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到2040年,预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会占总人口23.8%,届时平均寿命也将达到80.34岁。
在这场人口革命中,一个吊诡现象正在上演:养老本科专业毕业生被机构争抢,但录取分数线持续走低;养老行业人才缺口巨大,却留不住年轻从业者。
01
100%有工作的养老专业,录取位次却在下降
养老相关专业最早是在专科设立。1999年,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率先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至于本科,近几年也陆续新增不少养老相关专业。2019年10月,教育部发文,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开设老年医学等专业,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相关专业。
2020年9月,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立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同年,湖南女子学院的老年学专业开始招生,这也是全国首个老年学本科。2024年底,教育部又新设“老年医学与健康”本科。

2024年高校专业调整名单中,"老年医学与健康"以14所高校新增量跻身前五。

2020年,第一届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四年后相关专业学生成为了就业市场的"宠儿"。
根据央视网报道,2024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首届33名毕业生,面对的是30多家养老机构的120个岗位,而山东女子学院的64位毕业生,则有400多个就业岗位可选。
尽管养老行业和专业“自带流量”,但相关专业的录取排名位次却始终不温不火,甚至还有所下降。这背后有哪些原因?

02
虽然与养老相关,但专业性不强
毕业生的不满,除了养老行业本身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外,集中在自身专业性不强、学非所用。

虽然3个养老相关新增本科专业都与养老产业直接相关,但是学科门类以管理学为主。尚未开始招生的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名称中包含医学,实际同样属于管理学门类。
翻开养老相关专业的课程表,"概论"二字高频出现。中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看似广博的知识架构,但都只学了“概论”。所以当护理、康复、社工等岗位早已存在成熟对口专业时,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陷入"全而不专"的窘境。
03
养老行业留不住年轻人
除了专业设置的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养老行业虽然是朝阳产业,但工作本身并不吸引人。
养老行业的从业现况可以说钱少事多。一方面工作负荷大,一半从业者日均工作超过10小时。另一方面薪酬少,即便在上海,从业者的月薪中位数也只有5000出头。

从业者工资不高、工时又长,背后是当前养老行业整体的发展困境。
近几年,国内养老院入住率偏低且持续下滑,入住的基本都是有大量照护、医疗需求的高龄老人。根据北京日报报道,2024年北京有578家养老院,床位总数超过10万张,但平均入住率只有45%左右,其中80岁以上及不能完全自理的“老老人”占比超90%。
在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中,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谈到,“老人入住意愿不强”和“老人消费能力有限”是入住率不高的两大主要原因。
养老院的工作环境注定了相对特殊,让许多年轻人在工作面前望而却步。
在年轻人讨论中,除了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非常辛苦,养老院孤独压抑的氛围、环境也格外令人不适。即便是去看望自家长辈都不愿久留,更不要说每周工作很可能超过50小时、甚至只能单休的从业者。

养老行业明显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在小红书讨论的也是“班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没干这个”、“很多实习生一实习完基本都离职了”,“养老机构是留不下来年轻人的,大多都是四五十岁的阿姨在干”。
目前养老行业员工的确以中老年为主。根据《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研报告》,约65%从业者都在50岁以上。
许多养老机构陷入了人力资源的恶性循环。待遇和工作强度不成正比,导致65%机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75%机构持续面临人力短缺。

养老行业的黄金时代,尚未到来。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曾在2019年表示,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只有4%在盈利,62%需要10年以上才能收回投资。
少数毕业后有意从事养老行业的毕业生,也会面临身边亲友的不解和阻力。在新周刊的报道中,作为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小唔在机构实习时观察到了行业发展的失衡,但愿意在行业内积累经验。但是父母觉得养老行业工作太苦,舍不得她做。而小唔的男朋友,是养老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家人也对他在养老行业工作表示强烈不满。
然而,养老机构的样貌有许多可能性。
在国内,已有养老服务的新尝试。上海一些社区开设了具备养老服务功能的公共空间。比如甘泉街道,居民在社区内享有日托照护、长者食堂、康复运动、养老机构助浴等养老服务。在五角场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有集合长者日托照护、文化活动的社区共享空间。
日本是目前高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养老产业吸纳了大量年轻人就业,而且待遇不错。在日本,护工被称为“介护师”,社会认可度与普通白领无异。根据凤凰周刊报道,日本有212万介护师,平均年收入为492万日元(约合24万元人民币),明显高于30岁年轻人的平均年收入400万元。
日本的养老院发展更为多元,比如东京四十余家日托养老院提供的微型化解决方案,这些藏身于传统町屋的机构,通过"日间照料+夜间居家"的模式,既降低运营成本又保持人性化服务。还有高端养老机构,50位老人配备20位照护人员,24小时都有护士和介护师,每周医生上门,院内服务还包括高级主厨制作的餐食以及丰富的兴趣活动。
这些探索为中国养老行业提供了参考路径,但本土化实践仍需突破多重现实困境。我们或许更应思考:在银发经济真正到来之前,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行业生态,让年轻从业者看见职业发展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