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印巴5.7空战的背景
2025年5月6日,印度空军第17战斗机中队4架阵风战斗机从安巴拉基地转场到距印巴边境只有20公里的旁遮普邦巴廷达空军基地,当日晚上,阵风战斗机飞行员到基地“航空计划处”取回飞行编号、起飞和着陆时间、指挥指令等任务文件,在飞行办公室飞行员了解任务区域的气象、飞行员须知、有关战术态势和无线电工作频率,穿好飞行服的飞行员到待命室里用45分钟聆听这次作战的飞机启动、起飞、到达作战区上空、返回的战术数据以及气象情况,然后明确任务内容、飞行路线、威胁性质和威胁定位、联络和呼唤分类标准,接下来飞行员戴上头盔来到飞机旁,巡视完飞机后爬进宽敞的座舱,坐上感觉相当舒服的马丁·贝克Mk16F弹射座椅,由机械师帮助他系好安全带。

飞行员插入任务数据卡、接通氧气、通信装置和抗负荷服,启动发电机,把任务数据传输到飞机计算机,他驾驶的“阵风”战斗机是最新的F3标准,装备了RBE2电扫相控阵雷达和Link16数据链,飞行员面前是1个大型平视显示器和3个多功能显示器,2个装在仪表版两侧的触摸屏,触摸屏上的“系统状态”和“故障”电子页面会显示出“阵风”战斗机的发动机、液压系统、电力系统、导航系统和攻击系统等状态,这次是执行制空任务,2个主油箱只携带了一半燃料,翼下挂载两具2000升可抛式副油箱,燃料重量共5980公斤,侧下导轨共挂6枚“米卡”导弹,起飞重量为17.23吨,“阵风”战斗机先进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空战模式是最高过载达9个G,滚转速率2700/秒,攻角29°。

由于挂载了2具副油箱,飞行员把操纵软件改为重载模式,将最高过载限制在5.5个G,滚转速率限制在1500/秒,攻角限制在23°,接着关上座舱盖,接着把两个辅助节流阀杆从关闭推至怠转,再把转速控制钮从左扭向右侧,启动了辅助动力装置和空调系统,2台斯奈克玛M88-2涡扇发动机会在两分钟内开始转动,飞行员随后用在左侧的触摸屏上选择了惯性导航系统调整,4分钟后测试完毕,塔台发出准许起飞的信号,飞行员推动油门杆开始滑行,滑行途中开始通过Link16数据链接收作战程序数据,接到起飞命令,飞行员用右腿触动座椅安全拉杆关闭弹射座椅保险,确认自动故障检测系统工作完毕后松开刹车猛推油门杆,M88-2发动机在3秒钟内从怠转加速至最大加力推力,飞机开始滑跑。

推力读数和加速度显示在平视显示器中间的小方框中,当速度达到269公里/时,飞行员拉杠抬起前轮,51.8米后升空,接着收起起落架,飞到304.8米高度后转向向距离控制线93.3千米的斯利那加飞去,2架“阵风”成一字战斗队形,间距两海里,互相护航爬升至3048米,飞行中Link16数据链会传来敌机的航迹,一直与飞行员保持联系的“A-50”预警机确认有向战区中心高速飞去的敌机,计算机识别出它们是巴基斯坦的歼-10CE战斗机,飞行员对“阵风"战斗机的武器是充满信心的,相控阵雷达可轻松地监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跟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目标,飞行员只要接通自动驾驶仪,全神贯注搜索目标,只要目标信息显示在荧光屏上就可以锁定目标,导弹发射后先爬升至高空,再向目标俯冲而下。

二:阵风战斗机的作战能力
米卡”空空导弹的推力矢量系统加上长翼弦弹翼,赋予了导弹过载超过20G,想摆脱它是十分困难的,而歼-10CE战斗机可能挂载着“闪电"10中距空空导弹,这是中国“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的外贸型,“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2007年开始生产,2010年后开始装备歼10A/B、歼11B、歼8D/F/H等战斗机,2013年后淘汰“霹雳”11中距空空导弹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中距空空导弹,制导系统直径0.16米的单脉冲主动雷达,探测距离20千米,中段采用捷联惯导,弹长3.8米,弹径0.20米,最大翼展0.67米,弹重185千克,使用一台高冲比单室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4马赫,最大射程约70千米,“不可逃逸区"为35千米,最大机动过载40G。

同时歼-10CE战斗机也会挂载“霹雳”10近距空空导弹,该弹于2013年随着正在测试飞行的歼20原型机首次现身,2016年的珠海航展推出了“霹雳”10E外贸型,制导系统为128x128阵列红外制导系统,弹长3米,弹径0.16米,翼展0.29米,弹重110千克,使用一台微烟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3.5马赫,最大射程20千米,使用过载60g,离轴发射角为正负90度,比上代“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的攻击范围和不可逃逸区扩大300%,机动过载提高了近40%,是阵风战斗机近距格斗空战中的强劲对手,但印度飞行员并不担心“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认为整体性能与美国AIM-120A中距空空导弹相当,但和AIM-120C中距空空导弹存在一定差距,在强电磁干扰条件下对目标的探测、跟踪能力不足,极易脱靶。

"阵风"战斗机配备了一套法国泰利斯公司研制的“频谱"电子自卫系统,电子战能力堪比F-22A战斗机的AN/ALQ-94电子战系统和F-35战斗机的AN/ASQ-239综合电子战系统,这是一套内置的一体化的电子战设备,专为非隐身飞机高威胁环境下生存而设计,包括2个位于进气口后部两侧的雷达告警接收机,一个位于垂尾条形电子仪器仓后部的雷达告警接收机,每个接收机覆盖范围为120°和2~40CHz频率,探测精度达到了0.1°,战斗机雷达开机就如同漆黑的夜晚打开探照灯,雷达告警接收机可在对方战斗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5倍外接收到雷达的直射波,通过对比电子战数据库中的资料识别200海里外的来袭目标。

战斗机雷达搜索时使用大角度的波束大范围扫描可疑空域,一旦发现敌机就会切换到小角度的波束持续照射,雷达告警接收机探测较弱的雷达波照射时会提示“你已被发现”,如果发现强的雷达波持续照射就提示“你已被锁定”,如果是“霹雳”11半主动中距空空导弹,机载雷达会进入单目标跟踪状态,飞行员就要及时做出反应,如推测敌机可能发射了导弹时马上进行急转弯,转到与雷达波垂直的方向,雷达波在锁定时的波束很窄,很容易脱离雷达照射范围,导致导弹脱靶,但“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载机雷达是"边跟踪边扫描"状态,需要发射干扰弹或电子战系统干扰来袭导弹,阵风战斗机3部有源干扰机分别位于鸭翼根部和垂尾翼根,能同时干扰8个目标,它通过发射特定波段的电波掩盖正常的雷达回波迷惑来袭导弹。

让导弹误以为已经离目标很近了,从而提前引爆,还可通过细微调节欺骗信号的频率以产生多普勒位移进一步迷惑导弹,但是如果导弹雷达接近到“烧穿”距离就没效果了,并不能指望有源干扰机能够百分之百的欺骗来袭导弹,所以“阵风”战斗机机翼后缘的机体装有红外干扰弹/诱饵抛放装置,机尾两侧装有箔条投放装置,释放诱饵的关键在于尽早发现来袭导弹,"阵风"战斗机垂尾电子仪器舱两侧装有2个导弹逼近告警器镜头,探测范围可覆盖360°,机鼻两侧和垂尾后部中间装有3个激光告警接收机,每个能提供120°,导弹告警的技术难度很高,因为导弹很小,除红外信号特征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提供给告警系统确定导弹的位置和“飞行轨迹。

导弹逼近告警器对威胁的判断标准是测量逐渐增强或迅速衰减的信号源,理论上可以在3~4千米处发现逐步靠近的导弹,识别和判定迎头不超过5秒,尾部不超过9秒,实际受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如背对太阳或虚警率,飞行员反应时间大都在5秒,飞机在导弹距离5千米的位置上得到来袭警告就要发射诱饵弹诱骗导弹导引头,通常以0.25秒间隔每次打出4-6枚诱饵弹,诱饵弹是一种无焰红外诱饵弹,发射后装载的多孔特殊箔条弹出在空气中氧化自发热,在1秒内将温度提高到约8000C,,2秒内模拟飞机尾焰的热和光谱辐射特征,诱饵弹在导弹发射前的干扰概率达80%,随后随着导弹的接近迅速下降,0.5秒达60%,1秒时只有45%,2~3秒后已经降低到20%,导弹距离目标1千米时,诱饵几乎无效,总的来说“阵风”战斗机如受到攻击还是很大逃脱机会的。

三:阵风战斗机的导弹逃脱能力
正当“阵风”战斗机飞行员准备演出一场空中打击的好戏,可歼-10CE战斗机始终在米卡”空空导弹射程之外,正要加速猛追时,不料一枚“霹雳”15导弹从180公里外射来,在高空朝“阵风”战斗机扎下去,“阵风”战斗机飞行员未收到任何对方战斗机雷达的制导信息,这是一枚有双向数据链的导弹,根本不需要战斗机的雷达制导,而是由ZDK03预警机把“阵风”战斗机的距离、方位、高度、信息通过通信链路传给歼-10CE战斗机,战斗机根本不用开雷达就把导弹打出去,由导弹的惯导系统制导导弹向目标大概位置飞去,ZDK03预警机通过双向数据链接收导弹的位置,再修正导弹逐步逼近“阵风”战斗机,同时“霹雳”15导弹使用的是相控阵雷达导引头。

这种导引头采用低截获概率技术,就是采用功率控制技术降低发射机的峰值功率,越近功率越小,尽量减少旁瓣被截获的概率,把发出去的脉冲信号工作在范围很广的频段内的不同频率点上,复杂多变的波形使得对方即便接收到隐藏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的一些脉冲,数据库也不能判断是否是一个雷达发出的,进而无法触发告警,这样“霹雳”15导弹导引头即使在20千米处开机,“阵风”战斗机雷达告警接收机也不能感知到雷达锁定信号,等到导弹逼近告警器能探测到导弹时,导弹距离已经非常近了,这时就麻烦了,导弹速度通常快飞机2-3倍,拥有比飞机大3-4倍的g,又小又难以视觉跟踪,但会有发动机工作时留下的长长的烟尾迹,规避导弹的就是耗尽其能量。

“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可达80至90公里,但这只是载机和目标机在空气阻力较小的万米高空不做机动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如果在最大攻击距离发射,导弹飞到目标时已经没有能量,飞机只要做U形转弯基本上可以摆脱,所以实际空战发射距离会选择在不可逃逸区发射导弹,降低对方摆脱导弹的可能,但“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采用了双脉冲发动机,在最大攻击距离时才点燃最后一级发动机,这样就等于全射程都是不可逃逸区了,现代导弹都采用领先追逐的路径来接近目标,如果是白天,“阵风”战斗机飞行员在座舱里会看到导弹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指向自己,并不断地变大,过载不过9G的战斗机是很难逃出不可逃逸区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导弹作多的机动改变航向,迫使导弹也跟着改变航向。

战斗机摆脱导弹的常用动作是转180度,使导弹和飞机的夹角呈90度飞出导弹最大视野,迫使导弹作最大的修正机动,或开加力以30-45度俯冲,做的机动越大,导弹也要作相应的机动,从而消耗能量和速度,尤其是由俯冲急转为爬升时导弹承受的过载极大,一般空空导弹的升阻比只有4至8,如果以50G的过载转向,轴向将承受6.3G至-12.7G的加速度,如果导弹燃料耗尽又被迫爬高,动能会急剧下降,就算速度达到1000米/秒,也会在11秒内减速到零,同时别忘了施放箔条和红外诱饵,之所以同时释放,是因为飞行员很少会知道飞来的是什么制导方式型的导弹,不幸的是当天的空战是凌晨一点,“阵风”战斗机飞行员根本看不见任何东西,就算是白天,这种动作也是拼一下而已。

四:结语
综述看来还是阵风战斗机不行,雷达探测距离不够远,导弹射程又够不到对手,电子战能力又没法及时报警和干扰,机动力也不足以逃出导弹不可逃逸区,哪怕换上法国、美国顶尖飞行员上场,同样是6比零甚至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