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辞职当博主:没甲方折磨 却比上班更拼(组图)

历史博主祁帅(@史图记忆簿)是一个标准的美术生。他从小画画,大学进入吉林动画学院学习漫画,毕业后做设计,每天按甲方要求修修改改,转眼到了30岁,仍然对未来感觉到迷茫。

2024年,这个从小在地摊淘历史书的东北小伙,终于按捺不住。他放下设计软件,扎进故纸堆,用地图复原古战场,用视频演示王朝更迭,把枯燥史料变成“历史活地图”,还原其中的隐秘故事。

一年以来,磅礴浩瀚的历史长河迅速与他的生活缠绕在一起,曾经朝九晚五、为甲方改稿的平面设计师,如今整日与古籍为伴,剪辑视频、苦练普通话,成了全职的历史博主。从睁眼到入睡,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这份新事业上,在浩瀚史海中燃烧热情。最令他欣慰的,是收到这样的留言:“老师今天在教室里放了你的视频!”

如今,这个“非科班”的历史迷正在完成一项疯狂计划:讲完中华文明的王朝更迭和地理变迁。

这是一个有关兴趣如何让人甘之如饴,并勇敢接受新挑战的故事。

以下是他的讲述:

一个农村孩子,在“大世界”游走

我是祁帅,32岁,是一个讲历史、画地图的博主。每天的工作就是带大家看古代战争,讲王朝兴衰。从大秦讲到汉朝,已经花了一年时间。照这个速度算,等我讲完中华五千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我叫祁帅,一个历史创作者。“史图记忆簿”是我的抖音名字。

我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农村,六岁那年,父母带我搬到辽宁沈阳的辽中县(现“辽中区”)。从那时起,我们每年都要在黑龙江和辽宁之间往返,绿皮火车要开10多个小时,我就趴在窗边看风景,一站一站地数,渐渐意识到世界远比我想象的广阔。这种经历让我对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充满好奇:那些地方以前发生过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个村、一座城的?



我儿时在老家。

出于这种兴趣,我从小就爱收集地图。从全国地图、分省地图,到黑龙江各城市地图,甚至辽中县地图我都不放过,照着它们临摹几笔,或者看看地图上藏着什么有趣的地名。有次我看到辽中县地图上有一个地点叫“妈妈街”,以为是条热闹的街道,后来才知道那是个普通村子。这些发现让年幼的我倍感新奇。



我和父母在辽中划船。

我对历史的兴趣始于小学二年级时。当时我在县城的书摊闲逛,买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历史丛书,看着书里众多英雄豪杰在古代抛洒血泪、施展抱负,从此迷上了历史。后来我又买了本《三国演义》,虽然满篇都是文言文,但半知半解地,硬着头皮往下读。再后来我才知道,我误把小说当成了正史,不过我对历史的兴趣也开始从正史延伸到野史、小说、电视剧、电影……只要是古代的故事,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这种爱好在当时显得与众不同。小学班级设立一个读书角时,同学们带来的都是介绍动物、科技的书籍,只有我捧着本历史书。当时我最爱读历史人物,尤其喜欢李世民,觉得他武能指挥战争攻伐,文能治理天下,历史书也把他画得格外英武,简直就是完美的帝王形象。

虽然热爱历史,不过在人生前三十年,这更多是闲暇娱乐。父母看我有些绘画天赋,就让我重点学习美术。由于我的母亲是裁缝,与美术沾边,我便觉得练习画画、以此为业是理所应当的事。只有在画画课后,和朋友疯玩回家,我才会钻进历史书里找些乐子。

但凡是历史书,我读过一遍,那些人和事仿佛刻在脑海里,不需要刻意背诵就能记住,历史也成了我最擅长的科目,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也多次满分。其他科目就不太理想,英语尤其差,高考只有22分,这让我与心仪的美术院校失之交臂。不过我这人比较乐观,难过一天就想开了,最终进入东北一所大学学习漫画专业。



大学时期,我在动画学院的成果展上。

2014年,我大学毕业,顺理成章地进入设计行业,从设计助理做起,逐步成长为部门小领导。工作让我有机会到各地出差,我终于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游走,感受不同城市的风貌,遥远的历史总能在城市的细节处鲜活起来。

在北京,我能从老北京人身上嗅到一股对兴衰荣辱满不在乎的气质。或许是他们的家庭经历过多轮王朝更迭,如今的波澜也不算什么了。而当我去到江南一带,才终于理解李白当年离开蜀地,顺江而下,四处漂游,为什么偏偏在金陵(南京)逗留,这里有数不尽的美食、美景,还有友人相伴,他也有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可以尽情挥霍。



我在北京老城穿梭。

不过我最向往的还是西安,那里是十三朝古都,也是李世民生活过的地方。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多住些日子,慢慢走遍每一条街巷,感受千年的时光流转。

破窗而出的倾诉欲

读史久了,总想找人说道说道。可生活中能聊历史的人实在难寻,硬拉着不感兴趣的人听我絮叨,反而显得无趣。

婚后,妻子成了我最忠实的听众。不过那些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错综复杂的地理变迁,三言两语实在说不明白。倒是她灵机一动:“既然你爱历史又会画画,为什么不把这些做成视频?”

2024年,在设计行业摸爬滚打十年后,我终于开始制作历史视频。说来也怪,我这个东北人生活本该能说会道,可一讲起历史就变得拘谨,普通话也不够利索。不过我从没指望能有多少观众,更没想过靠这个谋生,反倒落得轻松自在,选题全凭兴趣。



我边查资料,边写视频视频文字稿。

泱泱华夏五千年,我常常在想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各地区如何交融汇聚,最终熔铸成中华民族?这个过程中,战争是绕不开的话题。哪些战役真正改写了历史走向?又是如何影响的?史书往往语焉不详,我偏要刨根问底。就这样,我的频道渐渐有了主线——从秦朝开始,用地图勾勒历代疆域变迁。

其实古人没有精确的疆域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深入人心。现在我们绘制这些界线,更多是为了让观众直观理解历史。可史书对具体地点的记载实在有限。每当我在地形图上标注城池疆界时,总要翻遍典籍,有时还得参照后世记载、山河走势,才能做一个相对合理的推测。



我在抖音,讲地图中的楚汉战争史。

地名重复更是令人头疼。项羽的巨鹿之战发生在安阳,可我一查竟有三个安阳,最后只得采信某位专家的考证。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战国时期,几乎各国都有个“武城”——顾名思义就是驻军之地。史书一提“武城”,谁知道是哪个?网友总夸我地图清晰工整,一目了然,其实我笔下的每根线条,每个标记都得来不易。

这种繁琐的工作,在我制作《60分钟看懂秦国疆域变迁》时,达到了顶峰。平时十分钟的视频,从查资料、写文案到配音剪辑,一周就能完成。这次却整整花了一个月,账号断更,我连手机都不敢看,生怕被网友的催更消息淹没。



我在介绍秦国的疆域变迁。

大秦帝国的崛起实在太过精彩,我查资料时,看到一块故事特别精彩,总想多写两句,文稿越写越长,最后竟够讲四个小时,我只得忍痛删减,转眼就过了半个月。剩下半个月,我则忙着配音、做视频,最后的导出成片长达一小时,差点把我的电脑折腾报废。

不过最烧脑的还不是这一期。做历史内容最难的,从来不是收集史料,而是如何将浩如烟海的典籍化作准确、有深度的见解。我做的这些视频里,说到难度之最,还是解读商鞅变法那期。



我给大家讲述秦国“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

这不再是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要抽丝剥茧,从最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内政档案入手,还原那段惊心动魄的改革历程。不仅要讲变法内容,还得剖析当时的内外环境、推行过程、成效影响。我不敢信口开河,更不能照搬他人观点,反复从故纸堆里找证据,多方验证之后,才敢下笔写出底稿。不过让我惊喜的是,这期内容虽然有些艰涩,还是有6万网友点赞。



我的观众里,有很多还是学生。

研究秦国的历史还有一个很大的麻烦——资料太少,而且不同史书的记载经常互相矛盾,很难还原真实的历史。就拿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来说,他到底生活在哪个时期,到现在还是个谜。司马迁在《史记》写道,他和张仪是同一时期的人,但他也承认,到了汉代,关于苏秦的传言纷繁复杂,很多不同时期但类似苏秦所做的事情,都被安在了他头上。后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却说苏秦比张仪晚。

面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查了很多论文和专著,想了解史学家们怎么看,包括杨宽的《战国史》、李零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和林剑鸣的《秦史稿》。他们觉得,马王堆帛书的内容很零散,作者也不明,可信度还是存疑。最后我只能把不同的说法都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



我开始讲述汉朝变迁。

到了汉朝,史料一下子丰富了很多,虽然大的历史谜团少了,但做历史地图,需要的都是特别琐碎的信息,得一点一点从各种史书里打捞出来。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诸侯,后来,这些诸侯国又经历了吕后、汉武帝治理下的多轮变迁,要完整呈现这个过程,就必须查证每个诸侯国历代国君的具体情况。

然而,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相关记载往往散见于各处,以只言片语带过,现在的史学研究也很少有人关注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偏远小国。为了确保地图的完整性,不管封国大小、重要不重要,我都得画出来,所以只能耐着性子把史书翻来覆去地看,把零散的信息一点点拼凑起来。

当历史缠绕生活

虽然我的更新速度慢,但是粉丝增长很快。看到我喜欢的东西能被这么多人喜欢,我既意外又开心。为了保证稳定的更新质量,不辜负大家的期待,在做博主半年后,我辞去了从事十年的设计工作,全身心投入自媒体创作。妻子看我忙不过来,也会帮我剪辑视频、运营账号。

好在我们物欲不高,又没有孩子要抚养,自媒体的收入已足够我们维持生活。但工作强度确实大幅提升——以前上班至少还有周末可以休息,现在基本全年无休,严格践行“007”。几乎每天一睁眼,我就坐到了电脑跟前,查资料、写文案、录音、剪辑,周而复始。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如果不是真心热爱历史,恐怕很难坚持下去。



我在公园看书散心。

没事的时候,我就去两个读者群闲逛一下,看到他们讨论某个历史话题,我也忍不住加入,他们觉得我聊得太多了,集体赶我,让我认真工作,早日更新。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催更是,一位妈妈替儿子私聊我说,她的孩子年纪还小,但很爱看我的解说,问我能不能快点更新。更让我受宠若惊的是,网友留言告诉我,我的视频被老师直接在历史课上播放给学生看。这些沉甸甸的信任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也更加谨慎,不能误人子弟。



网友的私信,让我备受鼓舞。

作为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还是不免疏忽大意,有时候把年份混淆了,有时写错人名。还好我的观众里藏龙卧虎,一些历史储备深厚的网友,经常能及时指出我在史实细节上的疏漏,我就马上在视频下更正一遍。我很幸运,读者给予我更多的是理解与包容,可能他们也看到了我创作内容的诚意吧。



网友催我更新。

其实用地图讲述历史这个创意并非我的首创。在做账号前,我就经常看到其他历史博主制作的各种精美地图,有的甚至是3D效果。但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同样的史料,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读视角,有人研究时代背景,有人则被画中情感打动,大家各自创作,就能把历史勾勒得更加立体丰满。

我们的文化是内敛型的,很难带来直接的感官刺激。用更生动的形式和话语讲述历史,或许能够吸引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就像我年轻时读唐诗宋词,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逐字逐句地翻译后,还是很难共情。直到某天在网上看到一位老教授似乎微醺了,抱着一把吉他吟唱《将进酒》,那一刻我不再执着于诗词的具体含义,而是被他的气魄和他所处的情境所感染,反而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温度穿越时空,与我这些年的经历与情绪交融共振。



我在制作历史地图。

历史也是同样,随着我的年龄和阅历增长,读来总有不同感受。儿时我还是小孩心性,就爱读帝王和英雄如何建立丰功伟业,如今也着迷于忠臣良将的心路历程。如果能穿越时空跟他们对谈,我想问问张良,为什么他作为一名韩国贵族,会甘愿辅佐刘邦,天下初定之后又急流勇退;我也想跟韩信聊聊,他有没有设想过自己最终的结局。虽然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评判古人非常容易,如果我们真的穿越成那个人,处在那个时代,经历他们的成长与遭遇,未必能够做出比他们高明的选择。

以往我也偏爱读盛世和强国的故事,一旦读到清末民初,看到那段国家弱小,社会动荡混乱的故事,我就会刻意跳过不看。过了很久之后, 再次翻开近代史,我看到的是在国家凋敝的危亡时期,有很多人物在为国家奔走,为改变现状探索、奋斗和牺牲,即使是今天的生活也充满了他们的影子。我现在反而觉得那段历史让人感动又精彩非凡。



我在家中翻看史书,找找灵感。

所以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要从秦朝开始直至近代,把每个朝代的历史变迁都系统梳理一遍。最近我也收到了出版社的邀约,让我有机会把作品以另一种方式留存下来。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我愿做一个忠实的讲述者,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

*本文由祁帅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