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汇源果汁资本运作失败后,从此一蹶不振。如今,类似的剧情似乎又一次上演。
国中水务最近发布公告称,鉴于标的公司股权存在司法冻结导致转让条件未达成,经多轮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及审慎研判后,决定终止对汇源果汁的收购交易。

曾经,汇源果汁凭借一句“有汇源才叫过年呐”的广告语,成为几代人心中的“国民果汁”。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时风光无限,开盘首日市值高达313亿港元。但2008年可口可乐收购案的失败,让汇源元气大伤,此后债台高筑、市场份额被蚕食、业绩承压,最终黯然退市,面临重整命运。
国中水务,一度被视为汇源走出泥潭的救命稻草。
作为污水处理和环保技术服务的领先企业,国中水务近年来也面临着营收与盈利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汇源果汁的品牌价值与潜在市场,为国中水务带来了转型的希望。同时,国中水务的资金与资源支持,也为汇源摆脱困境带来希望。
双方一拍即合,去年国中水务更官宣要成为汇源的控股股东。但这美好的“联姻”,最终却因股权冻结等问题,在推进过程中走向终止。
卖身失败后,汇源依旧深陷债务泥潭,这个“国民品牌”似乎很难再等来救世主。
失败的联姻
商业世界里,联姻失败的戏码总让人唏嘘。国中水务与汇源果汁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充满波折、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婚姻”。
这场故事要从2022年说起。
当年,国中水务出手,间接持有北京汇源股权。到了2024年三季度,国中水务已经持有诸暨文盛汇36.486%股权,相当于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8916%股权。诸暨文盛汇是文盛资产参与汇源果汁重整设立的持股平台公司。
说到国中水务,它主要干污水处理和环保技术服务的活儿,但这几年日子不太好过,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都承压,正处在转型的阵痛期。2022-2023年,国中水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88亿和2.26亿,同比分别下滑25.2%和21.92%;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亿元和0.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扭亏背后,汇源的贡献功不可没。通过间接持有北京汇源相关股权,国中水务在2023年获得了接近8300万元的投资收益。
这也难怪到了2024年,国中水务加大了对汇源的持股力度。
当年7月,国中水务发布了一项重大资产重组公告,计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上海邕睿收购其持有的诸暨文盛汇股份。国中水务表示,此次收购完成后,该公司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注册资本不低于8.16亿元,占标的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不低于51%,从而成为标的公司的控股股东及汇源果汁的控股股东。
这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场双赢的好买卖,国中水务能借此转型,汇源也能迎来重生。
可谁能想到,踏入2025年,剧情急转直下。
1月份,国中水务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进展暨延期公告》,称因交易标的被冻结且未能及时完成相关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因此计划延期三个月披露本次交易相关的预案或报告书(草案),其间用于完成尽职调查、审计评估、核心交易条款谈判事宜。
国中水务称,上述事项的完成存在不确定性,若该公司在规定时间内无法披露本次交易相关的预案或报告书(草案),为切实维护公司和广大投资者利益,公司将终止本次交易事项。
当时的公告核心就一个,这事儿存在不确定性,要是到期搞不定,就只能终止交易。这其实已经给这场“联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果然,到了3月21日,国中水务再次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公司与交易对方及有关各方仍在对交易方案核心问题进行沟通、磋商和审慎论证,目前尚未签署正式协议。”
公开信息显示,交易延期的主要因素有二:
其一,2024年8月,由于上海邕睿被提起诉前保全,国中水务此次拟收购其持有的诸暨文盛汇股权已被法院冻结,因此目前尚无法完成股权转让。股权都被冻结了,这股权转让自然没法完成,就像要买的房子被法院查封了,这交易肯定得卡住。
其二,本次重组交易标的的核心资产为汇源果汁。截至目前,北京汇源的股东诸暨文盛汇及天津文盛汇对其尚有部分出资款未到位,导致各方无法就标的估值作价达成一致,对商务谈判形成实质影响,或交易各方无法就交易方案其他条件达成一致。存在无法在延期期限内与交易对方签署交易协议并披露本次交易相关的预案或报告书(草案),导致本次交易终止的风险。
这就好比合伙做生意,有人承诺的钱没给够,大家对这个生意到底值多少钱都谈不拢,根本无法就标的估值作价达成一致,谈判自然就陷入僵局。
最终,在投资者漫长的等待中,国中水务和汇源的这场“联姻”,还是在近日宣告“终止”。
这对于刚刚从债务风波中看到曙光的汇源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
卖不掉的“国民果汁”
“有汇源才叫过年呐”,这句曾响彻大江南北的广告词,不仅让汇源果汁家喻户晓,更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国民品牌,如今却在困境中艰难求生,与国中水务的联姻也一波三折,且失败告终,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
1994年,汇源果汁横空出世,极具感染力的广告语就像一把钥匙,迅速打开了市场大门,汇源由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征程。2007年,汇源果汁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当年港交所最大的IPO,开盘首日市值高达313亿港元,风头一时无两。
上市后的第二年,汇源更是火力全开,在全国建起32座工厂,买下20座种植园,营销网络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到县级市场。2008年,汇源果汁年销售额达到24亿元,市场占有率高达42%,成为当之无愧的“果汁之王”。
同样是2008年,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向汇源果汁抛出了橄榄枝。当年9月,可口可乐全资子公司大西洋工业公司开出了12.2港元/股、总额179.2亿港元的收购价,当时汇源的股价约4港元出头。
汇源果汁创始人朱新礼对可口可乐的收购表现得尤为积极,在他看来,如果汇源果汁能够进入可口可乐的销售渠道,销量将大幅提升,甚至有望实现品牌的国际化。
此外,据公开报道,在与可口可乐谈收购时,北京汇源为提高资产评估价值,一方面大举扩产,进军上游供应链;另一方面大举裁撤营销渠道、减少成本。
公开报道显示,2008年下半年,北京汇源创始人朱新礼在湖北、安徽、河北、宁夏等多个省区重金投资建设果园供应链,仅两个月就耗费20亿元,收购前后曾预估的计划投资额达150亿元。与此同时,从2007年底到2008年底,汇源的员工数量从9722人锐减至4935人,销售人员则从3926人减少到仅剩1160人,全国21个销售大区的21名省级经理基本离职。
可惜,天不遂人愿。由于《反垄断法》,2009年,这笔备受瞩目的收购案最终被商务部叫停。收购失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汇源果汁的股价连续三天暴跌,更糟糕的是,这场风波成为了汇源命运的转折点。
资本运作失败后,汇源元气大伤,迟迟未能恢复往日的战斗力,而上游过重的闲置产能则像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汇源债台高筑。
2009年到2017年,汇源果汁营收规模从28.33亿元上升到53.82亿元,但同期负债合计却从22.64亿元扩大至114.03亿元,资产负债率也从32.01%增加至51.77%。
2018年4月,汇源果汁更是因一笔超40亿的违规贷款停牌,并在三年后的2021年1月被取消上市地位,退市时市值仅为54亿港币。2022年6月,汇源果汁被法院裁定进入重整程序,同年获批重整。
直至国中水务介入前,汇源始终难以看见走出困境的盼头。
悲剧重演?
退市多年的汇源,依然麻烦不断,前路布满荆棘。
天眼查APP显示,北京汇源新增4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13亿余元,涉及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部分案件被执行人还包括江苏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汇源生态产业钟祥发展有限公司等,执行法院为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
此前在北京汇源名下,仅是2024年就有27条被执行信息,被执行总额超34.8亿元。还有2条股权冻结信息,冻结金额约1.4亿元。此外,北京汇源目前还有多条限制消费令、失信被执行人及终本案件信息,其中失信被执行人信息4条,限制消费令51条。
此外,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北京汇源所欠债务多为北京汇源及其关联公司向银行、民间等各种借贷,但后续无力偿还。为偿还债务,北京汇源甚至曾多次出售此前布局的部分工厂。
债台高筑同时,汇源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被蚕食。
尼尔森数据显示,2016年汇源果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为53.4%,2020年已降至15%左右。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1月,汇源在国内果汁饮料行业中市场份额跌至11%,排在可口可乐(中国)和味全食品之后。
有媒体报道称,汇源2023年实现营收24亿,行业市占率约12%,而果汁市场的龙头是农夫山泉,市占率约32%。
显然,曾经的果汁王者,在市场竞争中被挤下了牌桌。
就在汇源困难接踵而来之时,国中水务的出现,让汇源看到了一线生机。有分析认为,对国中水务来说,北京汇源有望大幅提升其盈利水平;而对汇源而言,这或许能简化它再次上市的难度,重回资本市场,彻底摆脱困境。
而汇源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尝试重拾雄心。
2022年,文盛资产曾发文透露,汇源欠债共约80亿,文盛资产将投入约16亿为其偿还小额债务,但90%资金将用在重整汇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升级和强化,并计划在3-5年内推动汇源再度上市。
此外,汇源开启了业务聚焦,将原有的385个SKU缩减至78个,在去年决定聚焦高浓度果汁赛道,甚至大手笔投建产能。
据报道,北京汇源集团(四川)果蔬加工智慧冷链产业园项目已经在四川内江经开区开工,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包含果汁榨取、灌装生产线14条,年产值将超过40亿元,带上智慧冷库和水果、鲜花仓储物流配送交易中心等,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交易额150亿元。
然而,债务压力庞大的汇源,要“一边欠债、一边扩产”,核心关键还是要得到国中水务的支持,甚至能重回资本市场找到融资渠道。不过,如今梦醒了,与国中水务联姻无果,一切希望的泡沫化为乌有。
回顾上一个轮回,汇源正是因为资本运作失败,加上扩产后商业前景不如意,最终导致了退市、重整的命运。
如今,历史仿佛又走到了相似的节点,汇源再次陷入资本运作困局与产能扩张风险的危局。
这个承载国民味觉记忆的果汁品牌,还能否打破命运的魔咒,似乎只能等待老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