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时代遗弃的钢琴。
一年时间,7000多家关门倒闭,这个行业可谓比房地产还惨。
数据显示,2024年,钢琴行业经历了一场乌托邦坍塌,仅一二线城市,一年就有7000家琴行关门。
聚焦到上市企业,龙头公司珠江钢琴前三季度净利润暴跌90%,海伦钢琴更是一年亏掉近1个亿。
要知道,钢琴也曾是中国产业经济的骄傲。仅珠江钢琴一家之力,就垄断了全球超过1/4的钢琴市场。
现如今,售价达到6.8万的钢琴界“贵族”雅马哈,挂在闲鱼上连5000元都卖不出去。
家长更是苦笑道:“钢琴占地2平米,按小区如今的房价,这2平米已贬值15万元,相当于每天倒贴20块养着一堆会占地方的‘废铁’”。
中国人不爱钢琴了?这个市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魔幻历史?
01中国式狂奔:加分政策催生千亿泡沫
1950年寒冬,北京东单冰渣胡同5号弥漫着焦灼与期待。
30名乐器工匠围着一台由8000多个零件、历经170道工序打造的钢琴屏息凝神——当第一个音符穿透狭窄的车间,大家激动地相拥而泣。
新中国第一台钢琴就此诞生。

但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光里,钢琴作为“资产阶级乐器”长期处于边缘地带。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钢琴产业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现代化规模生产线。
行业爆发的转机蛰伏在2001年,珠江钢琴成为首个加入国际钢琴制造商协会的中国品牌,中国钢琴的制造技艺,历经半个世纪的锤炼,终于追上了世界水平。
真正让钢琴产业驶入狂跑赛道的,是同期各地推行的艺术特长生政策,规定在钢琴考过九级,中考直接加10分。
钢琴,这个在传统西方世界彰显阶级身份、高雅品味的符号,来到中国后质变成走捷径升学的硬通货。

“相当于白送一道数学大题,砸锅卖铁也得让孩子学。”北上广深每一栋居民楼里,一扇扇窗户里飘出的《哈农指法练习》旋律,交织成一曲喧嚣而急切的乐章,透射出中产家庭对文化资本那近乎狂热的追逐与渴求。
在生产技术提升与加分政策的双重催生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北京等地的钢琴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
这其中,浙江湖州洛舍镇就从漫天砂砾、尘土飞扬的矿区,化身一个优美的中国钢琴之乡。
“洛舍很小,小到全镇只有一条主干道;但是洛舍的钢琴产业链很大,在这条主干道上,你能找到钢琴任何一个部位的零件生产商。”从木材预处理到成品调试形成完整闭环,驻扎于此的中小琴厂30天就能组装一台立式琴,产品远销法国、俄罗斯、荷兰等国家和地区。
无数个“洛舍镇”缝纫起中国钢琴产业的地图,到2017年行业巅峰期,中国钢琴年销量突破40万台,远超美国同期每年约3万架的销量,中国也成为全球钢琴制造大国和国际钢琴消费主要市场。
02危机初显:300%暴利下的行业失序
中国钢琴产业制造出“世界第一”的同时,也留下了横生的行业乱象、数百万台闲置钢琴和一代考完十级再不碰琴的年轻人。
尽管我国钢琴制造商众多,但市场份额被珠江、海伦等少数几家头部品牌严重挤压,数据显示,全球4台钢琴中就有1台产自珠江钢琴,该品牌连续15年全球产销第一,中小品牌在寡头割据下生存艰难。
再加上钢琴制造工艺复杂,涉及木材处理、击弦机设计、音色调试等诸多专业环节,普通消费者缺乏鉴别能力,这使得繁荣背后,畸形的产业生态悄然滋生。
首先是国产钢琴品牌开始披上洋马甲。
那些声称源自德国的“百年钢琴品牌”,可能就在你家隔壁的小作坊内诞生。
据澎湃新闻报道,自诩为诞生于德国莱比锡、是“专业大师的钢琴,钢琴中的王”的某品牌钢琴,其官网配图堪称“移花接木”的典范。

首页四张宣传图,无一清白。巴塞罗那音乐厅演奏图、伦敦布罗德伍德钢琴厂照片、德国塞乐尔钢琴厂照片,甚至一家缝纫机厂的图,都被其强行拼凑,用于装点门面。
连剑桥大学的照片都惨遭PS,被粗暴地加上自家标识。
所谓的“德国知名品牌”,不过是精心包装的中国特供洋马甲,凭借虚假宣传,妄图在国内市场招摇撞骗,收割消费者的信任与金钱,实在是钢琴行业的一大闹剧。
它们或在国外注册空壳公司,杜撰品牌百年历史;又或购买国外倒闭品牌商标使用权,重新包装推向市场,误导消费者以获取高额利润。
其次是琴行与不良琴商利益勾结。
为获取高额回扣,琴行大力向学生推销假洋品牌钢琴。某钢琴老师向《青岛日报》透露,有多家琴行主动表示只要介绍学生买琴,将会得到20%~30%的回扣。有琴行通过这种方式,一年间销售钢琴14台,共计28万余元,最终被没收违法所得,并被罚款20万元。
按照钢琴层层分销的传统销售模式,每层加价30%,有的贴牌钢琴利润竟高达300%,严重扰乱市场价格体系。
最后是钢琴教育赛道在考级加分等功利性因素下的乱象横生。
《每日人物》就曾报道过,琴行里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老师,真实专业可能是幼师、前一份职业可能是销售,花几千元参加音乐学院外包培训后,便套上学历外衣授课。

就这样,花费30万元学琴的考生就算连《拜厄》都弹不熟,也能轻松在中考中兑现一道数学大题的分数。
03功利性退潮:从狂飙到“废铁时代”
不难看出,国内钢琴产业的核心命脉不是产品力、不是品牌力,而是艺术加分的政策红利。
但2018年,政策红利瞬间消退。当年2月,教育部印发相关通知,点明取消艺术加分政策。
一时间,钢琴行业大地震。某乐器协会的副秘书长就曾谈到:“学琴的和买琴的,仿佛一夜之间凭空消失了”。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叠加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钢琴产业彻底被大众“遗弃”。2023年,全国钢琴销量腰斩至19万台,二手平台闲鱼上钢琴挂牌量激增300%,标价不足原价1/10。
被时代遗弃的钢琴沦为负资产,成为教育焦虑褪去后的残影。
曾经因繁荣一时的钢琴产业腹地洛舍镇,如今是另一番唏嘘的景象。主干道两旁,“厂房出租”的告示随处可见,仓库中堆积着如山的钢琴成品。
虽仍有车间自动化流水线在运转,但产出的已非钢琴部件,而是全屋定制的家具板材。

钢琴从升学的跃进工具回归为普通乐器,市场也需要重新学会呼吸。
面对市场的流失,琴商开始谋求转型。珠江钢琴加速从传统钢琴升级到智能化钢琴,通过硬件改造、软件集成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既能保留原声钢琴的触感和音色,又能融入数字功能。
单纯依靠乐器销售已难以为继,行业龙头们更多地是朝着“音乐+”的思路迭代,今年海伦钢琴表示将继续聚焦主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智能电声钢琴等产品,探索产品多元化发展。
继艺术培训、演出、文创、家居和音响等业务布局之后,珠江钢琴今年还将设立专责文旅业务发展的全资子公司。
从制造迈向教育服务,从产品延伸至文旅场景,钢琴产业正艰难地从“卖产品”向布局“体验经济”转型。

年轻市场萎缩,老年群体却意外成为行业曙光。珠江钢琴某总代理介绍,当下钢琴市场有一个最新的特点,老人买琴学琴的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爆发式增长态势。根据其销售数据,2023年,老年人买琴的比例达到了38%,而2022年,老年人买琴的比例只占10%。
行业的重生,需要匠心的坚守,更需要价值的重构。钢琴不该只是加分工具或客厅家具,而应是叩击心灵的音乐之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图片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