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被妻子举报婚内出轨多人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肖飞出轨对象董袭莹目前仍“置身事外”,但对于她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4月29日泌尿医生谈董袭莹跨专业医学履历:网上的资料显示,董的博士导师是协和的骨科院士,毕业论文是医学影像方向,博士学位是内科,实习期间在胸外科的工作中上了新闻,然后还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写了膀胱癌诊疗指南。
疑点之一:这种“跨界”虽然在医学内部,但也够厉害的,到底合不合规、合不合理?另外董袭莹“跨界”后的博士论文质量如何?知网已搜不到董袭莹论文,但协和医学院肯定有,期待协和医学院解答。
疑点之二:许超医生替大家问了:“膀胱癌诊疗指南一般来说是给业内人士看的指导性的内容,一般参与指南撰写、讨论、审阅的,基本上都是泌尿外科业内知名专家。刚跨界到了泌尿外科就能第一作者写这样的指南性文章,这里面的东西,我就不说啥了。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虽然她可能是主要撰写者,但低年资的医生,出现在膀胱癌诊疗指南一作的位置,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如此,期待协和医学院的解释。
疑点之三:国家规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参加不少于3年的规培,董袭莹可以缩短到只需1年,这是有医学院的制度依据,还是因为她天赋异禀因材施教,还是存在其他特殊原因?恐怕协和医学院得对公众解释。
疑点之四:“4+4”培养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打破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一格局,实现多学科深度融合。网民通过董袭莹的事,合理怀疑协和利用这一模式的高门槛,为某些学生提供“绿色通道”,损害了教育公平性。期待协和医学院的解释。
疑点之五:肖飞医德医风成问题,在其出轨过程中,董袭莹有无过错?得到肖利用职权之便提供的不当利益与否?根据董袭莹在协和的诸多疑点,公众对其在肖飞出轨事件中的质疑也是合理的。不管问题是否存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都有义务调查并解释,而不是仅仅光速处理完肖飞了事。
肖飞事件、包括董袭莹问题成热点不是偶然的,医德医风、医学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公众的医疗大事、关系到大众的生命健康,而如雷贯耳的品牌中日友好医院、协和医学院,更应该自警自重,出了事要勇于担责。只有直面问题,回应关切,必要时监督部门强力介入,深层穿透、刮骨疗毒,才能让人民群众放心,医疗行业也才能守牢公信力。
深扒董小姐家族的各种操盘手法!

昨天中日友好医院肖飞医生出轨的文章,一发出来就瞬间突破10万+,可见还是有很多人关注这件事的。
但是发文了之后我发现,有人在留言骂我说我文章里某些图打码了,他们觉得我既然发文,就应该把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出来,不然他们就会很不爽。对于这种不能站在我的位置思考问题的人,我一般都是直接拉黑。
为什么我要拉黑这种人,这里解释一下。因为身为一个公众作者,打码相对于不打码而言,有时候是能规避很大风险的,而这也是专业写作的体现。
比如前段时间的野鸳鸯事件,我全文都没提当事人名字,而且全程都给当事人的脸打了码,而且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把当事人的单位、地域都打码了,可当事人还是找到我,以“侵犯她的名誉和隐私”为由举报我,把我的文章弄没了。
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今后写文章,该打码我肯定是会打码的,毕竟我相信关注我的读者都是高认知群体,都是有能力根据我的提示去找信源的,而且绝大多数关注我的人,更多是为了看我的文章里的一些思考方式,而不是为了看我去冒险写作。
不希望看我打码文章的人,这种人点一下他资料就会发现大多都是对我0点赞、0互动、0赞赏的人,这种人不是我的深度读者,他们既不爱思考,还喜欢挑刺骂作者,这类人简直是写作者的负资产,所以对于这些人,我是真的建议主动取关,不然我也会拉黑的。
上面之所以写那么多,主要还是因为今天我要写的文章,可能更敏感,所以很多东西我还是会打码,甚至会隐晦的说,在这里提前跟大家说一下。
今天要说的,是董小姐家族的操盘手法。
之所以要写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我看到了后台的一个留言:

这位网友表示,董小姐读的哥大,其实哥大下挂的一个学院,花钱就能读。
这就让我有了兴趣了,所以我查了一下董小姐读的大学,发现董小姐读的大学,其实叫巴纳德学院:

这个巴纳德学院,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所独立学院,虽然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上会盖有哥大与巴纳德学院的公章,但其实就相当于国内的一些三本院校,独立招生,只要智商不太低,其实基本就是给钱就能读。
所以这个大学,也是很多国内有钱人的子女出国镀金,混一个漂亮简历后回国等待父母给其操盘的第一选择。
扒一下你会发现,同在这所大学读过书的名人,有奶茶妹妹等名人。
而继续扒一下,我又发现,这位董小姐,其实小学读的学校,是北京某大学的附属小学。
我是怎么扒到的呢?因为在某个书画比赛的网站上,我找到了这张图:


可以看到,在这个十多年前的书画比赛网页上,有一个获奖者的名字,和董小姐的名字,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更加巧合的是,这位和董小姐名字一模一样的获奖者,就读的学校,就是某大学的附属小学。
而继续查一下董小姐的母亲你会发现,她的母亲工作的地方,就是这所大学。而且还是这所大学的某学院的领导(哪所大学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查)。
然后呢,董小姐就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下挂的这个叫巴纳德的学院读书了。
而后继续扒一下你会发现,其实董小姐的父亲和母亲,曾经一起合作写过论文:

这说明了什么?
这就说明了,其实董小姐的父亲和董小姐的母亲,在业务上,可能是有交集的。
而董小姐的父亲呢,又是某个大集团的总经理。
再继续扒一下你又会发现,其实董小姐呢,曾经在2016年的时候,和她父亲开过公司:

而且这家公司注册资金500万,董小姐则是公司的股东,持股60%。而不久后呢,董小姐又莫名其妙的退股了。
这是一个什么操作?我也不知道。
继续扒一下,你又会发现在董小姐的论文中,她的导师,是学术界大到不能再大的大佬,而在论文的致谢部分,她还感谢了她的family(家族)。
再然后呢,她就通过4+4的方式,进入到了一家非常著名的医院里。
而通过4+4进入著名医院,需要通过哪些步骤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有推荐信。

那么董小姐一个黄毛小丫头,她是从哪得来的数位专家大佬的推荐信呢?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反正如果一个大佬想培养自己的孩子,让自己孩子顺利守住家族资源的话,他们会怎么操作呢?
我认为他们可能会这样操作(注意,我说的只是一种操作,只是一个假设,现实中存不存在这种情况我不知道):
首先,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就读自己所在大学的附属小学,然后等孩子年龄到后,就以“国际生” 身份申请美国大学,读一些经济、金融专业就行——因为根据国际学校入学政策,私立国际学校对国籍无限制,所以就可以通过控股的投资公司虚构身份、经历,使孩子符合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的各种要求就行。
其次,如果孩子成绩不好的话,一般大佬就会通过权威推荐信弥补孩子低GPA的劣势,这样就能显著提升申请竞争力。
那么谁会帮孩子写推荐信呢?简单。让大佬自己的同事写就可以了。毕竟大家都是专家,都是行业权威人物,而且都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帮忙写点推荐信不算什么。而且今后对方的孩子想写推荐信,自己也可以帮忙写,毕竟大佬之间都是爱相互帮助的。
国外学校读完后,大佬就可以通过4+4的方式,让孩子进入医疗圈了。推荐信还是一样,让自己的同事帮写一下就好。
再然后呢,大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帮助、提点自己的孩子完成毕业论文,实习期间给大佬们打招呼,让医疗圈里的大佬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就这样,一个“精英天才”,就此诞生了。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会产生几个疑问了:
① 为什么要去国外读其他专业?直接读医学专业不行吗?
行,当然行,但是前提是你必须保证你的孩子智商足够,而且能吃苦。
因为学医是需要智商和吃苦的。如果你孩子智商不够,还不能吃苦的话,那此时你就得曲折变通一下了(让他去外国读书),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让你的孩子达到后续操盘条件的最低标准线。
② 家世都那么好了,为什么还学医?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但是此时我想起了最近网络流传的一张图:

现在的大环境,哪个行业能赚钱,我相信大佬们都是清楚的。
所以,让不自己的孩子学医,难道让他学房地产专业?不让他学医,难道让他学建材专业?这些行业,现在还有大鱼大肉吃吗?
③ 为什么一些“精英天才”总喜欢去勾引领导和同事?
在一般情况下,精英天才们,是不可能去干勾引同事、勾引领导这种冒风险的事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有资源,而且能力也够,所以他们犯不着这么做。
但如果真有“精英天才”们去干了这种事了呢?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实际上,一些“精英天才”们家世已经很好了,但却还喜欢去勾引有家室的同事和领导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人脑子压根就不聪明,也压根不是什么精英天才,他们的一切“精英天才”身份,都是家族操盘而来的,所以他们为了不让家族对自己的操盘付之东流,他们才必须要这么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