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一条空荡荡的大路上立个牌子,上面就写“此路故障中,请绕道”,那么日本人绝对会对明明好走的路视而不见,而选择绕道,并且更不会有人对牌子的真实性有所怀疑。

今天要说的事情发生在70年代的日本。当时正处于经济腾飞期,那时候日本银行里的现金非常多。
有人利用日本人守规矩、从众的国民性,动了一个天才的歪脑筋,设立了一个完美度99%的骗局,让日本人乖乖把钱送上门。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个天才的歪脑筋事件:1973年的大阪夜间金库事件
「夜间金库」是一种从50年代开始流行的夜间银行服务。
在银行打烊后,那些夜间营业的店铺仍然可以把当天的营业款,用银行提供的专用钥匙打开夜间金库的锁,将钱投入后,夜间金库会自动打印一张收款凭据,第二天银行再核对并打入客户账户。

夜间金库大都设在银行门口,和银行的地下金库相通,很安全便捷,受到店铺的广泛欢迎。
但是,谁也想不到,位于大阪市北区的梅田三和银行(现三菱东京UFJ银行)出了大问题。

在1973年2月25日星期天,那天晚上8点30分过后,大阪梅田三番街的夜间店铺开始纷纷打烊,店长将当天的营业款装入银行专用的现金袋,和往常一样准备去三和银行的夜间金库存款。
不料,今天夜间金库前贴着一张告示:“锁出现了故障,打不开投入口,请使用专用出口处的暂用金库。三和银行。”

原来三和银行的“夜间金库”设在大门的左侧,右侧原本是一个专用出口,现在果然摆放着一个崭新的“临时金库”。这个金库也贴着一张告示:“不需要开锁,请直接投入。投入后,请将右边把手按到底,会有记录卡出来。请保存带回。三和银行。”

店长们纷纷赞美:不愧是大银行,很体贴很细心。
出自日本人的规矩从众,店长们既没人想到用钥匙试一下“故障中”的老金库,也没人怀疑“不需要开锁”的新金库是否有问题,就开始排队往里面投钱。
因为是正好星期天,每家店铺的生意都特别好,短短25分钟不到的时间,一共有67名用户朝“临时金库”投放了当天的营业款,总金额高达2576万日元。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是,在最后一个店长投钱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这个24岁的年轻店长,一开始对“临时金库”也毫不怀疑,但是,当他想将现金袋投入金库,却发现怎么也塞不进去,然后他就用手一摸投入口,惊讶的发现:不得了!这个“金库”居然已经膨胀变形了,里面的现金袋鼓鼓囊囊“溢”了出来。
这位店长一边抱怨银行的临时金库太不结实,一边报了警。当警察赶来后,竟然也没有怀疑金库的真假,只是打电话通知银行负责人来处理。

当银行负责人赶来后,见到“临时金库”却一脸懵逼:“我们银行从来没有设置过‘临时金库’啊!”
直到这时,大家才如梦初醒:我靠,这是居然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夜间金库骗局在被媒体曝光后引发全日本人的一片惊叹:罪犯利用日本人不设防的心理,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天才的骗局。
事后警察对假金库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分析:
假金库是用普通胶木板做成的,可以折叠,外面加上一层不锈钢板,并用铝合金做成了外围框条,看上去和真的金库没多少差别。
金库的底部是用聚氨酯材料做成的地板,当钱袋投进去时,会发出接近真金库的声音效果。用橡皮筋和铁丝做成杠杆,一按把手就有一张塑料存款卡吐出,以假乱真。
此外,假金库里面还配置了一个用电池的水银灯,在夜间发光,更增加了其可信度。

重点是:这个假金库的成本,大概只有4万日元。
不得不说,这个罪犯真是厉害,他事先做了非常细致的功课:
选择这家靠近大阪站繁华区的银行,选择了发薪日之后行动,在专用出口安装大小一致的临时金库,两张聪明的告示。
但百密一疏的是:他(他们)没有料到骗局太成功了,以至于“钱多得装不下”,居然有那么多人会来存钱,在短短的20几分钟时间里,临时金库就没有空闲过,以至于他们没有机会乘没人时拿走那2500万日元。

这起盗窃未遂事件,直到7年后案件追诉期失效,也始终抓不到犯罪人,最后就成了日本犯罪史上著名的“未解决事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大阪夜间金库的骗局,其本质结构上模仿了日本另一起著名悬案“3亿元事件”的做法。
但其巧妙性甚至超越了“3亿元事件”,案发时自己都不需要出现在犯罪现场。
这点至关紧要,犯罪嫌疑人就像给自己上了一个保险。
最重要的一点,此案件也触动到日本人心里那根敏感的信赖神经,所以并没有太多负面报道。
该案件后来,也成为日本人茶余饭后的闲谈聊资,他们甚至自豪地认为:原来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信任无间,以至于谁都不会去费心提防身边的潜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