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吃完午饭的9岁的Justine,和她的育儿保姆像往常一样走在下午上学的路上,玩着她最爱的追逐游戏。
这是她们日常的小仪式:
Justine飞奔,保姆追赶,然后交换角色。笑声在寒冷的空气中跳跃,巴黎市中心的街角仿佛也被这份童趣点亮。
但这一次,游戏出现了意外。
当保姆拐过一个巷口时,却没看到熟悉的小身影。
一开始,她以为Justine躲在了哪里,玩起了藏猫猫。但随着呼喊无应、搜索无果,焦急迅速蔓延成恐惧。
Justine,就这样消失在了巴黎的冬日街头。

但是,没人能提供任何线索,也没有人看到Justine是怎么消失的。
13点30分,保姆报了警。警察到场,做了初步记录。
在警方的流程中,案件是被先按照一般失踪来处理的,直到近5个小时后,到了18点,专门负责儿童失踪的“失踪小组”才被正式召入(groupe dispa)。
不过,5个小时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在寒冷冬季、陌生街头,是一段足以发生任何意外的漫长时间。
况且,儿童失踪本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接手的瞬间,失踪小组的负责人Cécilia担忧地表示:“我们已经失去了四个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她可能已经被绑架、带往国外,甚至更糟。”
那一刻,所有人的心弦都紧绷到极致。

事发当时,这位年轻的女警刚接手BPM,领导这个由七名调查员和一名行政助理组成的,几个月前新成立的小组。
Justine的失踪,恰好是这个小组创立的新机制第一次真正上场。
一切都按照制定好的应急流程展开:
地面搜索组:搜索路线,带着搜救犬细致排查;
视频分析组:调取并分析所有可能拍到Justine的街头监控;
通讯调查组:检查她是否使用过手机、交通卡,跟踪电子足迹;
情报联络组:通过警务网联动地铁、火车站、急诊室,甚至边境控制。

搜索不仅限于巴黎本地,还扩展到了周边省市,甚至跨国合作警网。任何一丝可能的信息都被迅速甄别、整合、行动。
每一分钟的耽误,都可能是一个家庭失去孩子的永恒痛苦。
对于这一场搜索,Cécilia的回忆是:“天已经完全黑了,气温极低。那个时候,我唯一担心的是会在某个荒地发现她的遗体。”
好在,这种担忧并没有发生。
失踪小组在18点整全面接手失踪案,20点30分,一条好消息传来:在塞纳-圣但尼(Seine-Saint-Denis)的一条街道上,一位合作伙伴发现了一个孤独哭泣的小女孩。
警员赶到现场确认:是Justine!

这次问讯遵循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的标准,以减少获取儿童证词时可能产生的偏差。
结果排除了最坏的可能:Justine并没有被袭击。
她只是在游戏中不小心拐进了一个陌生的街道,失去了方向感。整整一个下午在巴黎街头四处游荡,希望能找到回家的路。
她试图求助,但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大人,都没有没意识到她需要帮助,或想到要报警。
就这样,一个9岁孩子,在寒风中迷失、徘徊,直到精疲力尽地在郊区的一张长椅上坐了下来。

当Justine终于被送回母亲怀里时,现场没有欢呼,只有久久的拥抱和眼泪。
Cécilia后来感叹:“真正的胜利,不是破案,而是看到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活着,健康地回到他们怀抱里。”
这一刻,为这场拼尽全力的生死营救画上了最美好的句号。
Justine的故事让人欣慰,但却也让人警觉。
因为2024年,仅巴黎及周边地区就记录了26,000起儿童离家出走事件和800起严重的儿童失踪案件。每天,至少70起与未成年相关的警情在城市各处悄然发生。
这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家庭冲突,有的是校园霸凌,有的涉及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每一个失踪警情背后,都有一场可能被悄然酝酿的悲剧,真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像Justine一样幸运的。

复习贴:巴黎大街上的行李箱里装着12岁小女孩的尸体,而她差一步就能回家了…
正是那场悲剧,催生了今天失踪小组这样专业、快速、标准化的救援机制,这也正是为什么Justine能这么快被找到的原因之一。
这个失踪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接受过专项训练,具备应对高压、快节奏案件的能力。
他们的工作方式是标准化且体系化的:
快速建立危机指挥部,案件升级为优先处理;细分作战小组,同步推进;将失踪孩子立刻录入国家通缉系统,扩大警戒范围等。

👉 心理学家:分析孩子心理状态,推测可能行动模式,为调查指引方向;
👉 犯罪数据分析师:快速处理海量信息,绘制时间线、社交图谱、潜在线索地图,确保每个细节不被遗漏。
这套标准化+专业分工+全城联动的体系,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而现在,它终于在Justine身上,兑现了保护的承诺,并在未来保护更多的孩子。
Justine回来了,巴黎这座城市也稍微松了一口气。
但我们知道,类似的危机每天都在上演。
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需要一个敏感、迅速、负责任的社会。
毕竟,每一次快速响应,每一个陌生人的关怀,都是守护奇迹发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