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黏膜不仅是抵御病菌的天然屏障,更是身体的“侦察兵”。消化道异常、心理压力、贫血、甚至免疫疾病,都可能在这里留下蛛丝马迹。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留意口腔黏膜的细微变化,捕捉疾病的早期信号。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 郭惠杰
黏膜:口腔里的天然屏障
口腔黏膜就像一层保护膜,阻挡着微生物和刺激物侵入;其完整性和正常功能,对于维护全身健康也很关键。
健康的口腔黏膜呈现粉红色,表面光滑、湿润,质地柔软、有弹性,并具有感知疼痛、味道、温度、压力等的功能。

一旦口腔黏膜的颜色发生改变,或者变得不完整、不光滑、不湿润,都意味着发生了病变。
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还可能与全身性疾病、口腔局部刺激、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经常溃疡,是免疫力不好的表现吗?
口腔黏膜是健康风向标,压力过大、精神紧张,都可能表现在黏膜上。
俗称“口疮”,典型表现为大小不等、表面黄、周围红肿、小坑状的溃疡,有时还不止一个。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统紊乱时,发生率升高,如熬夜、过度疲劳、感冒等。
该病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与身心状态密切相关,长期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会干扰人体免疫系统,影响自身修复能力。
要注意:绝大多数口腔溃疡7~10天就能痊愈。但如果同一处溃疡数周或数月不愈,需及时去医院检查。
灼口综合征
45~55岁人群高发,多见于更年期前后的女性,习惯性失眠、长期精神压力大、存在焦虑抑郁倾向的人群,也容易被此病盯上。
患者常感到口腔内持续灼烧、疼痛、火辣辣的,甚至需要伸舌透气以缓解不适,部分患者还会感到口腔残留涩感或伴有异味。
进食、说话时症状有所减轻,安静时加重,夜间尤为明显。
通常,灼口综合征患者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这与心理、睡眠、激素水平等密切相关,需特别关注情绪管理。
3种病会“首发”在口腔黏膜上
很多全身性疾病在口腔会有独特的表现,部分疾病的首发症状会反映在口腔黏膜上。
消化系统疾病
肠胃与口腔相通,如果长期出现酸臭口气(类似食物发酵味),可能是胃部问题的信号,应警惕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当口腔出现复发溃疡、唇部肿胀及颊黏膜鹅卵石样改变,有时出现线性溃疡、肉芽肿性病变或增殖性化脓性口炎,应警惕克罗恩病。
如果口腔黏膜出现棕色斑点,应警惕口周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征,建议到消化科进一步检查。
免疫系统疾病
如果经常感到口干,还伴随眼干、唾液腺肿大等症状,应及时排查干燥综合征。
当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或糜烂,周围有放射状排列的白色网纹时,应警惕红斑狼疮。
造血系统疾病
血液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很多症状会表现在口腔。
口腔黏膜出现颜色苍白
同时出现舌乳头萎缩、溃疡等症状,应警惕贫血,若口腔黏膜红一块、白一块,可能提示存在巨幼红细胞贫血。
口腔黏膜出现一块块紫斑
并伴有鼻出血、牙龈渗血、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应排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如果牙龈苍白没有血色,还出现不规则的增生肿大、自发性出血或坏死,口腔溃疡面积大且形状不规则,牙齿松动或出现类似牙髓炎的剧烈疼痛,应警惕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