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作战倒计时?解放军将用特种驳船运输合成部队(图)
新闻来源: 军武次位面 于2025-01-24 3:27:48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近日,外国媒体曝光了中国正在建造中的几种可用于两栖登陆作战的特种驳船。有评价认为,这种驳船可以彻底改变对台两栖登陆作战的基本态势,那么情况确实如此吗?
▲解放军特种驳船,图片来源:网络
解放军的两栖登陆作战力量主要依靠的是071、075、076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比较老旧的坦克登陆舰。虽然这些军舰数量庞大,但是运载能力相对还是比较有限。在不运送地面重型武器的情况下,一次性只能搭载约2万人。这点兵力根本没有办法保证在上岸后,对守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按照现代战争中的一般规律,进攻方一般要有3倍以上的兵力时才适合发起进攻。尽管台湾在第一线的防御部队未必有这么多人,但台湾岛本身面积并不大,这意味着其没有多少纵深,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调兵速度可能要比船只来回运输部队还要更快。
▲守卫港口的台军,图片来源:网络
现代两栖登陆作战选择的登陆地点无非是两个,要么就是现成的大型港口,要么就是无法预料的滩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选择的就是在诺曼底和周边的几个滩头登陆,并没有选择德军重兵把守的加莱港。原因很简单,虽然港口容易运送物资和士兵,但是前期的进攻难度非常大,伤亡也会特别高。
盟军在行动前甚至放出了烟雾弹,诱导德军将部分诺曼底地区的兵力调往了加莱。这样一来,盟军登陆时的兵力优势才变得更加明显。登陆成功后,盟军紧接着又面临新的麻烦,那就是登陆部队时刻都在消耗物资,还有伤员需要撤离,这些都需要海上运力支撑。而在没有向法国纵深挺进之前,盟军需要源源不断从突破口中输送输出物资人员。盟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利用“桑树港”系统建设人工港,“桑树港”包含了沉箱、人造码头、浮桥等一系列部件。
在诺曼底行动中,英军和美军分别建造了一个人工港,可惜美军的人工港在一次风暴中被摧毁,继而难以使用,英军的人工港则得以幸存。前期正是凭借这两个人工港,盟军才向法国内陆输送了上百万名士兵。
▲残留在法国海岸边上的“桑树港”部件,图片来源:网络
诺曼底行动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非常经典的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行动,而且对于“选择港口还是滩头”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么问题回到对台湾的两栖登陆作战问题上:既然两栖军舰的运力有限,那么解放军同样需要解决从港口还是滩头登陆的问题。特种驳船的出现就是我们给出的答案:滩头登陆。
解放军为什么不研发类似二战中盟军“桑树港”那样的人工港,而是选择制造价格更高昂的登陆驳船?原因是人工港在现代战争中要比之前更加脆弱,而且建造周期太长。人工港口系统需要沉箱挡住外围海水,这些大箱子其实就是钢筋混凝土块,但排水量可以达到1000吨左右。内部则是直接通往岸边的浮桥和可以操纵大型船只的人造港口。二战中这种系统的建造花费了半年多,盟军投入了60万吨混凝土和3100吨钢。
就在2023年,美国也曾在加沙建造过类似的一个用于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人工港,结果建成十来天时间同样就被风暴摧毁了。可见人工港在和平时期都无法保证物资运输的安全性,战争中只会更脆弱,而且战争中,谁会有时间花半年时间去建造人工港口?
▲盟军“桑树港”,图片来源:网络
在对台登陆作战军事行动中,解放军必然要与台军争夺制空制海权,在这种高强度战争情况下人工港几乎没办法建设。二战中能够对这种人工港口造成威胁的也就是大口径岸防炮,但在现代战争中,能威胁它们的武器装备就太多,这也许就是解放军要建造特种驳船的原因。
目前已经曝光的特种驳船,其中一种为长度108米的自航式平板驳船,装备了一个133米的伸缩栈桥。另外一种是自身长度128米的浮动码头驳船,有桩腿,可以支撑船体上部的重量,抵抗风浪和潮汐的能力非常强。这两艘船可以拼接在一起,前者直接冲滩,后者嫁接在平板驳船的后方,能形成一个人工港口,组成一个临时的物资人员装卸载区域。特种驳船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很强,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机动部署。由于所有的组件都已经集成到了驳船上,一伸一缩就可以完成码头搭建,战术的突然性很强。所有的特种驳船已经进行了特种设计,可以与解放军现有的两栖登陆作战装备兼容。
▲特种驳船使用想象图,图片来源:网络
设想一下,如果这种特种驳船得以广泛应用,那么解放军在进行登陆台湾的作战行动中,就完全可以保证战役战术的突然性和兵力投入的持续性,以多打少,多点开花。联系到西方媒体近年来不断报道解放军正在大规模的建设和应用滚装船,想必这些滚装船就是和这些特种驳船配合使用的。他们是解放军登陆作战中的第二波次装备,是投送人员和物资的理想设施。尽管这些装备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并不代表着我们就要马上采取行动,但它们是我们保证台湾问题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条件。
▲解放军特种驳船,图片来源:网络
解放军的两栖登陆作战力量主要依靠的是071、075、076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比较老旧的坦克登陆舰。虽然这些军舰数量庞大,但是运载能力相对还是比较有限。在不运送地面重型武器的情况下,一次性只能搭载约2万人。这点兵力根本没有办法保证在上岸后,对守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按照现代战争中的一般规律,进攻方一般要有3倍以上的兵力时才适合发起进攻。尽管台湾在第一线的防御部队未必有这么多人,但台湾岛本身面积并不大,这意味着其没有多少纵深,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调兵速度可能要比船只来回运输部队还要更快。
▲守卫港口的台军,图片来源:网络
现代两栖登陆作战选择的登陆地点无非是两个,要么就是现成的大型港口,要么就是无法预料的滩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选择的就是在诺曼底和周边的几个滩头登陆,并没有选择德军重兵把守的加莱港。原因很简单,虽然港口容易运送物资和士兵,但是前期的进攻难度非常大,伤亡也会特别高。
盟军在行动前甚至放出了烟雾弹,诱导德军将部分诺曼底地区的兵力调往了加莱。这样一来,盟军登陆时的兵力优势才变得更加明显。登陆成功后,盟军紧接着又面临新的麻烦,那就是登陆部队时刻都在消耗物资,还有伤员需要撤离,这些都需要海上运力支撑。而在没有向法国纵深挺进之前,盟军需要源源不断从突破口中输送输出物资人员。盟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利用“桑树港”系统建设人工港,“桑树港”包含了沉箱、人造码头、浮桥等一系列部件。
在诺曼底行动中,英军和美军分别建造了一个人工港,可惜美军的人工港在一次风暴中被摧毁,继而难以使用,英军的人工港则得以幸存。前期正是凭借这两个人工港,盟军才向法国内陆输送了上百万名士兵。
▲残留在法国海岸边上的“桑树港”部件,图片来源:网络
诺曼底行动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非常经典的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行动,而且对于“选择港口还是滩头”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么问题回到对台湾的两栖登陆作战问题上:既然两栖军舰的运力有限,那么解放军同样需要解决从港口还是滩头登陆的问题。特种驳船的出现就是我们给出的答案:滩头登陆。
解放军为什么不研发类似二战中盟军“桑树港”那样的人工港,而是选择制造价格更高昂的登陆驳船?原因是人工港在现代战争中要比之前更加脆弱,而且建造周期太长。人工港口系统需要沉箱挡住外围海水,这些大箱子其实就是钢筋混凝土块,但排水量可以达到1000吨左右。内部则是直接通往岸边的浮桥和可以操纵大型船只的人造港口。二战中这种系统的建造花费了半年多,盟军投入了60万吨混凝土和3100吨钢。
就在2023年,美国也曾在加沙建造过类似的一个用于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人工港,结果建成十来天时间同样就被风暴摧毁了。可见人工港在和平时期都无法保证物资运输的安全性,战争中只会更脆弱,而且战争中,谁会有时间花半年时间去建造人工港口?
▲盟军“桑树港”,图片来源:网络
在对台登陆作战军事行动中,解放军必然要与台军争夺制空制海权,在这种高强度战争情况下人工港几乎没办法建设。二战中能够对这种人工港口造成威胁的也就是大口径岸防炮,但在现代战争中,能威胁它们的武器装备就太多,这也许就是解放军要建造特种驳船的原因。
目前已经曝光的特种驳船,其中一种为长度108米的自航式平板驳船,装备了一个133米的伸缩栈桥。另外一种是自身长度128米的浮动码头驳船,有桩腿,可以支撑船体上部的重量,抵抗风浪和潮汐的能力非常强。这两艘船可以拼接在一起,前者直接冲滩,后者嫁接在平板驳船的后方,能形成一个人工港口,组成一个临时的物资人员装卸载区域。特种驳船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很强,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机动部署。由于所有的组件都已经集成到了驳船上,一伸一缩就可以完成码头搭建,战术的突然性很强。所有的特种驳船已经进行了特种设计,可以与解放军现有的两栖登陆作战装备兼容。
▲特种驳船使用想象图,图片来源:网络
设想一下,如果这种特种驳船得以广泛应用,那么解放军在进行登陆台湾的作战行动中,就完全可以保证战役战术的突然性和兵力投入的持续性,以多打少,多点开花。联系到西方媒体近年来不断报道解放军正在大规模的建设和应用滚装船,想必这些滚装船就是和这些特种驳船配合使用的。他们是解放军登陆作战中的第二波次装备,是投送人员和物资的理想设施。尽管这些装备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并不代表着我们就要马上采取行动,但它们是我们保证台湾问题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条件。
Advertisements
网编:空问站 |
|
25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军政原创】【网际谈兵】【军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