神疾病——神经性厌食症,死盯那些极端减肥的人,明明已经骨瘦如柴却觉得还得瘦,而且抗拒吃饭,将食物视为敌人和暗含代价的恶魔,直至芳华凋零,生命被吞噬。

被忽略的精神疾病,死亡率超高

对神经性厌食症(后简称为“厌食症”)患者来说,没人预料到当初对身材的一点点在意,会让人生彻底变轨。

疾病初期,他们只是自律严苛地减肥,控制热量摄取、高强度运动,尝到减肥甜头后,渐渐如中邪般受到“瘦魔人”的感召,丧失对胖瘦的认知。

随着病程深入,他们与食物的关系也发生了畸变,简单来说就是从“不敢吃”到“不能吃”。

当别人与食物做朋友,大快朵颐时,他们却毫无胃口,担心一小口饭都会让减肥前功尽弃。还有人一吃完就催吐、吃泻药,以至于后来一看到食物就反胃呕吐 [1]。

2023 年,深圳儿童医院接收了一名基础病为厌食症的女孩,身高 1 米 65 的她体重仅 25 千克,“轻得像一床被子”。父母透露送往医院时,孩子已几乎 50 天没吃东西,最终医生全力抢救,也没能挽回生命 [2]。

这并非孤例,厌食症的确是死亡率风险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仅次于阿片类物质等毒品依赖 [3]。

根据一项分析了全球 170 万名患者的荟萃研究,大众更熟知、具有“名人光环”的抑郁症,死亡率是标准人群的 1.6倍,而厌食症的死亡率则显著高出,达到了 5.9 倍 [3]。



为何厌食症死亡率如此之高?

老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长期拒绝进食,人自然会严重营养不良,这对身体是最直接的摧残。更严重的是营养跟不上,还会引发身体多个器官出现并发症,像心血管疾病、器官衰竭、肺炎、骨折等 [1]。

肉体痛苦往往与精神折磨相伴同行,厌食症患者还有一定概率罹患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使得本就艰难的治疗雪上加霜 [1]。

而过去二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这种疾病缠上,陷入无尽深渊。

根据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全球疾病负担,下文简称“GBD”)的数据,中国厌食症的患病率从 1990 年每十万人中有 22.97人 罹患,增长到 2021 年的 33.71 人。如果结合中国人口总量推算,仅 2021 年就有超 47 万国人饱受厌食症折磨 [4]。



正如抑郁症不能粗暴理解为心情不好,判断厌食症也非过度减肥那么简单,须同时满足医学上的三条诊断标准 [1]。

最直接的标准,便是体型的消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 ICD(国际疾病分类)规定,要么是 BMI 显著小于 18.5kg/m² ,即身高 1 米 7 的成年人,体重明显低于 53.5kg;要么是半年内体重大幅下降超过了 20%,就满足了确诊厌食症的条件之一 [1]。

客观上的瘦还不够,这些人还得主观上强烈害怕变胖,或者一直坚持刻苦的减肥计划。此外,还出现对个人身材的扭曲认识,永远觉得自己太胖了。

厌食症,专盯年轻女性

如果将厌食症比喻为一座布满哈哈镜的迷宫,那么最容易被它迷惑眩晕,难寻出口的,是青少年,特别是女孩。

同样来自 GBD 的数据显示,从年龄结构上看,中国厌食症的患病率在 15-19 岁达到峰值,且高峰期将持续到 29 岁。

而在性别上,厌食症的魔爪更容易伸向女性,女性患病的概率,对比所有年龄段都要比男性高,大致是男性的两倍左右。尤为值得注意的是 15-19 岁的女孩,每十万人患厌食症的人数是 158 人,居所有年龄段之最。



为何厌食症有如此强烈的性别偏好,总是将痛苦带给青春期的女孩们?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背景是,“以瘦为美”依然是当下最主流的审美 [5]。

无论是夏天流行的“短紧露” BM 小码女装、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短视频挑战,还有类似“好女不过百”的口号,都在无时不刻强调这样的认知:

瘦是美丽,胖是堕落,减肥才是道德。

如果说成年女性尚且在为外界制造的身材焦虑而苦恼,更别提心智尚未成熟,价值坐标系还没完整形成的青春期女孩们,容易陷入对“瘦即是美”的认同和追捧。

一项发表在《心理科学进展》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最容易出现不满的阶段,这正是厌食症发病的重要诱因 [5][6]。

另外一项针对江苏扬州 1214 名初一到高二学生的研究发现,比起男生,女生对瘦的欲望更强烈。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有 79% 的女生都想要拥有偏瘦的身材,而男生这一比例仅为 36. 1% [7]。

如果细看实际与理想身材的认知差距,有 90.1% 实际偏瘦的女生仍希望处于偏瘦状态,77.7% 的正常体态女生则希望自己变瘦 [7]。



对于一些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女生来说,她们可能会希望通过外貌和身材吸引他人的注意和爱慕。即便不是为爱减肥,也有人提到自己“稍微胖一点,在学校就会被同学取笑”。

长此以往,就算青少年察觉到其中的社会规训,也深知自己难以对抗主流。在知乎厌食症相关话题里,一个女生这样写道:

我厌恶大众的畸形审美 ,但是我什么都改变不了。胖胖的也可以很可爱,但我不可以胖。

可见厌食症不单是关于食物的疾病,背后更涉及青少年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问题。

厌食症,到底有多难治

如果从厌食症患者的视角看这座“吃人的迷宫”,他们会觉得减肥虽痛苦,但也是自己引以为傲的冠冕。

这样的念头如魔咒萦绕在他们心头,让人无法克制地厌恶食物,每一次吃饭都饱受煎熬。

还有的厌食症患者在催吐后,一次次陷入对食物、对身体、对家人的内疚和后悔,掉进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黑洞,丧失生命的意义。



这样矛盾复杂的心态,也为他们漫长的治疗拉锯战,设下了重重关卡。

目前,厌食症主要依靠营养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三大支柱”,但每种治疗方式都有潜藏的痛点 [1]。

由于医学界还没有针对厌食症的特效药,药物更多是针对躯体并发症发挥作用,所以用“无药可医”形容厌食症也并不夸张 [1]。

而以恢复体重为目的的营养治疗,才是厌食症最重要的治疗方式。通俗说就是恢复规律饮食,拯救濒临饿死的生命。

但吃饭这件对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厌食症患者却可能会因意识不到自己已经生病,仍然保持抵抗食物的惯性。他们可能会把食物藏在纸巾和口袋里扔掉,又或者饭后马上躲到厕所,大量喝水,指抠催吐。

医护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在厌食症患者身上,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进食障碍病房,一共 48 张病床,却配备了多达 25—30 人的团队 [8]。



此外,厌食症患者还需要心理治疗,重新接纳食物与自己的身体,而这一部分往往由家庭承接 [1]。

不过在国内,由于科普尚不到位,很多父母可能连孩子患上厌食症都不知道,只觉得孩子是青春期加上学习压力大,吃不下饭,直至病症恶化,最终确诊才恍然大悟 [9]。

再加上不少厌食症子女的家庭,本就存在病态的亲子关系。这些父母大多缺乏界限感,平常就喜欢施加言语和肢体暴力控制孩子 [5][9]。甚至得了心理疾病,也会被认为“吃穿都不缺,还是太矫情”。

更有甚者,在孩子患病后愈发失去耐心,直接放弃治疗 [10]。也难怪有人形容:“得了厌食症的孩子,往往在家里病得最轻。”

还有许多感受不到爱的青少年,在体重秤不断下降的数字中,获取满足和成就感。“节食”被他们赋予意义,视为救赎,甚至认为只有瘦下来的自己才是更有价值、更被爱的:

我要是再瘦一点,就会有更多人喜欢我了。

			
网编:睿文

鲜花(0)

鸡蛋(0)
9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健康园地】【运动健身】【养生保健】【女性频道】【魅力时尚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