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现行的882部联邦法律中,有370部涉及刑事责任,共计7305项行为和不作为被定为犯罪。
德里的一家智库发布了一份报告,将这种情况称为“印度的过度犯罪化危机”。
因为这些涉及刑事指控的行为和不作为,有的确实很严重,该被关进监狱,但也有一部分,屁大点事就要被判刑,让人匪夷所思。
智库表示,印度习惯于用刑法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是最普通的小事,很多法律甚至把“日常行为”定为犯罪。

(相关报道)
下面就简单举一些例子,来看一下这些指控能有多离谱——
-在公共的街道上,把你家的羊拴住,有罪!
-未经许可修理漏水的水龙头,有罪!
-被人问起时,没有及时说出房子的房主是谁,有罪!
-家长不顾学校的考勤,让孩子旷课,有罪!
-以“引起恐慌”的方式放风筝,有罪!
-让自家的猪在田野或马路上乱跑,主人会被罚款10卢比(约合0.854人民币)。
-在动物园里打扰动物或乱扔垃圾,可能要蹲6个月监狱或罚款2000卢比(约合170人民币)。
-遛狗太少,会被罚款100卢比(约合8.53人民币)并蹲监狱3个月。
-向孕妇或宝妈推销婴儿奶粉或奶瓶,最高可以被判3年监禁或被罚5000卢比(约合426.99人民币)。

(遛狗也会犯罪)
那家智控的报告中说,在117条法律中涉及的250多项罪行,都会对“提交文件晚了”进行处罚,比如财产税申报表或赠与申报表。
在80条法律中涉及的124项罪行,将妨碍公职人员的行为定为犯罪,但大多数没有明确定义什么算“妨碍”。
居然还有多达301项罪行会被判死刑,但这些犯罪有轻有重,从谋杀、暴乱,到破坏石油或天然气管道,再到士兵执勤时打瞌睡。
有些时候,印度法律中的罪行严重程度和惩罚轻重程度并不对等。
举几个例子——
有时候,完全不同的罪行,却会获得类似的惩罚,比如
-诽谤罪最高可被判2年监禁,跟秘密处置孩子尸体以隐瞒孩子的出生,处罚标准是一样的。
-做假证跟虐待妇女的处罚标准相同,最高可判处3年监禁。
-性骚扰和没有报告发现宝藏,都会被判1年监禁。
-无证行医、闯红灯或强迫他人劳动,都会被判1年监禁。
或者是相反的情况,程度差不多的罪行,却有不同的处罚标准,比如:
-妨碍公职人员执行公务,根据1958年的《商船法》,最高罚款200卢比;
按照1940年的《药品和化妆品法》,最高判3年监禁;
而根据2006年的《食品安全和标准法》,最高刑期又成了3个月。

(放风筝也有可能犯罪)
按理说,刑期长短应该能反映罪行轻重,但印度法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矛盾,比如:
-没有受到严重挑衅却使用暴力,最高可判处3个月监禁;但从牛棚里救出牛,最高会被判6个月监禁;
-暴乱(在非法集会中使用武力或暴力),最高可判2年监禁;在官方记录中谎报出生或死亡信息,最高会被判3年监禁。
更讽刺的是,在公开场合施暴的量刑,比在文件中作假的量刑轻得多,两种罪行孰轻孰重,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
对于一个在日常治理中相当依赖刑事处罚的国家来说,罪行和处罚之间如此缺乏一致性,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智库的报告中说,“监禁”是印度最常用的惩罚犯罪的方式,73%的刑期从1天到20年不等。
根据中央法律规定,7305项违法行为中,近80%会被处以罚款,从2卢比(约合0.17人民币)到5000万卢比(约合427万人民币)不等。
不过现实中,很多条款很少被用到。
“这些法律的执行力度并不大,但却为寻租行为(凭借政府保护而谋取利益的活动)创造了充足的机会。”
“法律条款中有足够多的内容,几乎任何违反规定的人都可能坐牢。”
“问题不在于实际使用,而在于有被滥用的可能性。”

(在动物园丢垃圾,会涉嫌刑事犯罪)
虽说奇奇怪怪的罪行都能被判刑,但看过印度新闻的人都明白,这对维持法制和治安的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刑事处罚没有用到点子上。
报告表示,刑事指控应该被用来处理威胁核心社会价值观的犯罪行为,比如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生命、自由、财产和社会和谐。
然而,过度依赖刑事处罚会带来巨大的执法成本,不光对公民和企业是这样,对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也是如此。
说白了就是用大炮轰蚊子,给国家机器造成太多负担,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打击严重的犯罪行为上。
印度的法院有3400多万起刑事案件还没宣判,其中72%的案件审理时间超过1年;
监狱人满为患,超收31%;
法院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长期人手短缺的问题。
甚至,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的警察部门,人手也长期不足。
截至2023年1月1日,印度每10万人仅有154名警察,远低于标准的195名。
在印度全国范围内,警察岗位应该有272万,但职位空缺高达58.1万个。

(印度警察部门很缺人)
为了改变现状,印度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改革。
2023年,他们已经取消了180项刑事处罚,今后还计划再取消100多项法律条款中的刑事处罚。
不知道改革之后,能不能带来成效,让谋杀、强奸这些真的应该受到严惩的犯罪,不要再结束得不明不白.....
ref: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j0z7lde14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