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梳理美国农业部的海外订单数据后发现,中国企业自今年1月16日、即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前几天以来,就没再向美国下任何订单。
相反,中国增加了从巴西等国的玉米、大豆农产品采购,以确保供应稳定。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这让很多人又联想到,关税战打响后人民日报头版文章里头的那句话:
虽然国际市场普遍认为美滥施关税超预期,但党中央对美方对我实施新一轮经贸遏压已有预判,对其可能造成的冲击有充分估计,应对预案的提前量和富余量也打得较足。
事实上,自特朗普首次开启贸易战以来,中国出口继续增长,进出口总额比2018年增长43.7%。
网上甚至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懂王就是东大的国运。
特朗普越折腾,中国就越有机会。

能站上白宫的舞台,特朗普绝对不是傻子。美国作为当今第一强国,更是人才济济,他身边也不乏聪明人。
说白宫执政团队是个“草台班子”,这话听听就算了,不能当真。
但正是因为特朗普个性执着、风格强硬,在其自身逻辑下追求“让美国继续强大”的核心目标,反而从长远来看可能形成对中国有利的局势。
就在特朗普宣布关税战的当天,《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哈佛大学教授杰森·福尔曼的专栏文章:
《特朗普关税的“赢家”是中国》

杰森·福尔曼一开篇,就举了两个极为浅显易懂的例子,反衬出特朗普的极端荒谬:
多年来,本地书店一直在占我的便宜。我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我给它钱,却只换回了书。
与此同时,我一直在占我雇主的便宜,与雇主保持着贸易顺差,因为雇主给我工资,却只换回了教育服务。
他特别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战“推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错的”。
进口是好事不是坏事,贸易逆差通常并不表明存在问题,比如美国对巴西就长期保持顺差,一个国家的关税水平与其总体贸易平衡之间通常没有相关性……等等。
杰森·福尔曼说,发起关税战的后果,就是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上升、财富缩水以及美国家庭的税收增加。它将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基础规则造成打击,并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实力。
不过,显然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特朗普不可能听得进去。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分析,特朗普的施政风格并非“冲动行事”,而是有其自洽的逻辑体系。
围绕“让美国继续强大”的核心目标,特朗普共有八大政策工具:
对内减税
对外加税
支持传统工业
拥抱新兴科技
放松经济监督
加强移民管制
高举自由旗帜
推行单边主义

其中,关税大棒是懂王最爱的武器。
一方面,美国市场是全球最大、最成熟的消费市场,其他国家的外贸商都害怕失去美国市场,特朗普只要放风说加高关税,不少国家就会主动认怂;另一方面,其他政策(如移民法案、减税法案)的变动需要国会或最高法院批准,而关税政策是总统特权,随时随地都能改。
关税的这些特性,刚好契合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极限施压”(Maximize Your Options)。
所谓“极限施压”,是指在某个领域给予对手最大程度的压力,以测试对方底线,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总统前,特朗普曾用“极限施压”打败了很多商业对手。
所以,特朗普才会迟迟不把关税政策定下来,而是反复修改,变成“关税游戏”:
征收对象一会儿说对几十个国家加征关税,一会儿又说只针对中国;征收范围一会儿说豁免电子产品,一会儿又说电子产品照样加税;征收力度一会儿说对进口汽车征收25%的“永久关税”,一会儿又说考虑暂停汽车关税,让全世界都陷入了焦虑之中。
特朗普以为自己拥有“升级主导”(Escalation Dominance)优势,可以主动任意加码升级而对手无从反击,从而压制对手,让对手臣服。
然而,在这样的进程中,美国却无形中折损了第一强国最重要的资产——信誉。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国人都很熟悉了。但特朗普在关税政策上的反复横跳,简直可以说是“烽火戏戏戏戏诸侯”。
一顿操作猛如虎,差点把美国金融体系干崩了。全球投资者开始抛售美股、美元和美国债券,导致美股市值蒸发几万亿美元、美债收益率五天内飙升了逾50个基点。
吃了大亏的华尔街精英,纷纷谴责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乱成了一锅粥。
特朗普的幕僚阵营也出现了分裂,马斯克就大骂白宫关税顾问纳瓦罗“比一袋砖头还笨”。
美国知名杂志《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文一针见血:
特朗普关税政策,恐成美元霸权终结者。
自布列登森林体系确立以来,美元便稳居全球金融核心。美元同时具备高流动性、高接受度与强大的金融市场支撑。截至2024年底,美元仍占据全球外汇市场约85%交易份额,超过5成跨国贸易也以美元计价。
美国庞大的国债市场、法治制度及投资开放性,使美元成为各国央行首选的储备资产。
然而,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与单边主义政策正侵蚀这些基础。
他不仅对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盟友征收高关税,更重启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并对全球贸易规则采取对抗态度。特朗普执政期间持续攻击司法制度、干预货币政策,削弱了外界对美国制度稳定性的信心。
市场预期,贸易战引发的供应链中断与政策不确定性将压抑企业投资与消费,进一步打击美国经济成长前景。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认为,特朗普政府正在发动一场相当于越南战争的经济战争——一场很快就会陷入泥潭的战争,破坏国内外对美国信誉和能力的信心。
华盛顿,正在赌上所有身家,孤注一掷。

随着关税战的演进,更多美国人开始忧心自己的科技产业。
4月11日,美国Wedbush证券高级分析师Dan Ives,就在播客节目中表示:“在我从业25年的日子里,这是我见过的最可怕的时刻。在我看来,这些关税可能会使美国科技行业倒退十年。”Ives预测,美国科技行业有15-20%的项目、资本支出已经自动暂停。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是为了吸引智能手机(苹果)、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等先进制造业回流。
但根据美国银行估算,仅将iPhone的最终组装环节转移至美国,成本就将上升25%,如果叠加对等关税政策,整机成本可能暴涨91%。
这样一来,科技巨头苹果将在美国市场面临两难困境:
要么降低利润率保销量,要么牺牲销量保单机利润。不管怎么做,苹果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都会下降。
到时候,难道要给苹果公司减税,甚至发放补贴吗?
与此同时,特朗普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构裁撤,降本增效玩得很溜。裁撤公务员岗位,压缩医院、学校、研究所等机构的经费等,但当他对教育部和高等大学动刀的时候,可就裁到大动脉了。
3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关闭教育部,将教育管理权归还各州。
4月14日,美国打击反犹主义联合工作组(由特朗普亲自部署),冻结了向哈佛大学提供的22亿美元拨款和价值6000万美元的合同。而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威胁哈佛大学,如果继续不配合,那将取缔它的免税权。
原来,特朗普自己是德国犹太后裔,且竞选期间得到了大量犹太“金主”的赞助,所以全力支持以色列和犹太势力。巴以冲突发生后,美国大学里的阿拉伯师生和犹太师生开始互掐,特朗普有意袒护犹太人,成立了打击反犹主义联合工作组。讲究学术自由和多元化的哈佛大学,不愿拉偏架,于是跟特朗普发生了冲突。

在一系列“骚操作”之下,美国的科学研究根基也开始动摇。
权威期刊《自然》调查发现,上千名科学家正考虑在特朗普政府的干扰下离开美国,欧洲和加拿大是他们的首选目的。
如果特朗普继续乱来,那美国真的可能出现“科学家迁出潮”,后果会怎么样?
要知道,当年美国之所以取代欧洲成为全球科技中心,跟它趁二战从欧洲抢来了一大批科学家,关系巨大。每一个国家,都会嗅到这里头的历史机遇。

大国博弈,已经进入比拼韧性、耐力和底蕴的“深水区”。
苏联解体后,美国做了三十多年的超级霸主。背后有四大支柱:一是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贸易体系,二是以常青藤大学和硅谷为核心的全球科技产业链,三是以美军为核心的全球攻防体系,四是以美式价值观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
现在,一心想让“红脖子”躺着享受的懂王,做了很多有损大国信誉的事情,向俄罗斯“屈服”得罪欧洲,强行索要领土得罪加拿大,强征水费得罪墨西哥……四处树敌,让盟友和合作伙伴心寒。看似坚不可摧的四大支柱,也有了松动迹象。
与此同时,之前给中国设置的各种显性或硬性的壁垒,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巨大的裂缝。
金融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储备人民币,并用人民币来做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提升;科技上,中国的高等教育蒸蒸日上,并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全力向“科技强国”迈进;军事和政治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当然,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坚定地办好自己的事,扎扎实实准备这场“持久战”。
懂王已经发起的第二轮贸易战,以及未来可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文化战,都难以撼动中国。而他做得越多、越猛,反而有可能从根本上损害美国利益,重塑全球格局。
最后,人们可能会发现,主观上越想压制东方大国,客观上却反而让中国得到更多机会,或许就是懂王难以逃脱的宿命。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世纪初,为了打击冉冉升起的英国,拿破仑启动了“大陆封锁”政策,想要彻底切断英国在欧洲的贸易,倒逼英国投降。但英国不为所动,将目光转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同时拼命加快工业革命的步伐……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