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R-27中距空空导弹的故事
90 年代初,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仍然是歼-6、歼-7等第二代战斗机,面临紧迫现升级需求的中国空军技术储备也相当薄弱,一时之间无法研制出第三代战斗机,此时正好中苏关系改善,时任中国空军副总司令的林虎中将力主向苏联寻求军事技术装备,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空军放弃了便宜的米格-29战斗机,选择了巨大的苏-27战斗机,第一批苏-27战斗机到手之后不久,林虎就亲自安排全军主要领导去参观苏-27战斗机的强大战斗力,好堵住那些反对者的嘴,争取更多的经费给空军,但那些解放战争中走来的首长们分不清红外格斗近程空空导弹和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于是苏-27战斗机携带着一堆FAB-500M62炸弹和几十枚122毫米航空火箭弹把靶场上的目标一扫而光,唬得首长们赞叹道精确制导武器就是厉害,其实林虎中将真正看中的是苏-27战斗机的中距拦截能力。

这种能力就来自R-27中距空空导弹,60年代,美国装备AIM-7 “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后,苏联空军也要求研制同类武器,苏联两个空空导弹设计的集团“闪电”和“三角旗”机械制造设计局各推出了一个方案,代号均为Р-27,但“三角旗”设计局方案因结构新颖、性能突出而被选中,三角旗设计局从1962年开始设计,直到1970年才研制出原型弹,但制导精度和射程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又经过无数次的艰苦试验,直到1983年才研制成功,以前苏联空军和防空军的战斗机配套的空空导弹是专机专用的,而R-27中距空空导弹是苏联第一种通用空空导弹,能够满足空军与西方战斗机中距对抗的需要,也够满足防空军远程拦截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的作战需求,是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的标准空对空武器,苏-27战斗机通常在主翼最内侧挂2枚,进气道下挂2枚,机身中线纵列挂2枚执行空战任务。

这款导弹采用了独特的外形设计,弹体中间有 4 片大型倒梯形弹翼作为控制舵面,弹体末段还有 4 片固定式双三角尾翼,单位面积控制效率超过了AIM-7 “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机动性,将气动优先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模块化结构可以选择半主动雷达型和红外型导引头和不同发动机,苏-27战斗机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条件使用不同的导引头,通常挂载4枚雷达型和2枚红外型,通常混合发射迫使对手在选择对抗设备时手忙脚乱,无论配备那种寻标头,发射后先由以惯性飞向目标,再以机载雷达的信号进行无线电修正进行中段引导,未段导引再由导弹寻标头进行引导,飞近目标后主动无线电近发引信就会引爆39公斤的延伸杆状弹头击落目标。

半主动雷达型使用9B-1101K型半主动雷达寻标头,能在30公里内锁定雷达反射面积5平方米的目标,弹长4.7米,后部弹径0.35米,重350千克,迎头有效杀伤距离为2至42.5公里,尾追为0.7至7.5公里。最大射程73公里,载机与目标高度差为+/-10公里,红外型使用36T型红外线寻标头,有不错的抗杂波和抗干扰能力,长3.7米,重234千克,对低空目标射程约20公里,对中、高空目标为40公里以上,增程型弹长增至5米,重达350千克,使用98一1103M型主动雷达寻标头能在16至20公里内锁定雷达反射面积5平方米的目标,迎头攻击为2至65.5公里,尾追为0.7至16.5公里,最大射程增至117公里,理论上R-27中距空空导弹,性能指标全面超过美国“麻雀”AIM-7F/M中距空空导弹,射程、速度和战斗部威力甚至超过美国AIM-120A先进中距空空导弹。

二:R-27中距空空导弹的问题
中国空军在引进苏-27战斗机时,就与苏联对适配空空导弹的技术、价格、保障等方面展开复杂谈判,中方明确提出了射程、制导精度以及抗干扰能力的严格要求,鉴于当时的作战对手,中方要求射程方面要足够应付美国最新装备的AIM-120A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可在各种气象和现代电子战环境下命中目标,俄方则介绍了R-27中距空空导弹的理论性能,中方代表团内的顶尖导弹技术专家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质疑9B-1101K型半主动雷达寻标头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很不稳定,有信号衰减和丢失目标的可能,提出改进信号处理算法和加装抗干扰组件等建议,俄方则坚持导弹本身就有抗干扰能力,双方展开了激烈讨论,经过多轮谈判,俄方最终同意按中方要求改进部分技术规格。

但俄方又强调研发成本以及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开出远远超过中方预期的价格,中方早就详细调研和分析了美欧洲同类空空导弹的价格数据,指出俄方报价太高,强调中国的采购能够为俄罗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陆续还会有稳定的订单,还可用技术合作、联合生产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在长达数月的多轮讨价还价后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另外还有两个谈判重点,一是中方认为R-27中距空空导弹技术复杂,需要俄方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零部件供应,确保购买后得到有效的售后保障,俄方则担心技术泄露和售后成本,在中方的坚持下,俄方才同意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国设立技术服务中心和零部件储备库,以提供技术培训和维修支持,中方还希望通过引进导弹的生产技术,俄方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但在中方说服下才同意转让部分关键技术和协助建立研发和生产线。

最终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上千枚R-27R、R-27T导弹,导弹到货后,中国迅速对其展开了技术分析,发现即使是按中方要求交付的R-27R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也不理想,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发射后需要载机不停地照射目标并向导弹发送修正指令直到雷达导引头捕获目标,但苏-27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距离、抗干扰、下视下射能力都是三代机中最差的,航电系统技术限制导致火控自动化水平不高,完成发射的程序复杂繁琐,只要对方把战机横切于雷达法线方向,相对速度为零时就能摆脱其锁定,老辣的飞行员还可以在水平机动的同时伴随高低机动,让其无法稳定跟踪,所谓的理论射程基本“全是忽悠",只有目标在高空平稳飞行才能达到如果目标大过载机动或两机的高度差大射程就会大大降低,俄方说的射程是双方均处在阻力小的高空和载机高于目标机的态势下才能达到。

R-27导弹设计时要求远射程、大威力和高机动性,所以R-27导弹体积和重量上远超“麻雀”AIM-7F/M中距空空导弹,碟形控制面在动力段控制效果较好,但无动力段会不断丧失动能和速度,导致过载越来越降低,空空导弹要求可用过载是目标过载的3至5倍才会形成不可逃逸区,目标以6G过载机动,导弹过载没有达到30G就可能被甩掉,所以R-27导弹在中段不具备迎头攻击6G机动目标的能力,一旦战机雷达在持续照射目标时机动超过2G或目标大幅机动导弹会丢失目标,导弹自身的雷达导引头信号也容易受到干扰而衰减,导致对目标的跟踪变得不稳定,脱靶成为常态,R-27导弹导引头大量采用了模拟电路和大量连接点多、技术状态复杂的分体组件,稳定性和可靠性很差,需要高素质的维护人员与大量检测维护支持。

中国空军也在训练与实战演练中发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因9B-1101K型半主动雷达寻标头信号衰减导致命中率极低,36T型红外线寻标头只能识别发动机的热源,对机身的热源不敏感,在对方战机释放红外干扰弹后马上被干扰弹吸引而偏离攻击目标,这种情况在1999年的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战争中就表现无遗,埃塞俄比亚的苏-27战斗机和厄立特里亚的米格-29战斗机都使用R-27导弹互相攻击,双方一共发射了24枚R-27导弹,无一命中,1999年2月25日,4架米格-29发射4枚R-27导弹攻击两架苏-27,苏-27作大迎角翻转并打开电子干扰器躲过后发射2枚R-27,米格-29也以同样方法躲过,苏-27发射R-73格斗弹才击中一架米格-29,第二天双方又发射了多枚R-27和R-73导弹,无一命中的,最终苏-27用30毫米航炮击落一架米格-29,R-27从此得了个外号,“大号无制导火箭”。

三:中国空军对R-27中距空空导弹的改造
中国空军没有放弃R-27导弹,认为R-27导弹在实战中低劣的命中率也和没有保障体系与飞行员有关,所以针对9B-1101K型半主动雷达寻标头易受电子干扰的问题,先用模拟电子干扰场景训练飞行员熟悉R-27导弹在复杂电磁干扰下的性能变化,再设置专门的电子对抗训练空域,训练飞行员掌握在不同干扰强度下的应对策略和发射时机,战术上采用双机协同作战,其中一架利用电子战设备干扰敌方,为另一架创造发射条件,针对36T型红外线寻标头易受诱骗的问题,着重训练飞行员尽量判断和把握发射时机,尽量迫使敌机无法轻易释放红外干扰弹,但这些办法没多大作用,只能从根源上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投入了大量科研人员过改进信号处理算法以提高了其抗干扰能力,但效果并不大,R-27导弹机械和驱动部分很粗笨,很小的误差都会造成不能飞到目标附近引爆战斗部。

正当中国空军束手无策之际,陷入困境的乌克兰阿尔乔姆公司也在急寻订单维持生存,阿尔乔姆公司参加过R-27导弹研究,分到了R-27导弹技术,其实中国空军购买的R-27导弹就是阿尔乔姆公司生产的,苏霍伊设计局只是作为中间商赚取差价,在中国采购苏27战斗机的项目中有乌克兰44家公司参与配套转包,阿尔乔姆公司当时已对R-27导弹进行了升级,换装了基辅雷达厂所研制的“阿加特”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最大射程也提升到100公里以上,但当时中国空军并了不解,由于俄罗斯打压乌克兰军工,减少了对乌克兰公司的转包,阿尔乔姆公司面临破产,他们想直接把R-27导弹卖给中国,但他们又没有任何中国客户资料,手上只有一本《中国空军》杂志,于是一名经理拿着这本杂志直接去了北京,通过乌克兰大使馆找到中国空军,表达了建立业务关系意愿。

中国立即抓住了这一机遇,在向阿尔乔姆公司采购数百枚升级版R-27导弹和引进了9B1103M、9B1348E主动雷达导引头技术和AZ-10红外导引头技术,同时又开启了 “双引工程”,接收了大量乌克兰专家,这些专家与中国科研人员组成研发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大幅提升此前购买的R-27导弹的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射程,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积累了大量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还带动了中国材料和电子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使其在生产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还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的芯片和传感器,为中国自主研发“霹雳”-12 空空导弹空空导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技术不仅应用于空空导弹还广泛应用于其他军用和民用领域。

四:结语
目前从俄罗斯进口的R-27导弹早达到了导弹储存寿命,现在歼-11B战斗机挂载的R-27导弹基本都来自乌克兰,歼-11B战斗机的雷达比苏-27战斗机好多了,能为配有9B1348E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提供更好的中段指令修正,在发射后可以立刻进行大机动而不用担心丢失目标,苏-27战斗机的雷达很难在100公里距离上跟上目标,而歼-11B战斗机的雷达可以在这个距离上锁定目标,提供功率更强更稳定的照射,所以歼-11B战斗机挂载R-27导弹后还能应付周边国家,另外,中国现在虽然已经大量装备“霹雳”-12、 “霹雳”-15空空导弹,但这些娇贵的导弹是有挂载次数寿命的,平时的训练和边境巡逻挂载无疑是一种浪费,歼-11B战斗机在训练和边境巡逻挂载正好逐步消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