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六代机的翼形结构比较创新,采用了兰姆达飞翼构型(Lambda Wing)的斜切机翼+全动翼尖,也就是“人字型”主翼,外形类似于希腊字母λ,具备高机动的垂直尾翼的功能。
在机动状态下,该机的全动翼尖可以竖起操纵,机动性与操纵性会有极大改善。在高攻角阶段(约60度攻角),全动翼尖的偏航力矩几乎不受侧滑角变化的影响,确保了在这种极端状态下的可控性和抗尾旋能力,这对于战斗机的机动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歼-50采用了一种无尾飞翼的布局方案,同时采用了全动翼尖方案,具备铰链力矩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易于驱动、效重比高等优点。全动翼尖即使在飞机大攻角(约60°)的情况下,仍拥有良好的偏航控制能力,并且能有效抑制尾旋等危险的飞行状态。对于一款追求高制空能力,以及机动性和高稳定性均衡要求的第六代战斗机,全动翼尖技术无疑是如虎添翼。这明显是沈飞对未来空战形态的精准预测与把握。

与传统的梯形翼或三角翼相比,兰姆达机翼在不过度降低长宽比的情况下,可以确保其后缘与前缘具有相同的后掠角。通过确保机翼后缘和前缘的后掠角一致,还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后缘雷达的回波方向与前缘雷达的回波方向一致,通过减少机翼后缘产生的散射波峰值,有效降低了目标角范围内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平均值。
兰姆达机翼的运用,在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的前提下,能够更有效地布置气动增升/操纵面,从而显著改善飞机的起降性能和亚/超声速巡航性能。
不过,兰姆达机翼虽好,但技术难度极高,传统机翼是“一块板”,兰姆达翼却是“多段拼接”,制造工艺要求极高。此外,无垂尾设计全靠飞控软件调整,稍有不慎就会失控,对飞控的要求极高。在超音速飞行时,兰姆达机翼承受巨大应力,必须使用新型复合材料。
由此可以看出,无尾构型下的沈飞六代机,即可以满足全向隐身需求,也能够满足机动能力的要求。

沈飞六代机(歼-50)不只是一款先进的第六代战斗机,还代表着中国在航空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在超声速性能、全向隐身性能、常规机动性能、航向控制和起降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突破。
实际上,歼-50是一架变体飞机,是指能够在飞行过程中改变气动外形、如机翼面积、展弦比或后掠角等,使在不同飞行状态下性能保持最佳的飞行器。变体飞机面向任务需求,希望通过构型变化来化解隐身与气动之间的固有矛盾,进而使得隐身、飞行、机动能力都可以在单一平台上达到最优。

在隐身性能将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亚音速、跨音速和超声速平飞和机动飞行能力。有了极大地增强机动性和可操纵性,再加上全向隐身性能,歼-50的制空作战能力将是无以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