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钱啪一下全没了 谁先“发明”了关税?(组图)

过去的一周里,特朗普发布关税方案,引起全球经济大震荡。他曾说,关税是最伟大的发明。

据澎湃新闻报道,美东时间4月7日,美方宣称要对中国加征50%关税。很多人担忧特朗普的为所欲为会触发金融危机。

要理解特朗普的关税令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什么影响,不妨先从关税和保护主义开始。



《大空头》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卢卡斯有一句名言,“一旦你开始思考经济发展问题,你就会对其他问题失去兴趣。” 因为和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崛起相比,其他经济问题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而真正深入思考这个发展战略问题的鼻祖,是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社会”这个词,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必然是核心问题。

李斯特,这位德国国民经济学家是德国内部税收统一、建立铁路网和实行保护关税的先驱。这三件大事是李斯特终身奋斗的事业,也是德国后来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动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德国经济学家的思想及其影响。



1.

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关税的开端

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它“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工业化的程度。影响工业化的不单有经济因素,更有政治、社会、文化等其它因素。

国家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对工业化的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国家可通过保护性关税扶植工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观念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年轻时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已经形成的概念。但马克思的“生产力”从何而来?往前追溯就可以发现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生产力”,另一条线索就是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的“生产力”。而且从使用方法看,马克思延续的主要是李斯特的传统。

李斯特在美国期间就已经完成了《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回到德国以后,他又陆续写作了《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和《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尤其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堪称李斯特一生经济思想的总结。

李斯特在这本书中,激烈地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反对自由贸易。他断言,经济在某些发展阶段一定需要保护性关税。

根据历史规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原始畜牧-农业-制造业和农业-制造业-商业阶段。

一个国家只有发展到最高阶段,也就是商业阶段,才能施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在之前的各个阶段,一个国家都应该使用高额关税来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李斯特批评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忽视了这些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从而不能用于指导经济尚不发达的德国经济。



《米纳里》

李斯特自信地表示,任何一个在农业上、文化上已经有所发展的国家,其幼稚的工业如果能加以适当的保护,不论开始时怎样缺点累累,成本高昂,通过实践以及国内竞争,其产品一定能够在任何方面与国外竞争者的老牌产品相媲美而毫无愧色。

任何一种工业的成功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与许多别的工业的成就相辅相依;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工业工作如果能代代相传,把前一代留下的工作由后一代紧接着继续下去,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就必然会发展。

李斯特敏锐地认识到,“亚当·斯密的世界主义理论”,也就是自由主义学说,最符合领先国的需要,却有害于落后国。因此,他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跟占据主流的斯密学派大唱反调。

最突出的是,李斯特拒斥斯密学派的大同式世界观,强调现实世界由不同国家组成,彼此间利益相异,甚至不乏“醉心于征服并奴役其他国家的势力”,故而民族主义才是现实的出发点。

在李斯特的思想体系内,影响工业化的不单有经济因素,还有政治、法制、社会、文化、精神等众多非经济因素,它们也都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但是其中只有“国家力量的干预”最为关键。只有国家力量的干预,才可促使落后国在工业、海运业、国外贸易等方面获得真正的发展。

同时,李斯特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贸易持保留态度。他断言,自由贸易论是服务强者的一套学说,趋于产生扶强抑弱的后果,会令低端产业方蒙受损失。

他也不肯接受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越来越人为大于天成,经常是谁抢得先机谁就占据优势,目前的强国都有过借助保护政策人为培植产业的历史。

李斯特的历史主义非常符合发展中国家知识分子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煽动力。虽然它的整体框架可疑,但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密尔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说,他现在愿意承认,保护幼稚产业的论点是正确的。但幼稚产业应该受到国家补贴的支持,而不是受到保护性关税的支持。

2.

美国学派与关税

在19世纪初,美国和德国都是当时比较引人瞩目的落后国家。但美国怎么会是一个落后国家呢?

根据当代学者的推算, 1790年也就是美国独立7年以后,美国的人均GDP大约是1180美元,比当时的中国也就是乾隆年间的大清帝国高不了多少。

而到了1915年,美国人均实际GDP达到6513美元。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均GDP大概也是这个水平。在19世纪这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5、6倍。

美国总体的GDP在一百多年里以平均每年3.9%的速度增长,足足增长了150倍,而同期的英国GDP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只有2.2%。而这每年1.7%的增速差异,正是两个帝国交替的关键。

独立战争前,美国的GDP总量大约是1.44亿美元,相当于当时英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强。到了19世纪末,美国的GDP已经赶超英国,而到了一战开始之前,美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国,而且GDP总量已经大于英、德、法这三个主要国家的总和。

再看其他指标,这一个世纪里,美国国土面积增长了4倍,由最初的13个州增加到本土48个州;人口增长了25倍,从最初大约400万增长到1亿。从地理上看,大部分美洲的国土都被开垦;从功能上看,大部分地区都已逐渐实现城市化。

1790年,20个美国人里只有1个住在城里,其他都住在乡村。而到了1914年,2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住在城里,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而今天美国的城镇化率大约是85%左右。



《米纳里》

美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在那段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背后的思想动力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观念和经济政策不是铁板一块,往往充满分歧与争议。美国很早就有南北分歧,随着国土面积不断增大,又会引发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经济观念差异。

十九世纪的美国思想家,一般人知道的不多。不妨与欧洲相比,十九世纪的英国就有李嘉图、马尔萨斯、密尔等经济学家;德国有黑格尔、叔本华等哲学家;法国有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

同时期的美国有梭罗、爱默生、惠特曼,但是他们似乎都不关心公共的政治经济问题。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十九世纪的美国,没有经济学家,只有“经济学的敌人”。

著名思想史家帕灵顿在《美国思想史》中,非常包容地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等各方面的美国思想家都涵盖在内。

他主张以1860年作为分界线,把十九世纪美国的思想史一斩两段,前段的主题是“浪漫主义”,后段的主题是“批判主义”。南北战争既是美国政治的转折点,也是美国思想的转折点。

所谓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当时生活在美国南部以及西部的思想家。这些人带有种植园的乡土气,一般会推崇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和他从法国引入的自由主义精神。

杰斐逊当过美国驻法国大使,在价值观上深受法国自由主义影响,高度认同重农主义和平均主义。杰斐逊和他的支持者们也时常会讨论经济问题,但主要讨论的是魁奈和杜尔哥的重农主义思想,而不是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

南方学者同时也已经感受到快速扩张的工业对于种植园模式的挤压,认为需要对工业进行一定的限制。北方则不一样,当时的北方是以汉密尔顿和约翰·亚当斯为代表的联邦党人的天下。

北方的早期工业刚刚兴起,甚至很多地方还处于家庭作坊阶段,但是与南方大规模的种植园经济模式已有很大不同。他们更看重工业品进出口之间的壁垒,对农业没多大兴趣。

当时南北之间的矛盾已然存在。说到底,联邦党人对农业没有多少感情,他们推行联邦政府,急需资金,所以要筑起很高的关税壁垒来反对自由贸易。

南北两派学者对经济的看法并不一致,但也并不完全矛盾。南方要重农,北方要用关税保护国内落后的民族产业,南北之间仍有大量的合作与共识。

美国本土当时并没有非常出名的经济学者,但很多人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与英国、法国都有所不同,颇有美国特色,所以今天的经济思想学者往往把19世纪初的美国经济思潮归为“美国学派”。



《林肯》

美国学派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关心的若干命题。我们尝试归纳一下。

第一,要用劳动生产率来解释工资,并且试图回答“为什么高工资劳动力的资本反而能比低工资生产者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其产品”;

第二,要用能量来测定资本生产率;

第三,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率是资本投资的产物,而非李嘉图所谓“原始和不可毁灭的力量”;

第四,主张城乡平衡发展;

第五,主张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其作用是降低生产和经商的成本;

第六,必须要对最主要的公用事业的银行和金融活动进行监管;

第七,经济分析需要宽广的历史与社会观;

第八,认同唯物主义,主张经济演化的技术观。

总结起来,美国学派政策的一面由北方联邦党人提供,理念的一面由南方杰斐逊派提供。

联邦党人主张保护主义,是为了发展工业经济;杰斐逊派反对自由市场,主要是为了抵制工业经济,在农业上还是主张自由市场。

由于双方都对有着不断扩张趋势的资本主义市场模式毫无信任,双方在这一点上存有了调和的可能。

3.

美国贸易壁垒的分歧

回到政策层面,来看一看当时美国的做法。

美国第一届国会在1789年制定了美国的第一项保护性关税,目的就是为联邦政府筹集资金,并通过实际抬高海外竞争商品的价格,从而保护美国的玻璃、陶器以其他产品制造商。

这些都是联邦党人最看重的民族产业。从此以后,关税就成为这个国家最具分裂效应的区域问题之一,争讼不休。

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大力支持高关税,把高关税视作防御较强大的欧洲制造商的必要壁垒。此外,汉密尔顿还在思考独立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军费问题。

当时为了打仗,各州借了大量的债,并且发行了不少债券。汉密尔顿提议说,既然联邦政府必须在国家财政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所以应由联邦承担并全额偿付各州的独立战争债务。可这些债务多为投机份子在战争期间以低价取得,汉密尔顿的倡议遭来极大争议,但最终还是通过了。



《林肯》

我们同时还要意识到19世纪初美国的大背景。美国独立以后,如新生儿一样脆弱,还受到周边国家的威胁。

19世纪的前二十年,美国一边扩大版图,从法国手里购买路易斯安那,鼓励人们开拓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纳西地区,大举西进,一边还要准备与英国打仗。由于时常受到英国的封锁,美国根本不可能推行完全自由的国际贸易。

美国与英国的关系持续紧张,战争一触即发。1807年6月,英国军舰袭击了美国帆船“切萨皮克”号,21名美国船员伤亡,两国关系再次紧绷,美国发布了《禁运法案》停止运输。



《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很快找到机会,那就是拿破仑战争。

1812年,美国趁着英国与法国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挑起了第二次美英战争,并最终强迫英国签下《根特和约》。

这项和约规定,英国不再强征美国水手服役,英国放弃西北边境上拥有的要塞,允许美国把捕鱼范围扩大到加拿大领海,还建立了边界委员会以确定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分界线。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终于明确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此后,一方面继续西进,一方面开始打造自己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工业体系。

后来有学者做过统计,从1812年开始,一直到1914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一百余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就没有低于35%。

1816年的水平是35%;1820年是35%至45%之间;1828年涨到50%;南北战争以后,1875年,美国平均关税水平仍有40%-50%;直到一战爆发前,美国的平均关税水平还高达44%。美国的关税壁垒就像铜墙铁壁一般,这就是19世纪的美国。

再来看铜墙铁壁关税壁垒之下的美国贸易表现。

十九世纪早期,美国的贸易基础很糟糕,出口品只能以自然资源为主,工业制成品很少。有人统计过,1820年以前,美国超过3/4的出口品都是农产品,剩下的多半也是林业产品和海产品,制造业所占份额甚至不足5%,起点是可怜的。

美国树立如此高的关税壁垒,自然会抬高南方人从欧洲进口制成品的价格。美国树立关税壁垒,欧洲各国自然会报复,报复手段就是减少购买美国产品。

美国的主要出口品就是南方的农产品,所以受损的主要也是南方种植园主。而联邦党人对此无动于衷,他们所受影响不大。

这种贸易壁垒政策自然引发南方种植园主的众多不满,也为以后的南北战争埋下伏笔。

西部各州则是骑墙派,一方面他们也反对抬高制成品价格的高关税,影响进出口;另一方面,他们也乐见联邦关税收入为他们社区所需的新公路、铁路、运河和其他公共工程项目提供资金。

4.

美国关税壁垒史

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终于开始有自己的经济学家,所谓的“美国学派”也逐渐出现分裂。这里主要介绍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都叫亨利。

第一位是美国辉格党的创始人亨利·克莱(Henry Clay,1777-1852)。克莱曾经担任美国国务卿,并且五次参加总统竞选,都失败了。

克莱总体来说继承了汉密尔顿的衣钵。他主张以保护性关税来促进工业化,由新央行主导货币政策,大力建设道路与运河系统,同时也发起创立公立学校、私立学院、慈善机构、文化团体等。

当时南部的杰斐逊派还是要坚持平等农业社会的理想,倡导以传统农场生活保持共和政体的简朴。南北两方对于现实问题的巨大分歧已经显现。

在克莱的精心栽培下,亚伯拉罕·林肯在政坛上崭露头角。抛开废奴立场不谈,单看林肯的经济观点,与克莱完全一致——反对自由贸易。

林肯要求立法,提高对欧洲工业产品的关税,从而保护北方刚刚兴起的工业。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南方农业州总是担心这种做法将使欧洲各国的报复性关税,因此坚决反对。



《林肯》

此时,林肯身边有一个他最信任的经济顾问,亨利·凯里(Henry C. Carey,1793-1879)。马克思和恩格斯心里“美国唯一的一个经济学家”,就是凯里。

凯里是费城人,父亲是爱尔兰移民,独立奋斗成为大出版商,把这个产业留给儿子。凯里主要是自学成才,读了很多书,也包括斯密、李嘉图这一类英国政治经济学著作。但最终,凯里否定了李嘉图有关农业报酬递减的理论,提出一种积极乐观、追求和谐的经济演化理论。

李嘉图认为,人们总是先耕种最优质的土地,因为回报率最高,然后再耕种次优的土地,以此类推。但凯里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并非必然沿着从最优质土地向最劣等土地扩展的方向,往往与之相反。

因为优质土地人人向往,但开垦之后,必须通过合理的农业活动来维持土地肥力,否则土地肥力没法持续。如何维持土地肥力?那就必须保持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工业与农业的互补。

为了达到这种和谐的目的,对外贸易壁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对外壁垒,一国内部才可能有能力处理国内事务。

在保护主义下,国内的运输成本可以大幅度削减。政府应该对国内商业而非国际贸易给予鼓励,因为前者会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后者只会导致垄断的中间商。

随着商业得到促进,本国的经济活动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非狭隘的劳动分工。人口也会在更广大区域散布开来,社会组织会变得分散化。

林肯很喜欢凯里的这套分析方法,两人在贸易保护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俗话说,新的国家需要新的经济学,凯里就提供了一整套新经济学。

但他们都没意识到,当时南方已经承担80%的联邦关税。而且当时政府其他税收不多,关税成了联邦政府税收的最主要来源,甚至战争经费都主要依靠这些关税。最终,南北战争无可避免。

内战暂时打击了美国经济,但幸运的是,没有伤及元气。内战结束后,以铁路为代表的运输业,加上技术更新后的工业,都开始拉动美国经济。铁路接通后,大西洋和太平洋被铁路贯通,极大提高了美国与欧洲、亚洲的贸易效率。

而运输业发展导致的第三次西进运动,也进一步拓展美国版图,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美国经济终于开始起飞。值得注意的一点,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美国政府也没有放松关税,这道铜墙铁壁一直保护着美国走到了二十世纪。



《大空头》

美国这段关税壁垒史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今天仍处处看到回响。

前总统小布什总统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贸易为失业者创造了就业机会。当我们为市场开放进行谈判时,我们正在为世界上的穷人提供新的希望。当我们推动贸易开放的时候,我们正在推动政治自由。”

从特朗普到拜登,贸易战的话题变得很热,但除了2019年以外,美国平均关税水平一直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非常低。



世界银行的加权平均关税数据

一百多年前,第一位共和党总统林肯说过,“我是亨利·克莱的关税辉格党,关税议题我比谁都讲得多,支持高关税,我从没变过。”林肯支持的高关税时代,在2025年以全新的面貌降临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