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爆“非核氢弹”?威力是TNT的15倍?(组图)

最近几天,军武菌被这样一则新闻给“轰炸”了。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军武菌是一脸懵逼的:啥叫“非核氢弹”???



而且仔细一看,这则消息还不是什么野鸡小报,而是中国香港的知名媒体《南华早报》首先披露,并被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转发的。虽然这些媒体的消息很多都不甚准确,但多少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南华早报》是最早报道这一新闻的媒体

所以说,这个“非核氢弹”到底是咋回事?

▲越传越离谱了



在很多国内自媒体口中,这个“非核氢弹”大多数都被当成是一种“威力堪比氢弹”的大威力武器,威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常规武器,而且“不受国际公约限制”。甚至有些人认为:氢弹需要一颗小型原子弹进行引爆,那“非核氢弹”肯定就是不需要原子弹就能引爆的氢弹了!

▲真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看的……

氢弹的威力有多大,想必大家的心里都有数。如今中国有了一种“威力堪比氢弹”,同时又“不受国际公约限制”的新型炸弹,那岂不是可以随便去炸别人了?难怪说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呢!

▲这种文章很多都是AI瞎编的

但仔细看完了相关的原始报道,以及报道中提及的论文后,军武菌只能说,《南华早报》不愧是“香港记者”,起标题的艺术,我们真是自愧不如啊,但凡有一点军事和物理、化学常识,恐怕都发明不出“非核氢弹”这种名字!



首先,什么叫氢弹?

从定义上来分析,氢弹是一种利用核裂变装置(即原子弹)的爆炸能量,引发氢元素的同位素氘、氚等轻核素的核聚变反应,从而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也被称作热核武器、聚变核武器。

▲美国的Mark 7氢弹

也就是说,“氢弹”得名于氢元素的同位素氘、氚,和氢气没有任何关系。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氢弹”的名字是不能乱用的,就好像你把猴子扔进游泳池里,也不能管它叫“水猴子”一样。



而这个新闻中报道的这个“非核氢弹”,正是这只被扔进水里的猴子。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这枚所谓的“非核氢弹”由中船重工某所开发,该单位主要负责水下武器的研发。“非核氢弹”的主要爆炸材料是一种镁基固态储氢材料——氢化镁。在实验中,装药2千克的“非核氢弹”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况下,产生了1000℃的高温,且高温的持续时间超过两秒,是同等 TNT 爆炸的 15 倍。

▲《南华早报》的报道

然而在传播过程中,部分没有常识的自媒体直接将“高温持续时间是TNT的15倍”给篡改成了“威力是TNT的15倍”。

这两种说法的差距有多大呢?

军武菌举个例子吧。过年的时候,很多年轻人之中都流行一种“加特林”烟花,一点燃就是噼里啪啦的向外喷射。而这个“加特林”烟花,燃烧的温度就已经超过了1000℃,燃烧时长更是超过1分钟。

▲威力是TNT几百倍!太可怕了!

按这个标准,“加特林”烟花的“威力”起码得是TNT的500多倍!

化学比较好的网友可能知道,氢化镁不仅是一种易燃物,而且在高温高压下会生成氢气和镁,个个都是一点就着的主。不过相比氢气,氢化镁的体积要小得多,1立方米的氢化镁就能储存110千克的氢气,化学稳定性也比较好,储运还是比较安全方便的,所以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储氢材料。

▲氢化镁

没过多久就有人意识到,储运方便,能够释放大量易燃气体,这不是天生做炸药的材料吗?

事实上,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炸药,最早都是为了其他目的研制的,有些是急救药品,有些是老鼠药,也有些是彩色涂料,只是偶然被发现了爆炸用途。如今,氢化镁也逃不脱这个“飞起来”的命运。



当然,媒体怎么报道是一回事,真实情况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根据媒体报道的信息,军武菌很快在中国知网上找到了这样一篇论文——中船重工某研究所发表于《弹箭与制导学报》上的《爆炸强冲击对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能量激活反应试验研究》,论文发表于2025年3月13日。

为了写这篇文章,军武菌花费了整整4元巨款,下载了这篇公开论文。

▲希望大家能稍微打赏个两毛三毛的,让我回回血

事实上,这篇论文的内容与什么“非核氢弹”不能说是关系密切吧,至少也能说是毫不相干。这次实验仅仅是一次极为简单的爆炸实验,不要说是什么武器实验,恐怕就连“炸弹”两个字的门槛恐怕也没摸到。

▲这就是试验场

在论文中,中船重工某所的一个研究团队为了研究氢化镁的爆炸机理,制作了几个非常简单的起爆装置,通过引爆炸药的方式对氢化镁药柱进行激发,并观测了爆炸产生的火球和冲击波。整个实验其实非常简单,最大敌氧化镁药柱不过2千克,既没有用到复杂的观测设备,也没有什么“超级武器”参与其中。

▲论文里的爆炸装置

在测试中,氢化镁由于炸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迅速分解成氢气和镁,这两种易燃物,特别是释放出的大量氢气又进一步燃烧,产生了巨大的、持续时间长达2秒多的高温火球,内部温度则超过了1000℃。

▲论文里的爆炸效果

相比之下,同质量的TNT炸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火球持续时间非常短,仅有0.1秒左右。因此虽然TNT炸药爆炸时瞬时温度会超过两三千度,但主要依赖冲击波,而不是燃烧来对目标造成杀伤。从这一点看,氢化镁的燃烧持续时间的确远远超过了TNT。

▲想说堪比核武器,怎么也得有个蘑菇云吧

但在爆炸威力上,氢化镁的表现就远远不如TNT了。事实上在实验中,缺乏约束的氢化镁爆燃过程中几乎没有明显的冲击波产生。而在约束条件下,发生定向爆燃的氢化镁在2米距离上产生的冲击波最多也还不到TNT炸药的40%。

▲论文里显示氢化镁的爆炸冲击波远不如TNT

也就是说,氢化镁的爆炸威力是远远无法和TNT炸药相比的。

说到这,可能就有人想问了:闹了这么半天,你这个氢化镁的威力不要说跟核弹比,就连TNT都不如,那还有啥意思呢?

其实,事情还真没有这么简单。



前面军武菌提到过,TNT炸药在爆炸时主要依赖冲击波进行杀伤。虽然现代的军用炸药成分复杂,配方各不相同,但杀伤机制都是大差不差的,主要依靠的都还是冲击波和瞬间的高温来对目标进行杀伤。



但问题在于,冲击波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目标,比如面对坚固的永备工事、难以打击的地下掩体、皮糙肉厚的坦克和装甲车,冲击波只要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很难对其中的人员或关键设备进行有效毁伤。这也是20世纪50~60年代,美苏等强国着重发展战术核武器的原因之一,因为传统炸弹的威力已经陷入瓶颈了。



但随着空气燃料炸弹的出现,这一情况出现了变化。相比常规炸弹,空气燃料炸弹通过将易燃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并引爆,在爆炸时会产生2000~2500℃的高温高压和巨大的火球,同时消耗附近的空气造成窒息,能够对于封闭空间、地下掩体内的敌人造成巨大杀伤。



随着空气燃料炸弹的出现,世界各国惊喜地发现,这种炸弹能够极大提升武器战斗部的杀伤力。相比同质量的TNT炸药,这些弹药的威力往往能够提升数倍甚至十数倍,而且不受国际法限制。因此在空气燃料炸弹成熟后,这种新兴武器很快就取代了大部分战术核武器。



从这一点来看,虽然氢化镁的爆炸威力远不如炸药,但能够持续高温爆燃,利用高温引燃更多弹着点附近的易燃易爆物,或是通过缝隙对躲避在掩体内的地方有生目标进行杀伤,这都是传统炸药很难做到的。而且,氢化镁能够以固体形态储存大量的氢气,相同尺寸下比传统的空气燃料可能更具优势。

虽然从论文中来看,氢化镁的爆燃性能还赶不上一些已经投入实用化的空气燃料炸弹,但作为一种新兴材料,氢化镁还存在很多研究上的空白,很有可能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材料。例如将氢化镁与其他不同成分混合引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加入氧化剂后,这种材料又能否用于水下武器的研发?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不过,不论再怎么说,这篇论文中的爆炸装置都还只是非常初级的研究,还远远摸不到武器化的边,距离实用化还有非常远的距离,更不是什么“非核氢弹”了。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