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母亲已经于2023年2月(回国后)离世,享年86岁。在此之前,她一直住在A女士位于大阪的家中。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赴日探亲。但因为疫情,情况完全变了样。
时间回到2019年11月,A女士的母亲持短期90天探亲签证来到日本,见她这个女儿一面。结果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日航班骤减,她滞留在日本。日本政府考虑到特殊情况,给予了这些人“特别在留许可”,允许他们每90天更新一次签证,合法继续居留。

换句话说,她虽然在日本住了一年多,却始终被排除在医保体系之外,就是想交国民健康保健都交不了,所以也并非是来薅羊毛的医疗群体……
2022年1月的一天,老太突然出现左半身麻痹,被送往大阪吹田市的国立循环器病研究中心。确诊结果是脑肿瘤与大肠癌,立刻住院治疗,两个月后出院,身体状况稳定,老太准备回国治疗,回国继续生活了几个月后,没想到于2023年2月去世了。

她询问医院:“同样的治疗项目,日本人就算没有医保,也不至于要这么多钱吧?”医院答复:“因为你母亲是外国人,我们对无医保的外国患者一律按照每点30日元计费,是日本人的三倍标准。”


如果是有医保的人,只需负担其中的30%甚至更少;没有医保的日本人,也只需要照这个“账单”交100%的费用。但A女士的母亲,因为是外国人,医院直接将“每点10日元”变成了“每点30日元”,整张账单直接翻了三倍。
A女士当时已经支付了225万日元,也就是日本人无医保情况下的标准费用。但对剩下的450万日元,她无法接受,也无法理解。

A女士表示:“医疗关系到生命,希望这个社会能变成一个人人都能安心接受治疗的地方。”她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得到法律确认:她不应承担这部分差额。

在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A女士直言:
“我不是不愿意付钱,我们已经尽全力付清日本人应承担的部分。但因为国籍不同就要付三倍,我不能接受。”
而医院方面则回应称:“我们不针对个案评论。定价是参考周边医院标准制定的。”也就是说,不只他们这么做,周围的医院也对外国人使用类似的收费方式,当然这也是日本医院的惯例了。

但“大家都这么做”就代表合理吗?这个问题引发了日本媒体和学界的争议。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神马征峰指出:“如果人们因为费用过高而回避就医,不仅病情可能恶化,还可能造成感染扩散的风险。应尽快建立机制,消除与日本国民之间的不合理费用差距。”

但也有旅日华人发出质疑:
“你可以按正常标准自费,那是100%,可以理解。
但300%就太过了。哪怕你说翻译、风险这些需要额外费用,也不该直接乘三。
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温和但冷冰冰的‘制度性排斥’。”
总之,这是一起双方说起来都有“理”的案件,那么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