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之死 一场“卡脖子”的百年博弈(组图)

这轮掀桌子,被“卡脖子”风险最高的可能不是芯片、石油,而是一种我们从商代就开始种植的农产品——大豆。

你知道吗?

在我们从美国进口的所有产品中,大豆进口金额常年保持第一,高达120亿美元,比芯片还高。

中国是大豆的世界第一进口大国,2024年消耗约1.17亿吨大豆,约90%依赖进口。比起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接近100%的自给率,大豆作为战略物资,以及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猪牛羊的养殖饲料,自给率却只有不到20%。


关税战刚刚打响,4月第二周,巴西就有40艘货轮将240万吨金黄色的巴西大豆装船发往中国,不少买家抢着下单。

这一幕让不少人惊呼“巴西赢麻了”“美国农民慌了”。但实际上,巴西的农业生产,基本是美国资本垄断。可以理解为,美国控制了中国进口大豆几乎80%的货源。

明明上世纪初,全球80%的大豆还是出自中国东北,为什么今天大豆却成了我们最脆弱的“短板”?

超高的关税壁垒,将如何影响美国农民投票、巴西大豆价格和中国的粮食安全?

大豆背后,一场围绕“卡脖子”的百年博弈,仍在继续上演。

1
大豆曾是东北农业的骄傲。当年,张作霖就是靠着大豆出口,成了称雄东北的一号军阀。

怎么不到100年,就两极反转了?中国成了最大进口国。

有两件事,重构了千年来大豆的权力法则。

1929年,一个叫莫尔斯的美国科学家,跟随远洋航班抵达中国。他花了三年时间,在东北收集了60多箱、4千多份大豆样本,记录了农民的种植技术,甚至连每个生长周期都有照片留底。

1931年,日军铁蹄踏破沈阳。同年,莫尔斯回国,他的行李箱里,装满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大豆种子与经验。

这些种子,成为美国大豆育种的母本。

1943年,美国以全球60%的产量横空出世,终结了大豆几千年的东亚时代。

不仅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转基因大豆被批准商业化种植,更是让美国一步登天,牢牢执掌大豆霸权。

叠满了耐除草剂、抗虫、高油酸、抗旱四个Buff的「大豆之神」,在市场上摧枯拉朽,横扫一切对手。随后,孟山都就用这一手,间接控制了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区。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美国转基因大豆凭借低价优势,疯狂涌入中国市场。

1995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仅为29.39万吨,2005年已经超过2千万吨。2015-2017年,中国分别从美国进口大豆2841万吨、3366万吨、3285万吨,占比分别为35%、40%和34%,数量上达到了顶峰。

在种业巨头的技术碾压下,中国传统豆农如同手持冷兵器,瑟瑟发抖地对抗星际战舰。

一场血洗,在劫难逃。

2
如果上世纪的种子战争,还只是攻陷了中国的豆田,那么这一次,中国整个大豆产业产业链上下游也遭遇了美国发起的全方位绞杀战。

面对美国优势大豆供应链的种种非常规手段,在短短1年内,97%中国大豆加工企业被击溃,毫无抵抗之力。

最典型的一次“大豆战争”,发生在2003年8月。当时,美国农业部突然发布报告称,受中西部干旱天气影响,美国大豆库存将降至20年最低水平。

这时候,距离大豆收获只剩一个月时间了,消息一出,市场应声暴涨。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540美分/蒲式耳,一路飙升到2004年4月的1060美分(折合人民币约4400元/吨),涨幅近100%。华尔街还放出风声,大豆很快会涨到5000元每吨。

恐慌之下,“中国没有大豆了”传言开始蔓延。2004年4月,中国不得不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最终以 4300元/吨的价格签订了800万吨的采购合同。

然而,就在合同敲定的这个月,老美农业部突然之前的减产数据,不仅没有减产了,还增长了8.2%。

大豆价格,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反转,直接俯冲到2200元/吨,跌幅达50%。

中国豆企傻眼了,按照合同约定的4300元高价采购,绝对亏得血本无归,无奈之下,有70%企业选择违约。

随后很快,美国的粮商们联手起诉中国豆企违约,要求支付四百多亿人民币的赔款。违约企业还要实施全球采购禁令。

经此一役,中国压榨产业全面崩溃,数量从上千家锐减到90家,其中有64家还被ADM、邦吉等四大粮商控股。中国85%的压榨产能,沦于外资之手。

时任黑龙江大豆协会官员就说,“我们很难判断这次事件是无意的还是恶意的,但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大豆企业被控股了,有了这个支点,他们在做其他事情就容易许多”。

今天我们谈到全球化,总有人以为中国才是最大受益者,殊不知这里头渗透了多少血泪,是交了多少惨痛的学费才换来的一点进步。

美国粮商控制了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后,要求它们只能买进口大豆。

从此,整个中国豆油产业链开始全面离岸化,采购的美国大豆也逐年递增,不仅原料、种子是海外的,连产业链企业也是海外参股控股的。

3
为了减少对美国的大豆进口依赖,中国也想尽了办法。

从2008年开始,国家就在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兴建大型粮仓,高抛低吸,平抑大豆价格。

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后,中国更着力调整采购方向,更多转向南美国家。


目前,巴西是中国大豆进口第一来源国。美国大豆进口份额已经滑落到22%。

尽管如此,中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依然畸高,产业格局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对比100年前,令人唏嘘。

如今,关税战升级,无疑将极大影响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美国的50万大豆种植户,也面临惨重损失。

要知道,出口中国的大豆占了美国销售总量的53%,这样大的买家,很难在全球市场上找到替代。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蒂利斯就公开质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要是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我该掐谁的脖子?”

美国的主要大豆种植州位于中西部,如伊利诺伊州和爱荷华州。前者是民主党的票仓,后者虽然在大选中支持了特朗普,但基础并不稳固。

大豆博弈,也很可能会引发农户抗议活动,间接影响美国国内的政治走向。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最关心的。对中国来说,办好自己的事才是第一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将“大豆扩种计划”上升为战略高度,各地开始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年增加大豆供给量150万吨以上。

毕竟,巴西大豆种植的种子,80%以上依赖美国专利,背后也站着美国资本。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转向巴西进口只是转移而非解决供应链风险,唯有突破种源自主化与单产壁垒,才算是真正破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来之际,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比什么都重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