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推动联盟对抗中国 欧洲向中国靠拢?(图)

美国试图向其贸易伙伴施压,要求他们减少与中国的经济往来。然而,中国如今已是全球工业强国,而特朗普执政时的做法也削弱了外界对美国的信任。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妄图通过关税施压,对抗中国,困难重重。

01 美国施压贸易伙伴,减少与中国经济联系

综合媒体信息,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正计划对其贸易伙伴施压,要求他们减少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据《华尔街日报》消息,这也是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正在推进的计划。

通过提高对外国进口到美国的商品的关税,华盛顿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个筹码,可以迫使这些国家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并阻止中国企业在美国落地,以避免进口关税。

《华尔街日报》称,“美国的最终目标显然是削弱中国经济。”中国去年出口总额高达3.6万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早在去年秋季,贝森特就曾表示,他将“把关税当作与贸易伙伴谈判的工具”。

02 欧洲在中美间,夹缝求生

欧洲各国是否有能力拒绝美国的施压。布鲁塞尔似乎认为,在中国与特朗普之间仍有第三条路可走。但正如Rexecode的经济学家夏尔-亨利·科隆比耶(Charles-Henri Colombier)所指出的:“美国不会让欧盟继续左右逢源,毕竟欧洲在能源、科技、军事乃至金融领域都高度依赖美国——毕竟很多贸易都是用美元结算的。”他表示,“欧洲并不具备强势地位。”

03 不可回避中国

尽管如此,美国想迫使大多数国家切断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将极为困难。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如今贡献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出,规模惊人。2023年,全球约70%的国家将中国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澳大利亚智库Lowy研究所的数据,超过一半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量是与美国的两倍。在2001年,全球80%的国家首选与美国贸易。这种变化之迅速,在短短20多年间令人咋舌。

此外,特朗普任期初期的高压作风、白宫对除俄罗斯外其他国家的轻视、总统本人出尔反尔的决策,以及对欧洲盟友的羞辱,彻底动摇了盟友们对美国的信任。

例如,两个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分别位于马六甲海峡和南太平洋要冲,却在所谓的“解放日”(Liberation Day)被特朗普加征关税。两国领导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面对美国关税的威胁,一些国家可能会把中国视为更加可靠的合作伙伴。”科法斯的经济学家马科斯·卡里亚斯(Marcos Carias)指出。

04 美国自身的压力

特朗普声称“中方需要与美国达成协议”,因为他们“需要美国的钱”。然而,美国自身的优势也不再那么显著。但中国社会的抗压能力可能远超美国。

特朗普想通过对中国征收145%的高额关税来重创其经济、迫使其屈服。但正如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贾斯汀·沃尔弗斯(Justin Wolfers)在X平台上所说,这一策略“并不适合中国”。

上周中期,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警告拜登政府:持续的不确定性正在削弱市场对美国的信心,并呼吁与盟友一起重启与中国的谈判。

戴蒙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去年夏天他一度被视为特朗普的潜在财政部长人选。如果连他都开始委婉公开批评特朗普的政策,说明“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的领导人正面临来自金融界和精英层的巨大压力。美国银行业尤其不满美元信誉受到影响。

特朗普掀起关税大战,推动欧洲向中国靠拢?


法国观察员孔帆: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齐4月14日通过社媒表示,他代表欧盟和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进行了会谈。他说,“欧盟依然保持建设性姿态,并且准备好达成公平的协议,包括我们的工业品零关税对等提议,并且着手解决非关税壁垒问题。”

法国经济部长隆巴尔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突然转向”显示存在“谈判空间”,但"现在还不能轻言胜利";他还警告说,在当前贸易局势下,必须警惕中国商品大规模流入欧洲市场的风险。法国经济部长的表态,显示出法国在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变数中的双重策略:一方面寻求外交谈判的空间,另一方面强化欧洲内部市场的防御与韧性。

英国观察员王子璇:英国政府尚未就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最新动向作出明确回应,但英国商务与贸易大臣凯米·巴德诺克在4月初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会面时强调,英美贸易关系应以“稳定与可预见性”为基础。路透社援引英国工商业联合会(CBI)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关键技术产品的潜在新一轮加税将对英企跨国供应链构成间接冲击,特别是在半导体和生命科学领域。尽管英国当前聚焦自身与印太地区的贸易布局,但在美中激烈博弈背景下,英国不得不在“经济现实”和“政治立场”之间寻求平衡。舆论普遍认为,英国不太可能像法国那样积极介入中美之间的博弈,但也不会放弃对华贸易所带来的潜在利益。

德国观察员小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接受德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强调,目前,欧盟既需要重组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也需要思考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系,因为现在所有人都在要求增加与欧盟的贸易量。德国绿党联合主席之一Franziska Brantner则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正是欧洲能够让中国让步的时机,“因为中国不想失去进入欧洲的机会。” 她以电动汽车为例,提出如果中国还想进入德国和欧洲市场,就需要接受合资建厂、输出技术等公平贸易条款。前高盛经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in Brooks对德国《商报》表示,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背后,有着明确的针对中国的战略,相比之下,与欧洲的冲突只是“插曲”。他还认为,对全球金融稳定的最大威胁是人民币贬值,贬值10%就会让美国市场陷入濒临崩溃的困境。

意大利观察员卢嘉琦:就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即将与特朗普会面之际,欧洲事务部长福蒂在接受《共和国报》采访时,表达了意大利支持避免贸易战升级、站在西方阵营的立场,同时呼吁欧洲对中国可能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保持警惕。尽管有不少声音主张通过加强对华贸易来对冲美国关税影响,但福蒂认为这是一种短视思维,忽视了当前欧中之间失衡的贸易结构。他还强调,意大利并未寻求以中国取代美国市场,而是主张评估各市场的兼容性,同时呼吁以灵活而坚定的立场与美方对话。他还指出,特朗普的谈判风格虽然十分有攻击性,但本质上是一种“战术性试探”,欧洲应在维护自身尊严的同时强化西方阵线一致性。

与此同时,公众态度却呈现出了不同倾向——根据欧洲知名汽车交易平台(AutoScout24)对6000名欧洲公民的一项调查,近六成意大利受访者支持取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在各国受访者中占比最高。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