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17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华少采访潘展乐翻车:娱乐圈对体育明星哪来的优越感(图)

新闻来源: 体谈 于2024-08-08 16:40:00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潘展乐,又“口无遮拦”了。

这也不是他近期第一回那么耿直。先前在巴黎,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后吐槽美国对手查尔莫斯“不理人”,后来发现是误会,还特地友好地互换泳帽澄清了一下。

不过这一回,被潘展乐“怼”的人不仅是咱同胞,还是他的浙江老乡,华少。

事情的原委其实并不复杂。华少近期主持了一档名为《冠军来了》的对话类节目,邀请多名在巴黎奥运夺金的中国健儿,或现场或连线,聊人生、聊颜值、聊八卦,似乎就是不聊体育。华少设定了一个圆梦环节,通过其娱乐圈人脉来帮助体育明星实现一个“追星梦”,通常的操作是先问“你最想去看谁的演唱会”,然后轻松拿捏。节目有爆点、有热搜,社交平台和媒体也乐于看到有话题,运动员能被喜欢的明星“翻牌子”,被喜欢的明星也乐于收下一波流量,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的粉丝更是皆大欢喜,看起来是稳稳的多赢。

直至遇见了潘展乐。

当华少亲切地说“问问乐乐,有没有想要去看的演唱会呢”的问题时,潘展乐冷冷答道:“我只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

冷场了,翻车了。意料之中的热搜没了,倒是这个采访名场面被广为传播。其实这个事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我们也相信当事各方都是出于善意,但这个事情背后所传递的一些信息,却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作为奥运冠军的潘展乐,当他想去看一场喜欢的演唱会,为什么要被称为“圆梦”?

节目无恶意,但透着娱乐圈骨子里的优越感


当然,我相信华少的主观意图是好的,而动辄想要炫耀自己的人脉,本来也是没那么红的中年娱乐圈人士的通病,没太大毛病。再说,华少也的确没在吹牛。之前黄雨婷许愿要听十个勤天的演唱会,华少立即说已经提前给他们打电话了,别说演唱会了,就是单独为黄雨婷开唱都没问题。原以为潘展乐最多回答个升级的版本,哪怕你说是玛丽亚·凯莉(“牛姐”的确九月份要在北京开唱了),无非就是先应承下来事后帮你搞票子去嘛,这有啥难的?

但访谈类节目,首先所有问题都应该有一个融会贯通的体系,引导或辅助受访者娓娓道来,最终服务于节目要展示的主题。可在当下信息化碎片的时代里,主持人需要的不是专业水准,而是造梗能力。于是你再重温华少的这一问之前,他抛给潘展乐的所有问题,看似东拉西扯杂乱无章,其实每条都直奔某个热搜、新梗,或者爆款短视频的标题而去的。



“标标准准地用家乡话说一下咱们潘展乐三个字”“排个名,(游泳队男选手里)第一名谁最帅”“如果要用一种动物比喻自己,你会选择什么呢”“最近有人说你撞脸何润东,你看到了吗”——但他似乎没碰到过潘展乐这种硬茬,愣是一句都没落入华少的圈套里。作为旁观者看,潘展乐的涵养已经够好了。

华少倒不是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错误,但我觉得,骨子里处处透露着娱乐圈“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至少娱乐圈凌驾于体育圈之上的优越感。

首先是主次不分。既然是一档邀请奥运冠军的访谈活动,那在奥运会仍在举办的当下,以谁为主,一目了然。换言之,所有程序的设定、问题的抛出,你都该是为了凸显奥运冠军这个主角而为之,以他/她为中心散发开。他/她讲为主,你问为辅,而不是用一连串不上道的问题企图牵着人家的鼻子走。从观众角度,至少在现阶段,我们就乐于看着潘展乐嘚瑟、炫耀、真性情啊,多少都不为过。奥运冠军,四年一回,不就应该这样被宠着的吗?

最致命的错误,我觉得,还是提前预设了“体育明星去追娱乐明星”这样的从属关系。



当然,我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体娱两界的明星良性互动,隔空加油打气,甚至亲自来到对方的比赛/演出赛场,“文体两开花”的交流当然值得鼓励。可这其中并不存在谁更尊贵、谁更高级的问题,大家都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专业行当从业者,都可以在国际舞台彰显我们国家的风范。况且当下是奥运会如火如荼举办的运动季,潘展乐更是集万千宠爱的当红小生,趁着这个时间点鼓捣他去给娱乐明星做粉丝,还“求票”?应该是反向操作求潘展乐联动才合理吧。



张之臻晒出周杰伦送的签名吉他


看看周杰伦和张之臻的互动,几个月前周董就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了对张之臻的支持,张之臻也大方回应。在奥运会历史性摘得混双银牌后,张之臻晒出了周杰伦赠送的签名吉他——这才是良性的、平等的互动,不是谁蹭谁的热度,更不是谁在追谁的星,而是两个互相欣赏的男生之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对方的喜爱。

偏见从何而来?社会分工更精细,老观念要改了

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大小我们都学过这句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古言。但这是出自2000多年前的《孟子》,社会分工早已不像封建社会时那般简单粗放了。就算往前追溯半个世纪、20年甚至10年,你会发现全社会的从业形态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行业、工种的固有认知,需要实时更新。 

就譬如,我们“80后”“90后”这一代,在社会财富还不算丰饶的上世纪末,身边被拉去进体校、做运动员的,很容易陷入几种常见的归类:学习不好,靠常规路径升学很困难的;家里面穷,想走体育路线“吃公家饭”的;即便没有明显的问题,也会被扣上“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帽子。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体育课为文化课让路是惯常套路;但凡教练找家长说“你家孩子是个好苗子”,得到的答案也多半是“我们还是以学习为重”。



我们传统认知中的体校,晒得黝黑,吃苦耐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竞技体育并不是常规的、足够说服力的成才路径,在世俗的眼光的里属于“剑走偏门”,至少是低于“高考→大学→就业”这条常规路线的。这也并不奇怪,在市场化程度并不高、体育商业价值未被充分开发的年代,运动员虽然衣食无忧,但收入待遇并没有显著高于普通人。再加上运动生涯黄金期短,“青春饭”吃完后半生得不到保障的例子比比皆是,于是又多了一层对职业运动员路线的“妖魔化”。

反观娱乐界,或说狭义上的演艺界,过往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颇高,这也是为何我们敬佩“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原因。且不说新中国成立之前舞台上的那些“角儿”,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能登堂入室为国家领导人演出,有的能赴前线慰问演出甚至牺牲在战火里。每个行当、每个年代都在“造星”,但造出的是那种所有人心悦诚服、台上台下表里如一,堪为国人做表率的明星。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开始普及的年代,知名演员也常是普通人仰望的对象,举手投足,言谈举止,在人堆中一站就能认出来的那种。



早些年的艺人门槛是很高的,不信请看梅兰芳先生。

于是,在刻板印象中,靠脸吃饭(此处并非贬义)的演艺界明星是端庄、得体、有文化的象征,而运动员因为常年风吹雨淋,则更多被描绘为灰头土脸、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模样,自带一种“靠力气吃饭”的属性。这当然有失偏颇,你站上煤渣跑道在三伏天跑几圈试试,自拍一张你敢发上朋友圈吗?

更何况,行业的疆域和壁垒在拓宽,从业者的“池子”也变得庞杂而多元。就拿体育来说,网球、马术、滑雪等中产及以上家庭“鸡娃”的必备课程,放在20年前根本没在国内开展开;台球、桥牌、电竞等古老偏见中“坏孩子的游戏”,如今竟登堂入室成为综合性体育赛事的正式项目。谷爱凌、郑钦文这些新世代偶像的出现,纷纷颠覆和重塑着家长们对于“走体育这条路”的认知。当然,个人发展和商业价值的天花板也在无限拔高,这里就不追溯了,毕竟多数人还沉浸在《2000万元成就亚洲第一人》那篇报道带来的焦虑中呢。

至于娱乐,其实也早已超出了演艺界的范畴,变得无所不包,而又毫无门槛。对于艺人的鉴定似乎并不需要某个考试、某个证书来甄别,而是单纯凭他/她“全网粉丝数”的寡众,来判断是个什么级别的明星。从早年的唱一首好歌、写一手好字、演一处好戏这样放得上台面的艺能,到如今造两个梗、炒两对CP,娱乐界正在迅速变成我们看不懂的模样。当然,不能以偏概全diss所有的从业者,可在这时代还认为自己比之千行百业有何优越感可言?我们怼得比潘展乐还无情。

饭圈的底层逻辑出自于此,体育良性互动才喜闻乐见

本届奥运会上,就不说具体的项目和选手了,让正常人看不懂的“饭圈文化”向体育界,甚至向我们的奥运冠军全面侵袭,连中央级媒体都发文斥责,此风断不可长。究其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少数人拿娱乐圈的那套形式逻辑,妄图将体育圈也给“同化”了。

疯狂到什么程度,相信见识了相关言论和行为的旁观者,都会吓得哆嗦。好在多数人是清醒的,众多运动员也做出表率,明文为自家的球迷标定行为的准则和界限。体育和娱乐两界的良性互动是珍贵的,可“饭圈文化”模糊了共同的底线和标准,明眼人都看得出。

这其中,尤其要表扬一下樊振东。“小胖”在呼吁理性追星的一系列倡议中,自始至终都称这些受众为“球迷”,而非“粉丝”,被许多人夸“三观正”。只是一个称呼而已,真有那么大意义吗?我觉得有,“名不正而言不顺”,樊振东觉得向他表示支持的群体首先得是为“球”而来,继而对他产生的好感。至于粉丝?一泡就软、一掰就断,不牢靠的。



樊振东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规范自己球迷的言行,值得称赞!

我们此处不是为深究“饭圈文化”的种种劣迹,只是想表明,体育娱乐二界的良性互动对两边的从业者、行业、受众而言都是有益的,甚至运动员和演员之间也可以互为粉丝,但这种钦慕或联动应该是当事人发自于心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哪家媒体、哪个主持人为博眼球而强凑的CP。

樊振东在新加坡比赛之余跑去听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顺便提一句,据说是林昀儒帮他买的票),这两边的歌迷和球迷谁都不会觉得是谁蹭了谁的热度,更不会无聊到去比樊振东和“霉霉”谁的成就更高、粉丝更多。黄晓明因为陈梦夺金而在微信群里狂发红包,句句不离“我表妹好棒”,即便脱离表兄妹这层关系,两边也丝毫不用蹭对方热度来图些什么;而且陈梦说小明哥对此一直挺低调,在她没打出名堂前就一直支持自己。这是正常的、良性的体娱互动,也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回到让潘展乐没好气的那个问题上。我小潘喜欢哪个歌星、演员,哪天不动声色地混迹在人群中现场听个演唱会,即便被指认出来,我相信他也会微笑地面对镜头。权且可以看成一个刚满20岁的大男孩,想在万人的现场参与大合唱的松弛行为,而只是凑巧这位歌迷在巴黎拿了块金牌而已。除此之外,旁人莫对这样的巧合强加任何的意义——他只代表潘展乐,而不代表他所处的团队、行业、工种。更别祭出“潘展乐为XX的演唱会添彩”这样的噱头,无趣且不真实。

作为体育圈的受众,球迷、媒体或评述者,对运动员最大的尊重,莫过于用体育圈公认的价值准则、行事逻辑来看待他们。只有这样,竞技体育之于社会和民众的正面意义才不至于消解,或是简单化、庸俗化地归结于某种拉踩或慕强的初级思维。我们更希望,当体育和娱乐两界的明星自发发起有趣有益的互动时,我们谈论更多的是他/她们有何专业追求、精神气质上的共通之处,而不是一句似是而非的,“CP真好嗑”。

			
网编:睿文

鲜花(5)

鸡蛋(0)
17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体坛纵横 】【 运动健身 】【娱乐八卦】【女性频道】【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