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不慎会有多惨?
最近,TVB报道的现实案例给想去香港买楼的广大内地买家敲响了警钟。
无论是单纯的投资,还是因为优才、高才等身份原因需要落脚,内地人在香港买房成为这两年的热门。
但也正因如此,许多不清楚门道的人在香港买房时踩坑,损失惨重。

在房租上涨的行情下,“租不如买”,牵动着无数港漂的买房神经,从内地过来港漂一年多的李小姐也不例外。

可是从买房后的憧憬欢喜到大梦初醒,李小姐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买房经历,内心备受煎熬。
“如果早知道这套香港房子没有楼契正本,说什么我也不会买啊!”面对TVB采访镜头,李小姐愤怒地说道。
花了383万港币买下了一套“无契楼”,成为李小姐噩梦的开始。

步步入套
今年1月,此前一直在沙田租房的李小姐,想用手上的积蓄给自己在香港安个家。
经朋友介绍,李小姐认识了一位沙田的房产中介,对方热情似火,转介给美孚中介,向李小姐推荐了美孚新邨的一套单位,面积446呎,虽然是低层,但交通便利,生活配套齐全。

图源:TVB
中介对这套单位一顿猛夸:“同样价钱在沙田只能买300多呎,这儿性价比超高啦!”然后又称:“业主刚花了30多万重新装修,买下来连装修费都省了。”
只是实地看完房后,业主开价410万,超出了她的预算。
原本对香港楼市不了解的李小姐还没决定好,结果第二天,中介便主动出击,劝她先付订金锁定房源,价格可以再细谈,如果谈不拢价格,订金可以退还。
在中介的“攻势”下,李小姐很快被拿下,爽快地交了15万订金,签下临时买卖合约。

几天后,业主痛快降价,双方以383万港币成交。李小姐又支付了30万“大订”。至此,李小姐感觉事情进展顺风顺水,好似终于要在香港落地生根。

然而,就在李小姐一边憧憬未来一边等待交楼之际,她的律师在二月份竟然通知她,那套单位是“无契楼”,就是没有楼契原件,只有副本影印契。
内地过来的李小姐不熟悉香港房产买卖,本以为没有大问题,直到看到TVB节目《东张西望》对类似事件的报道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骗了。
在香港,如果没有楼契,银行可能不给批按揭贷款,转卖时也会折价20-30%。

李小姐后来更是发现,原来和她签约买卖合同的是原业主(已故)的妹妹,这套房子是原业主遗产的一部分,但她直到签了临时买卖合约才知道这件事,甚至相关遗产手续还是在签约之后才完成。
TVB尝试协助李小姐联系涉事中介,但怎么都联系不上,对方玩起了失踪术。
而如果李小姐想终止买卖并收回订金,由于“买者自慎”原则,成功率并不高,因为买卖合约本身并无法律问题。
至此,李小姐才意识到,自己因为这套无契楼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无契楼到底有多坑?
首先需要明白楼契的重要性。
在香港房产交易中,楼契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重要文件,无论是买还是卖,又或是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都要核查楼契正本,因为它是确认产权的关键凭证,没有楼契正本,容易出现产权纠纷。
正常来讲,贷款买房情况下,在没有供完房贷前,楼契都会作为抵押品存放在银行,直到供完房贷,需要找银行赎回楼契。
香港的银行对于无契楼的按揭贷款申请会非常谨慎,大概率会拒绝。因为银行会担心产权不清晰,日后产生纠纷。
李小姐若是被银行拒绝按揭贷款,那她根本凑不齐全款,可能因为违约导致四十多万的订金直接打水漂。
即便李小姐能够买下这套房子,因为无契楼产权风险大,日后转手时,市场会按正常行情折价20-30%。也就是说,李小姐383万买的房子,卖出去可能只值268-306万。

图源:TVB
什么都没干,一买一卖,她最多可能要亏损115万。这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太古城一套三房无契楼在拍卖时,被5组客人争抢,最终以1130万港元成交,较起拍价880万高出28%,尽管如此,成交价仍然较银行评估价1373万低了18%。

其实,无契楼在香港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老屋苑、遗产房产,楼契正本可能早就遗失。
所以,在香港买房,一定要查清楚房产的产权信息,核验楼契正本。
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信任地产中介,尤其是内地过去,对香港楼市不熟悉,且置业、租房经验比较少的人,很容易就踩坑。
就在今年2月份,香港警方公布了一宗专门针对香港高才通、港漂学生、在港创业人士的诈骗集团案件。共150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1300万港元。

图源:香港01
诈骗集团先是在香港各处租下房源,成为“二房东”,但只短租3个月。随后他们在社交媒体发布租房信息,冒充业主和中介,将房屋转租给这些新来港人士,并收取一年的租金,以此骗差价。
并且,这些人还用高佣金招揽学生做中介推荐官,以吸引其他学生上当。最终后果,就会如同之前内地的“长租公寓”暴雷潮,租客多交了租金但是不能继续住,因为钱压根都被中间人骗走了。
所以,如果您是初到香港,对一切还不熟悉,想在香港租房、买房、投资等,一定要找专业持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