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2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淘宝大涨90%:从电商“旧王”转向AI“新贵”(图)

新闻来源: 酷玩实验室 于2025-02-22 10:48:59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马云最近有点“熹贵妃”回宫的架势。前几天在著名的“看人头猜位置”的会议上,马云坐在了第一排靠边的位置,虽然全程没有发言但是脸上的笑容也是拦不住的。

2024年,阿里的股价经历了低谷,一度低至66.63美元/股,为了稳住市场阿里在去年进行了160亿美元的回购。不过,稳住股价这件事情现在轮不到阿里自己发愁了。这个月13号,苹果官宣和阿里合作来布局国内的AI业务,之后马云又现身那场众所周知的重要会议,阿里股价应声狂飙,到昨晚发布财报之前就已经报收125.79美元/股,比起去年的低值市值已经飙升近90%。

前晚阿里公布2024自然年第四季度财报,股价更是开盘猛涨13%,最后美股报收135.97美元/股,总市值达到323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34万亿)。昨天下午,阿里港股日内成交额更是超过400亿港元,创历史天量。



阿里市值再次猛涨,得益于这次财报季的优异表现。整体营收增长8%,利润增长333%的同时,主要业务电商板块的CMR增速回升至9%,阿里云营收增速也达到了13%。

更重要的是,阿里对于未来AI的布局也被看好,除了和苹果合作,阿里还表示非常看好未来三年AI的窗口期,会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过去十年的投资总和在云和AI的基础建设上。并且会在近期发布基于千问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

从淡出公众视野到强势回归,1095天后,马云带着被重估的阿里再次成为顶流。

01“旧王”与“新贵”

一句话来形容现在的阿里,从电商的“旧王”转向AI的“新贵”。

昨晚,阿里巴巴公布了2025财年第三季度(2024自然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数据。本季度阿里实现了2801.54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同比增长了8%,利润更是同比猛增333%到了464.34亿元。

阿里财报

把时间轴推回到2023年6月,阿里做出组织架构重大调整,整个集团分为七个业务:淘天集团、国际集团、本地生活、菜鸟集团、智能云集团、泛娱乐集团和其余所有(包括夸克、飞猪、钉钉、盒马、阿里健康等)。

这之后,阿里一系列的业务调整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聚焦。

“老大哥”淘天集团,大致可以分成平台(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以及自营(1688等自营平台)。两大板块有各自的问题,电商平台遭到巨大竞争压力增长受阻,导致其CMR(客户管理收入)增速急刹车,从2024财年第一季度的10%增长减速到了2025财年第一季度的0.6%;自营板块则是TOB(1688)TOC(品牌自营)两手都要抓,导致业务臃肿。

所以阿里做了两个调整:电商方面,聚焦整体GMV和用户粘性;自营方面,剥离一部分业务,尤其是3C这种本来就是对手最擅长的部分,淘系自营集中日用品品类,并且加速1688的TOC化。

在本季度,我们看到了成绩:CMR同比增长了9%达到了1007.9亿元;自营业务营收发生了9.2%的同比下滑,到了287.26亿元,阿里给出解释是“主动剥离的影响”;这其中,1688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3.9%,可见TOC转化已见成效。一增一减下,淘天集团整体业务实现了5.4%的同比增长,至1361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到了611亿元,同比增长2%,均高于之前的资本预期。

海豚投研

再看作为阿里未来叙事主力军的云业务,本季度阿里云业务实现收入317亿,同比增速13%,也明显好于市场预期的9.7%。这主要得益于AI相关产品推动的公共云收入增长,其中AI收入已连续六个季度三位数增长。云业务经调整后净利润达到了31.38亿元,同比增幅33%。

对于云,阿里的态度也非常明确:投资、投资、还是TMD投资。



这个季度,阿里资本支出达到了317.75亿元,并且在财报会议上,阿里表示未来三年公司会进行有史以来最高的资本支出,甚至后续年化资本支出会超过1000亿元。

横向对比来看,同样布局云业务的腾讯2024年第三季度的资本开支为171亿元,是阿里本季度的54%。可见阿里对于AI布局的破釜沉舟。

财报会议上,聊起AI对于阿里云业务的推动作用,阿里提到了几个重点:1、春节以来,推理需求激增,现在有60-70%的推理需求都是新增需求;

2、人工智能发展后,不论是大模型还是垂直模型,开源还是闭源,都要在云计算上托管,所以AI的发展对于阿里云业务的推进是非常明确的;

3、AI toC,是阿里非常关注的方向。对内来说,比如在淘宝应用方面,正在进行大量内部开发,很多项目即将推出,淘宝内的人工智能增强功能将提高消费者参与度和交易效率;对外来说,夸克和通义是AI TO C的重要布局,夸克是中国用户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搜索产品,正在并将继续部署人工智能以提高搜索、生产力、创作和整体效率。

除了两个重点业务之外,阿里在整个集团的布局上也在做减法来遵循“聚焦”的准则。2024年12月和今年1月阿里相继宣布出售银泰和高鑫。在本次财报会议上,阿里也表示,“公司一直在严格执行聚焦核心业务,退出非核心业务的战略。以后也会继续寻找机会退出非战略性投资资产。” 当被问及盒马是否会被出售的时候,阿里表示盒马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扩张和增长,目前没有出售计划,但不排除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其他提升其价值的可能性。

在核心业务走势大好之下,阿里的财报也有几点隐忧——

营销费用的增加:本季度阿里营销费用为426.7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337.83亿元增长了近90亿元。财报解释道这笔费用主要是用来投入到电商业务的营销当中。换句话说,为了保证淘系电商CMR的增加,在补贴、活动和获客上阿里下了很多功夫。费用同比增加了超过26%,而淘天营收同比增加只有不到6%,费用的效率并不理想。

阿里财报

资本支出引发的现金压力:本季度阿里经营性现金流入709亿元,筹资现金流入142.5亿元,投资现金流出1110亿元,也就是说,阿里把赚的钱和借的钱全部用在了扩大投入上。押注AI的方向没错,不过进攻型的投资布局也会提高企业的现金压力。本季度现金及等价物价值是1628亿元,比起去年年初的2481亿元减少了三分之一,减少速度非常之快。

阿里财报

当然,和本季度214亿元的短期借款相比,目前的现金体量还是绰绰有余,不过在守住电商和发展AI都要花钱的情况下,如何增加费用效益就是阿里下一步绕不开的课题了。

02 电商保卫战

阿里对于电商的打法换了一种思路。

作为电商行业的老大哥——2024年双十一淘宝当天GMV就达到了5403亿元,是京东2800亿元和拼多多1200亿元的两倍之上。——阿里意识到,与其和后来者卷入价格战,不如转而追求商家和用户的质量与粘性。

说变就变,从创收规则上,从2024年9月1日起开始对淘宝和天猫平台已确认的交易收取0.6%的“基础软件服务费”,与此同时,取消仅对天猫平台商家收取的分为3万、6万两档的年费。换言之,把商家进场的固定费用解绑,转换成交易额一定比例的抽成,从调整与商家的关系来实现集团GMV整体增速的战略转换。

从流量分配机制上,明确以“商品体验分”为核心的分配依据,并且推出“全站推广”。简单来说就是打破付费和免费流量池,只要商品是质量高、性价比高、服务好的就会根据算法推到受众中去。

从会员玩法上,百亿补贴、专属权益、积分兑换、退换货优待,淘宝在去年给88VIP会员增加了多种权益。

这样做的结果,立竿见影。CMR恢复增速,本季度阿里88VIP会员数也达到了4900万人,环比增长6.5%,同比增长53%。

阿里财报

我和几个88VIP用户聊了聊,发现他们对于阿里电商的粘性确实非常大,要说原因,两个字可以概括:“习惯”。

“‘保真、物流、售后’是我对电商平台的要求,淘宝都能满足。”肖宇(化名),一位15年的淘宝用户聊起自己为什么坚持使用淘宝的原因,“因为我是会员,信用分很高,任何的退换货处理的都是秒处理。我生活在沈阳,我经常买的品牌基本都有物流仓,和京东到的时间差不太多,会员折扣加起来的话,其他平台的价格和淘宝比也没有太大优势,我实在不需要换平台。”

同为88VIP会员的Vivian(化名)和小亮(化名)也有同感,虽然偶尔会被小红书、抖音等内容电商种草下单一些“被动消费”的东西,不过“主动消费”她们还是选择淘宝,“小红书的售后系统还不完善,如果想要退换货需要和商家协商。淘宝对我来说是一个品质、服务都上乘的首选,大部分主动消费的场景我还是会首选淘宝。”她们表示。

其实阿里电商打法的转换思路很简单,作为行业的老大,和最忠实的用户与最优秀的商家深度绑定,打一场守擂战。

不过这样做,也有挑战。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23年全国线上零售市场增长了11%,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是7%。也就是说,电商已经变成了一场零和游戏。零和游戏里面,即使是最头部的玩家,只守擂也是不够的。

国家统计局

想要同时留住优质商家和优质客户,有的时候一碗水也很难端平。比如阿里出手整顿“仅退款”制度,以及前几天宣布2月18日之后续费的88VIP不再享有无限退货的权力,这也会让一些用户离开淘系。

“服务,是我离开淘宝的原因。”土土(化名),一位生活在东北的60后现在是抖音和拼多多的重度用户,“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滤水器。”土土说,自己原本是淘宝的资深用户,因为连续在一家买了两个滤水器,结果都发生了很严重的漏水,在和商家沟通的时候对方态度很不好,“商家就用‘淘宝体’敷衍我,说过了时间不退不换,发生漏水也不管,申请平台介入无果,最后漏水造成的损失也是我自己处理的。”被淘宝伤了一次的土土就转用了抖音和拼多多,发现后两者在售后上从来没发生过类似的问题,几乎再也没用过淘宝。

“价格和物流速度是我离开淘宝最重要的原因。”生活在北京平谷的晓阳(化名)是一位六岁孩子的妈妈,“现在我买的东西都很固定,在多次对比多家平台之后,我都会选择价格最划算的平台。比如给我儿子的衣服就用唯品会、宠物用品在抖音,偶尔我需要急用什么东西或者换3C大件的时候我都会用京东,因为京东比淘宝快。”晓阳说,“现在我其实只有在极少数闲逛的时候才会逛淘宝。”

从目前的策略来看,自营业务部分剥离,电商业务转攻为守,用策略的减法做营收的加法,阿里做到了。但是,从长远来看,本季度CMR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下半年才开始实行的对于商家管理费用和流量分配机制的转变,而且上文也提到阿里为此付出了相当的营销费用,这份增长是否会保持,以及之后费用效率能否提升来拉动业务的盈利,是需要持续观察的后续问题。

图片来源:百度

其次,竞争也是不可忽略的。电商赛道的后起之秀进步迅猛,抖音电商去年GMV已经达到了约3.5万亿元,增速达到了30%;小红书经营的中小商家数同比增长379%、中小商家交易总额(GMV)同比增长436%...虽然从规模来看这些玩家和阿里还有差距,但是在用户的精力和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这些玩家真正的威胁是,他们会给用户全新的购物体验,养成完全不同的购物习惯,从而导致用户永久的流失。

这场守擂阿里赢了,不过之后持续的抢夺战还是不可避免。

03 重估阿里云

踩在“旧王”守擂成功的基本盘上,AI成了阿里增长曲线“起飞”的新希望。

故事的拐点发生在十天前,苹果宣布已经选择阿里巴巴作为合作商,为中国版的iPhone开发人工智能功能。



这一消息对于阿里的意义相当重大,2009年阿里成立阿里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年,不过阿里始终以电商消费被人熟知,苹果官宣告诉大家两件事情:1. 阿里的AI实力被低估了;2. 阿里可以被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科技企业被重新估值了。

所以接下来二级市场上演狂飙,消息发出来第二天阿里港股市值到了2.2万亿港元。2023年开始苹果就在国内寻找AI合作伙伴,百度、字节、腾讯都曾经是苹果的候选合作伙伴,甚至还测试了当下最火的Deepseek。

最终征服苹果的,也是一直以来被很多人忽略的阿里的实力有两点:数据和模型能力。

数据是大模型的底牌,从做电商以来阿里一直都在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庞大的购物、支付数据是阿里的底牌,和老牌“BAT”其他两家腾讯和百度相比,阿里的底层数据是更丰富和符合苹果需求的;而作为最早布局大模型的科技公司之一,2023年4月阿里就发布了首个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并持续开源。今年1月29日,阿里超大规模的MoE模型Qwen2.5-Max正式上线,在多个权威基准测试中,该模型展现出与DeepSeek V3、GPT-4等比肩,甚至领先的性能。



在这次财报会议上,阿里对于未来的云和AI业务分享了很多积极的观点,我总结为三点:有资源、有钱、也有变现。

钱上,阿里表示未来三年,集团在云和AI的基础设施投入预期将超越过去10年的总和,将大幅提升AI基础模型的研发投入,确保技术先进性和行业领先地位,并推动AI原生应用的发展。

资源上,现在各大基础模型的技术差距在缩小,以后大模型会往垂类、专业大模型上发展,整个行业会涌现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的模型都需要依托在云之上,并且还有对于数据私有化、定制化部署的需求,这部分阿里有资源和经验。

变现上,“开源不见得免费”,API调取费用作为阿里通义最基础的变现方式现在创收规模非常小,不过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以后完全可以是一个变现的手段。

AI这股风,到底能把阿里吹多远?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

toB一直是阿里云的强项,阿里在这次会议也表示了企业内部系统未来会Agent化,其实对此飞书也有相同的看法,之前飞书就有测试一种功能是将妙记录下来的会议重点语音直接转换成文字版,然后根据内容自动更新到待办事项当中。从具体的板块更新来看不论是钉钉还是飞书在这部分的应用都没有大面积落实。在看法趋同的情况下,谁能先走一步,谁就能吃到这口红利。



对toB商业化来说,阿里真正拥有的优势有两个,经验和生态。正如阿里自己所说,上云这个事情涉及到很多的私有化部署需求,这部分需求可以是利润杀手(费时费力费人),也可以是创收高手(很多小厂云靠一个大银行客户可以吃到倒闭)。

叙事每个企业都可以做,但是落到做生意上,需要大量的经验和人力来对付琐碎的细节,阿里云本2024年第三季度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36%,居首位,在中小企业中也是市场第一。所以阿里云有丰富的,和中小企业打交道的人脉资源和经验,不论是客户资源中有AI需求的,还是后续有创业公司,阿里云都有生态优势。

Canalys

而通义大模型作为很多开发者选择的土壤来搭建自己的垂类模型和应用的同时,也会让这些开发者成为阿里云的用户,同时可以促进更多云产品的交叉销售。

不过,从toC来看,比起豆包、Deepseek、Kimi,阿里确实没有爆款的产品,甚至在和苹果官宣合作之前,很多人都忽视了阿里在AI的布局。

所以,苹果iPhoneAI会成为阿里AI toC的一个“验证码”。体验好,阿里AI在toC就有代表作,体验不好,现在阿里涨回来的估值,就得再商量商量了。

纵观全局,沉寂多日的阿里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答卷。不论是内功还是外力都让阿里有种最初站在AI风口上的英伟达的气质。至于能不能靠之前积累的技术优势和之后准确的资本投资赢得大获全胜的地位,阿里转型的路还得继续。

			
			
网编:空问站

鲜花(1)

鸡蛋(0)
2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经济观察】【谈股论金】【股票投资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