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实比剧本更讽刺:美国一边咆哮着“不妥协就开战”,一边悄悄放低姿态、软化语调。从“间接谈判”的姿势,到降低核谈判门槛,再到胡塞武装在红海疯狂“输出”,这一幕幕都在揭示——面对伊朗,美国其实并不敢真打。

▲美军在中东“调兵遣将”
首先,看看华盛顿当下的“组合拳”。从部署“萨德”反导系统、F-35隐身战机,到向亚丁湾派出“卡尔·文森”号航母与“杜鲁门”号航母组成“双航母战斗群”,表面上风风火火、气势汹汹,实则虚张声势。毕竟,美军连也门胡塞武装都没“拿下”,又何谈对抗有战略纵深、有完整国防工业体系的伊朗?
看看胡塞武装是怎么“打脸”的:短短数周,美军“死神”无人机已第19次被击落,美国航母接连遭导弹骚扰。美军自3月中旬以来发起430余次空袭,但胡塞武装依旧弹道导弹打特拉维夫、无人机炸以色列机场,甚至直接挑战美军航母。也门这场战争,已成美国中东政策的“泥潭样本”,削弱了其对伊朗施压的战略信心。
而伊朗此时的回应,简直像是剧本对照组:美国说“谈或战”,伊朗答“不惜一战”;美国说“直接谈判”,伊朗回“间接协商”;美国吹“伊朗将弃核”,德黑兰说“安全换不来就别想核让步”。这种“不卑不亢”式的强硬姿态,背后其实是一场清晰的战略算计。

▲据爆料,美国已经偷偷降低此次谈判的底线
伊朗很明白自己的地缘困境:孤悬中东,缺少中俄那种“背靠后盾”的安全感;经济制裁多年,百废待兴;内部政治不稳,政教高层渴望“晚年安宁”。但就是在这种内外压力交织之下,伊朗仍敢与美国玩“强硬外交”,说明一个道理——不是德黑兰不怕打,而是美国不敢动真格。
美国的真正目的,其实早已从“彻底无核化”悄然降为“控制浓缩铀不超过3.67%”。这个底线一放,已足见美方的底气不足。这不是“制裁奏效”,而是美方在红海战场上看到了现实:要维持霸权,就得避免陷入多线作战。而伊朗恰恰看准了这点,才敢把“反美代理人”当筹码送上谈判桌,又敢对美国说“不谈直接谈判”。
可惜的是,德黑兰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哈梅内伊希望“晚年安宁”的期待中,总统佩泽希齐扬力推“西向政策”,试图以核谈换市场、以经济换政权稳定。伊朗愿意暂停浓缩、接受国际监管,但换来的回报得是“不干涉内政”“停止颜色革命”。然而,美国真的会信守承诺吗?乌克兰弃核之后的悲剧,不正是伊朗苦苦权衡的警钟?

▲伊朗历尽千辛建立起的中东“抵抗之弧”
更令人忧心的是,伊朗居然开始切割与部分反美代理人的关系。多年来精心扶持的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叙利亚什叶派民兵等“抗美前哨”,如今成了伊朗政府手里的“谈判筹码”。这种将战略资产当做政治献祭的做法,看似换来了短期喘息,实则可能埋下长期崩塌的种子。
因为,伊朗想得太简单——它以为可以“屈膝换体面”。可在美国的全球战略棋盘中,从来不缺弃子,更不会被一国之“体面”所动。德黑兰希望用“体面下跪”获得缓冲地带,实则让自身陷入“跪久了就起不来”的陷阱。
当年萨达姆也曾以核设施换解除制裁,结果如何?卡扎菲交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得到了什么结局?如今的伊朗若真以为“服软”可以换和平,只怕很快也会意识到:你给的,未必是美国想要的;而美国想要的,远比你能给的多。

▲美国已经在前线基地集结了大量的B-2隐身轰炸机
更何况,美国在谈判桌上“认怂”,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备胎剧本。沙特、阿联酋正在配合发动地面攻势,试图从红海方向向胡塞控制区渗透。若能以此打破胡塞“牵制线”,伊朗就将再次面对美军施压。而美伊谈判一旦破裂,战斗机、无人机、隐轰将会卷土重来。此时的伊朗,若失去了胡塞的策应,就会变得更加孤立。
不过也不必太悲观,毕竟伊朗手里依旧有牌。弹道导弹、无人机技术、民众的反美情绪,都是其博弈的资本。而在中东乱局中,中国提出的斡旋外交也为伊朗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通过第三方构建缓冲安全网,既不完全投向西方,也不孤军作战。
总而言之,伊朗这次“体面不屈”的回应,美国这次“虚张声势”的震慑,揭示的正是一个国际政治的真理:一个国家如果能撑住不妥协的代价,就不会被轻易“摆平”;而一个靠武力压服世界的霸权,在面对真正不怕死的对手时,终究只能选择谈判桌。

▲中东的棋局还会继续延续
中东的棋局还远未落子终局,但伊朗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在面对超级强权的胁迫时,坚持底线比盲目服软更有尊严,也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