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雷-1”确实对得起这份待遇
当“惊雷-1”出现在阅兵场上时,大部分人并没有认出这款新锐武器的技术起源,但仍然有少量人联想到三年前惊鸿一瞥的“空基版鹰击-21”。事实上,当年在官方公布055发射舰载版鹰击-21的视频画面后,曾有轰-6在腹部挂载一枚大型空基导弹的模糊资料流出。明显的双锥体布局和两级推进结构,获得了“空基版鹰击-21”的称号。还有大佬按照大致信息,估算出射程应该超过5500千米,大致在6000千米的结果。在那个尚未联想到“空基核导弹”的环境中,这个数据显得格外突兀,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多少认可。

▲三年前的惊鸿一瞥
三年后“惊雷-1”正式登场,一眼看出与鹰击-21都属于东风-21演变而来后,“射程6000千米”的记忆顿时涌现出来,一切都变得合理。作为国内发展的第一款空基核导弹,“惊雷-1”本身要适配轰-6的体型和搭载环境,同时还要尽量拓展打击范围并强化突防能力。那么选择东风-21的成熟结构,再加以适当升级,确实是成本和风险不错的思路。从结果来看,入门级双锥体高超音速布局基本够用,全球现役反导武器有效拦截概率不超过20%;6000千米射程配合得到运油-20加持的轰-6N,也具备跨洲际打击能力,是个非常不错的起点。

▲“惊雷-1”的射程确实足够出色
而从国产战略武器的发展趋势来看,轰-20或者说隐身战略轰炸机肯定是会出现的,“惊雷-1”或许无法与其完美配合,但作为打破空白的开山之作,也足够出色。“Defence Security Asia”网站之所以给出那么高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惊雷-1”本身性能不俗,理论上可以在绝对安全空域,打击整个第二岛链内所有的关键目标,并且突防成功率极高。另一方面,就是中国军事工业只花费了几年时间,就从零开始完成了“惊雷-1”的研发和量产,这个技术底蕴确实深到惊人。

▲短时间内完成突破是很罕见的事情
从技术上来讲,“惊雷-1”最大的价值,就是在射程出色的同时,本身使用条件足够灵活,成本够低,非常适合用来扩充装备规模。这几年支持国内拓展核武库,尤其是核弹头规模的呼声很大,但很现实的问题是,缺乏足够数量的载具。国内对核炸弹的需求基本没有,更多的核弹头就意味着更多的远程载具。而像东风-26这些中程弹道导弹,虽然有“核常兼备”的美誉,但作为射程4000千米的陆基型号,搭载核弹头的能力其实受到很大限制。

▲东风-26成本更高且灵活性更低
相比之下,“惊雷-1”作为得到轰-6加持的空基装备,打击范围远超东风-26,与洲际弹道导弹相差无几。同时,制造、储存和使用成本,则远低于体型惊人的陆基、海基洲际弹道导弹。换句话说,“惊雷-1”实际上是一款性能出众、应用领域广泛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武器,国内既能借此建立起更加完整、灵活的核威慑体系,也能掌握如惊雷般射下的常规打击力量。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是非常昂贵的
“对美国而言,2025年9月3日是印太核棋盘被彻底改变的日子”,听起来是很夸张的评语。但实际上对于一款可以由轰-6系列挂载,真正意义上不受陆基、海基平台限制,灵活性奇高的武器而言,还真不是很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