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国商品紧急转口马来西亚 抢最后的窗口期(图)



有人在窗口期之前冒险,有人选择原地等待。谁也不知道机遇先到,还是美国海关审查的锤子先砸下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胡苗

编辑|余乐程旺(化名)的客户临时决定增加两条集装箱的货物,要在4月底之前从国内发货,到马来西亚转口,再发往美国,赶上7月9日前最后的窗口期。

程旺是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员,这家公司从事了20多年的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也叫中转贸易,即先将货物出口到关税较低的第三国,在第三国完成清关、换柜及文件准备等流程后,再最终出口到目的国。这种方式可以规避目的国对原产国的高关税。

在过去半个月间,美国对华关税层层叠加,税率已累计至245%。而在4月9日(美国时间),特朗普发文表示,对其他国家批准实施为期90天的暂停措施,在此期间大幅降低对等关税至10%。

按照特朗普的说法,7月9日之前,美国对马来西亚的关税税率是10%,之后将提升至24%。程旺算了算时间,中国发货到马来西亚,走海运需要10天左右,中转换柜大概7个工作日,往美国运输需要30天-50天不等,路途就要两个月的时间。90天的窗口期,实际上留给企业的时间并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客户临时决定增加集装箱的原因。

在这半个月里,程旺变得十分忙碌,一天要打无数个电话。245%关税VS10%关税,这让国内许多货物积压的外贸生产商看到了避开美国关税的可能性,纷纷开始寻找转口贸易公司。

程旺告诉《财经》,在上周的周四、周五两天中,来咨询的客户就接近20位,达到了过去一个月的咨询量。

刘继(化名)也是如此,他在一家国内排名前列的货代公司做业务员,转口本身就是他们运输中的一环。他告诉《财经》,过去几天中许多客户、中小货代公司找到了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提供转口的服务。

但他们不敢接单,因为很难判断其中的变数,也担心货物运到美国后,海关审查变严带来的风险。“虽然他有意向要转口,但是我们现在也没有明确让他出,都是让他缓缓,再等等。”刘继说。

这似乎变成了一个冒险游戏,勇敢的人总是不甘等待,而嗅到机会的投机者们也纷纷赶来。

在社交媒体上,有无数的相关帖子、笔记讨论当下通过转口贸易将货物运到北美的可能性。姜龙(化名)在这些讨论帖下面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即便许多人在帖子中发出警告:“当前许多做转口贸易的都是‘假’的,有风险”,但并没有影响客户联系他。

姜龙在过去半个月间才开始做转口贸易。过去他从事的是国际物流,这一轮美国对华加关税后,他认为转口贸易有机会,便拉着几个朋友,找到马来西亚商会合作,开始承接转口贸易。

最初,他们想以越南为中转国。了解了一圈后,他们发现越南走不通,“国内(企业)基本上在那边有自己的工厂,他们自己都没有配额,产能、产值已经很高了。而且越南政府查得严,所以工厂一般不跟外面合作。”姜龙说。而后他们便转站马来西亚。

在4月2日之后,姜龙每天都会接到许多陌生来电询问转口贸易的情况。许多人询问一次便没有了下文,但依然有大胆的企业跟他签订了合同,商品正在从国内寄往马来西亚。即便姜龙目前还没有完整地将一条货柜送到美国。

在聊天的过程中,姜龙一直在强调自己与马来西亚商会有关系,可以为不同的商品找到匹配的工厂,用当地工厂的名义把货物输送出去。

在以往,转口贸易大多是通过贸易公司、货代公司。国内的商品运到马来西亚后,承包方会负责重新贴标、换柜、做箱单发票,而后再发往美国,但姜龙认为这种形式已经不符合当下严查转口贸易的环境。

业界传言,加收关税之后,美国海关将启动新一轮覆盖面更广、查验频次更高的合规稽查行动,重点聚焦虚假申报、低报货值与原产地规避等高风险行为。但《财经》查找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官网,并未找到相关文件。

程旺告诉《财经》,以往的转口查验率并不高。以他们公司为例,一年大概被查三四条柜子。但在今年,查验率明显上升,到目前为止,他们就有超过八条柜子被查。他自己经手的就有一条。

他同事的一条柜子被查的原因是,工厂与客户的资金往来中,钱最终打到了中国的账户上,被美国海关要求证明是否转口商品。于是程旺公司负责“做假”,做了一份水单证明资金间接打向了马来西亚,美国海关最终放行。

更安全的方式是与马来西亚当地的工厂对接。据姜龙介绍,美国方面清关的时候会查工厂的规模、市值、场地、产值、产能等等。而工厂有产地证明、生产线、有原材料进口单、水电费工资账单等等,“他们什么证明都能够提供。”

但当地工厂能够塞进去的产值也是有限的。

比如一家工厂前一年的总产值只有1000万美元,今年增加到1500万美元,增加幅度并不突出,被质疑的可能性不大。但国内大量的需求给到这些工厂,其产值突然增加到5000万美元的产值,公司又无法提供其他的证据证明工厂扩产,就会被质疑承接了第三方的转口贸易。

程旺从事这个行业20余年,他认为被查到也不怕,海关需要什么资料就补全什么资料。但在当前,许多新的从业者并没有经验,“80%的人没有操作过转口,他压根就不懂转口的实际情况。”程旺表示,一旦涉及提供证明,他们可能什么也提供不了。

一位转口贸易从业者补充,当货物被海关长期扣压,许多客户不愿意承担退运的成本,会选择弃货。负责转口的企业则要承担起后续的处理费用。这些费用动辄就要几十上百万元。他警告道:“这些不专业的转口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

选择观望的人并不少。刘继所在的企业,仅深圳分部这个月便只发出了10条柜子,比起此前大幅减少。他们一个业务员,原本要寄出30多条集装箱,被客户紧急叫停,退得只剩两三条。“有些都已经装到船上了,还没开船就卸掉了,加钱客户也愿意。”刘继说。

而敢于冒险的企业,第一批货已经在海上了。他们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还是第一批接受审判的人,只有等货物到港后揭晓答案。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