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的步步施压,中国誓言“奉陪到底”。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讹诈,在中国这里算是踢到了钢板。
多家外媒分析指出,中国在这场较量中手握多张王牌,包括日益多样化的出口市场、难以被取代的供应链、对关键战略矿产的掌控等。此外,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发动的贸易战,已促使中国降低了对美国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
而在美国,贸易战及混乱的政策已导致其国内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下调,金融市场受到重创。失去最大市场的美国农民怨声载道,离不开中国货的“关税难民”涌入中国电商平台。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满情绪迅速升温。
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内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认为,特朗普会输掉对华贸易战。
在国内外压力下,白宫、美国财长接连“降调”。特朗普当地时间4月22日否认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并认为能与中国达成协议,“大幅下调”对华关税。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对于美方挑起的这场贸易战,中国的立场是明确一贯的。此前,中方已多次强调,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美国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终将以失败告终。
“中国布局已久,美国痛感更强”
韩媒《韩民族日报》4月17日报道称,面对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宣战,中国之所以寸步不让,根源在于两国迥异的贸易结构。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消费品,而美国对华出口则以工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这意味着随着双方关税升级,美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关税之痛”将更加明显。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中国组组长郑智贤(音)分析指出,依赖中国消费品的美国民众将更强烈感受到关税冲击。由于美国难以找到中国产消费品的替代品,恐将面临物价上涨压力。相比之下,中国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已积极布局进口多元化战略,不仅建立了替代供应渠道,原材料自给率也显著提升。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美国俄亥俄州迪尔菲尔德,联合收割机的大豆装入卡车。 东方IC
报道指出,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经历贸易战后,中国已逐步降低对美国进口商品的依赖度,美国商品占中国进口总额比重从2017年的8.4%降至去年的6.4%。
以大豆为例,中国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总额近128亿美元,约为其大豆出口总额的一半。不过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大幅萎缩。
《日经亚洲》指出,2017年,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近40%,但到2024年,这一比例降至20%左右。巴西大豆的进口量则从2017年的50%攀升至70%。此外,报道还发现,中国自今年1月中旬起就冻结了美国大豆和玉米的采购订单,同时增加了从巴西等国的采购。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能源领域。航运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中国停止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LNG)的时间已经持续70天,不断刷新五年来的间隔纪录。
彭博社此前报道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今年1月曾宣称,LNG应成为贸易谈判的“筹码”,但中国并未配合。报道还指出,中国政府实现关键能源供应多样化的努力已见成效,“中国推进自力更生阻碍了特朗普乐见的能源交易。”

数据显示,中国已暂停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 彭博社制图
在科技领域,中国近年来也在积极布局。彭博社专栏作者凯瑟琳·索贝克(Catherine Thorbecke)日前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多年来,中国科技行业一直在应对出口限制,这迫使其以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并推动了自上而下的支持,以实现更广泛的科技目标。
索贝克指出,贸易战下,反倒是那些依赖中国供应商的硅谷公司将受到冲击。美国暂缓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关税已经说明“中国甚至无需谈判就能获得这些豁免”。
“你不能发动一场赢不了的战争”
“与中国打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大西洋月刊》4月18日以此为题,刊登其特约撰稿人德里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的文章。
作者指出,特朗普对待贸易战的态度,就和他裁撤美国政府部门一样随心所欲、缺乏深思熟虑。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特朗普能在一天内炒了美国政府雇员,却不能在一天内解决与中国的贸易战。
“对于某些产品类别——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玩具、锂电池——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迅速与中国脱钩,因为中国在这些类别的进口中占了很大份额。”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供应链管理专家杰森·米勒(Jason Miller)说。
据米勒梳理,美国对中国依赖最深的商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日用品。在美国所有进口商品中,中国产品占可拆卸硬壳儿童安全座椅的99%、宠物玩具的96%、烹饪用具的95%、儿童涂色书的93%、微波炉的88%,以及12岁以下儿童玩具的70%以上。
在高关税下,“这些商品要么根本买不到,要么价格翻倍。”米勒说。
第二类是对美国制造业和能源至关重要的金属和电子产品。中国在锂、镍、钴、锰等金属的全球加工中占据50%以上的份额,中国一旦收紧出口管制,美国可能很快就面临电池和电网储能价格飙升的局面,这将推高能源价格,并大幅增加电动汽车的成本。
文章称,美国无法找到中国玩具和电子产品的替代者,因为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如此高效地生产那么多玩具或手机,但中国却能更容易地调整其供应链,应对与美国的贸易战。

2025年2月19日,浙江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里,外商在采购商品。 视觉中国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也指出,从电子产品、机械、服装、鞋类等制成品到各种建筑材料,中国几乎在所有消费品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要从中国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报道指出,两年前美国还能向中国出口大量芯片,但在特朗普发动新一轮贸易战之前,美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禁止了芯片对华出口,这导致其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筹码”。
“正如特朗普经常说的,你永远不应该发动一场你赢不了的战争。”报道写道。
“为什么特朗普会输掉贸易战?因为他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4月16日,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以此为题发表署名文章,直指在此轮贸易战中,“占上风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克鲁格曼指出,特朗普不懂贸易的真正含义,即贸易的重点在于“你能买什么,并非你能卖什么”。他解释说,美国卖给中国的多是农产品,中国可以轻松地找到替代,而美国却很难找到中国商品的替代品。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本月初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文,指出中国在关税战中占据“升级主导”(escalation dominance)优势,即“一方有能力以一种让对手不利或代价高昂的方式升级冲突,而对手却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反击”。
文章指出,美国在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之前就展开贸易战,几乎注定失败,且代价惨重。他说:“华盛顿,而不是北京,正在把所有赌注押在一手必输的牌上。”
《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日前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毫不掩饰对特朗普的不满,再次将其团队比作“小丑”。他尤其提到,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存在诸多问题,目的不明确,手段不理智,不仅伤害了自身,还疏远了盟友;相比之下,“中国不会像特朗普那样胡来”,中国专注于相关产业发展且成果显著。
“虚张声势已被识破”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中国的贸易战”,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15日以此为题,刊登其世界经济编辑安布罗斯·埃文斯·普里查德(Ambrose Evans-Pritchard)的文章。他认为,考虑到中国的金融和全球贸易实力,中国几乎不可能屈服。
相反,尽管特朗普坚持告诉全世界,他不会在关税问题上让步,而且“没有人能逃脱责任”,但当他看到美国汽车价格将飙升后,很快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做出了让步;他在发现美国制造的iPhone价格或飙升至3000美元以上后,宣布豁免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
普里查德指出,除了特朗普的支持者,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特朗普的虚张声势已经被识破。
对于其他观察者来说,美国混乱的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已远超贸易战本身,更严重损害了美国的产业,动摇世界对美国的信心。
就在美方低调宣布豁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对等关税”后两天,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宣称关税只是暂缓执行,这些产品将面临单独关税。
索贝克直言,这场豁免电子产品关税的闹剧暴露了贸易战中的所有错误,创造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使得任何形式的长期规划、尤其是重大投资或人才招募,都变得几乎不可能。
她解释说,撤回关税的动作表明,要么特朗普认识到了这些关税对美国公司的伤害,要么就是大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买通了他。如果是前者,说明美国当前的贸易政策存在根本性问题;如果是后者,则更令人担忧,说明那些对白宫没有影响力的企业该做好应对更大冲击的准备了。
“所有的反复无常都在加剧不确定性,让经商变得异常艰难,”索贝克写道,“这最终有可能扼杀美国的科技雄心和创新。”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也让美国市场吸引力严重褪色。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网站4月21日指出,几十年来,美国金融体系一直被视为全球最稳定、最强大的金融体系之一。但现在,人们担心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让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失去信心。
美国前财长耶伦上周受访时坦言,投资者似乎开始回避美元资产。她表示,美国国债收益率的飙升令人担忧,近期美国债券市场的动荡和美元的疲软反映出“信心的丧失”。

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国债收益率走势 英国《金融时报》制图
还想胁迫他国选边站队?
眼看酝酿已久的贸易战落得一地鸡毛,美国试图集中精力对付中国。多家境外媒体报道,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正准备在关税谈判中向其他国家施压,要求其他国家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换取美方关税豁免。
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称,近期,美国打着所谓“对等”旗号对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同时又胁迫各方与其开启所谓“对等关税”谈判。这是打着“对等”的幌子,在经贸领域推行霸权政治、实施单边霸凌。
“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为一己一时私利,以损害别人利益来换取所谓豁免是与虎谋皮,最终只能是两头落空,损人不利己。”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强调。
在半岛电视台网站看来,对大多数国家来说,今天的中国是比美国大得多的贸易伙伴,这限制了特朗普对他们的施压。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约70%的经济体(145个)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了与美国的贸易额;中国是60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几乎是美国(33个)的两倍。
报告指出,自2018年-2019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对美国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2018年,全球有92个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额是其与美国贸易额的两倍多,到2023年,已有112个经济体达到这一水平。
“如果特朗普的目的之一是伤害中国,那么他的第一次攻击就失败了。”半岛电视台网站写道。
“特朗普似乎不明白中国的贸易流有多重要,”法国外贸银行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说,“而且,他没有(为其他经济体)提供太多‘胡萝卜’,比如增加投资。所以,我认为他不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在埃雷罗看来,一些与美国贸易关系特别深厚的国家可能会对其妥协,“拒绝从中国进口”,然而,“对于大多数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而言,中国在供应链中的存在是如此巨大,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是短视的,”埃雷罗指出,“试图撬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在那些美国设有军事基地的国家或许会奏效……他们或许不得不接受美国的关切。但对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来说,特朗普越是威胁,这些国家就越会站在中国一边。”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美国遇强则弱,中国已经看穿了
围绕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日前在一场投资者闭门会议上的涉华关税表态,始终冲在反特朗普关税政策第一线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又开喷了。
当地时间22日,在华盛顿由摩根大通举办的一场私人投资会议上,贝森特被爆向投资者承认,眼下中美关税对峙僵局“难以为继”,他还称特朗普发起的对华贸易战预计将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缓和态势。
话音刚落,本已从前一日抛售行情中有所回升的股市大幅上扬,美国股市主要股指在22日下午的交易中涨幅超过了2%。
尽管市场反应似乎表明,投资者对这则消息颇为青睐,但在这位摘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看来,深入剖析后会发现,这则消息在两个方面“令人深感不安”。

文章截图
在4月23日发布于Substack平台的署名文章中,克鲁格曼首先提出尖锐质疑,称贝森特作为政府高级官员,在重大政策转向未经官宣前,便通过投资者闭门会议进行通报,存在为内幕交易创造条件的可能。
他批评道,这一行为背后不仅可能潜藏着复杂的利益冲突,更严重违背了公职人员应恪守的职业道德准则。
“财长为何要在重大政策调整尚未正式公开之前,在闭门会议上进行通报?这难道不是公然为大规模内幕交易大开方便之门吗?可以想见,在贝森特的言论被(媒体)公开之前,与会者必定早已依据这些未公开信息,在市场暗自布局、下注谋利。”
他继续追问,“况且,从何时起,政府官员开始通过非公开的闭门会议,向私营部门透露重大政策了?”
克鲁格曼进一步指出,即便撇开贝森特讲话的具体内容不谈,光是他现身于私人投资会这一行为本身,就令人深感费解,因为“高级政府官员本不应协助投资银行招待客户”。
他拿自己举例,略带嘲讽地吐槽道,作为《纽约时报》的一个普通评论员,都尚且有报社的利益冲突规则,明确禁止他出席摩根大通的闭门会议并发言,更何况是贝森特这样的决策层核心人物。
如果贝森特在出席这场活动时还收取了费用,那就更令人瞠目结舌了。克鲁格曼无奈道,这种行为在以往任何一届政府执政期间都是匪夷所思的。然而今非昔比,在这届连总统都在公然带头追逐私利的政府中,很难用常理来推测其行事作风。
他不免哀叹,“难道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企业通过资金支持或拥护特朗普政策,就能获取有这些利可图的内幕消息?”
再仔细研究贝森特言论的实质内容,克鲁格曼觉得更闹心了。
虽然他同意贝森特说的,美国对华关税确实高得离谱,实际效果已无异于 “贸易禁运”,但他强调,特朗普关税政策造成的损害,不仅在于其税率畸高,更在于其朝令夕改引发的巨大不确定性,令企业束手无策。
他反问道,“就在两周前,特朗普还宣布对中国加征巨额关税,如今却又说‘我们会友好相待,他们也会友好回应’。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如何制定经营计划?”
克鲁格曼进一步表示,美国对华关税态度的迅速转向非同寻常,堪比“认输投降”,这彻底暴露了特朗普政府是“遇强则弱”,看穿这一点的中国更不可能轻易做出退让。
“或许新闻媒体和部分投资者可能仍会轻信特朗普的吹嘘,但头脑更清醒的人士会从他的反复无常中看出:一旦遭遇强硬回应,他必会退缩,”他补充道,“既然中国已经看清特朗普,又为什么要像他说的那样‘友好相待’?恰恰相反,中国做出让步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其他国家也会更敢于反抗特朗普,并且更倾向于与中国达成合作。”
克鲁格曼还表示,即便特朗普和贝森特热衷于宣传与中国或其他国家签订了所谓“贸易协议”,并将之包装成某种政策胜利,但实际上这些协议可能名不副实,都是缺乏具体条款的“谅解备忘录”而已。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协议唯一的作用,就是进一步证实,本届美国政府的任何言论,包括威胁恫吓,都毫无可信度。
话及此处,克鲁格曼又狠补了一刀,“一如特朗普在(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一事上的狼狈退让。”他指的是,为施压美联储降息,特朗普17日曾威胁解职鲍威尔。在引起市场不安后,他又迅速改口称“无意”这么做。
“简而言之,相比特朗普开始关税狂轰滥炸之前,如今我们的处境更糟糕了。”克鲁格曼总结道,“一个懦弱无能、只会空放狠话,还把局势搅得一团糟的恶霸,根本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谈判策略。”

克鲁格曼近期接受媒体采访。视频截图
克鲁格曼的这篇最新评论文,延续了其对特朗普经济政策的一贯反对立场。
自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起,这位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就与其理念相悖。克鲁格曼秉持中间偏左的社会自由主义立场,主张对富人加大征税力度,并封堵各类避税漏洞。这一主张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及民主党执政后,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共鸣。
针对特朗普首个任期内挑起的中美贸易争端,克鲁格曼曾犀利批评美国此举无异于“走向自杀”,更直言这是“最糟糕的贸易战策略”。
当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又捣鼓出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后,克鲁格曼“重操旧业”,接连撰文展开猛烈批判。4月3日,他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指出,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已然“发疯失控”。
上周(16日) ,克鲁格曼再次撰文强调,美国现任领导层称不上 “睿智理性”,又早已失去盟友信任,因此其试图通过贸易谈判“孤立中国”的政策注定失败,当前在这场博弈中,“占上风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