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打开印度新闻都能看见他们变着花样嘲讽中国武器
最近,印度总理莫迪算是有点急了。虽然最近一直沉浸在辛杜尔行动的赢学宣传中,但吃了什么亏他肯定是清清楚楚的。近日,《今日印度》爆出猛料:印度国防部正下令对整个武器采购系统来个地毯式大检查,要查一查到底有多少装备里混进了中国零部件。不得不说,这场“排中行动”搞得声势颇大,毕竟在边境时不时就跟中国擦枪走火的印度,真心觉得不能再用对手家的零件武装自己。

其实,说“禁止用中国零件”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新规矩。印度军方早在几年前就下过指示,硬件里不能掺中国货。问题是,禁令归禁令,真要落到生产线上,却总有人搞小动作。比如一些印度公司,嘴上叫嚷着“纯国产”,结果零部件里照样“中国产”,只不过经常绕个远路,从第三国转一圈再运回来。去年印度军方突然喊停一批无人机采购,就是因为发现它们的心脏部件,竟然还是来自中国。这下好了,莫迪政府决心要把这事儿查个底朝天。

要说印度军备里混着中国零件,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坊间都传过不少小故事,最经典的就是印度的“国产”“丹奴什”榴弹炮,该炮2010年立项,在德国人的技术指导下,2017年就组装下线,放眼印度可谓是进度飞快的逆天研发效率,而当该炮真正测试时,第一发就直接炸膛了,事后调查发现,本应该从德国军工巨头蒂森克虏伯下属的子公司罗特艾德公司采购滚珠轴承的,结果德国的分包商却把业务转包给了洛阳轴承,而且买的是普通的民用产品,性能指标根本不满足军用需求,不炸才怪。
恼火的印度人将责任归因于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太差,并严肃要求立即拆除中国零件,换成靠谱的原厂零件。而这次德国人也不算偷奸耍滑,提供的轴承来自罗特艾德—徐州公司,蒂森克虏伯和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在2002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依然是中国生产的。机械部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电子产品了。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印度厂家。毕竟,中国的电子元件便宜又好用,供应链稳定,谁用谁香。印度自己造零部件,要么造不出来,要么成本比天高。淘宝二百块钱买个哪吒飞控开发板,然后选购自己想要的电池电机螺旋桨规格,就能轻松组装出一台无人机,连印度制造的标都能让华强北直接给你印上去,何苦自己研发呢?强如日本,自己造一台性能远不如大疆的无人机也得十倍以上的造价。但是军队不能算这种账,毕竟真主党被以色列爆炸BP机重挫的消息还历历在目,如果武器还依赖中国零部件,风险恐怕要更大。

这回审查动真格,印度国防部不仅要挖出哪些设备用了中国零件,还打算绘制整个供应链的地图。从战斗机、潜艇、导弹到无人机,统统都要查。尤其是无人机领域,这两年可是重点关注对象。谁让无人机是现代战争的新宠,又最容易被塞进“后门”?去年那波无人机被退货,就是因为部件来源惹了安全担忧。现在陆军高层放话,说一定要让国产企业顶上去。可问题是,印度自己生产行不行呢?恐怕又是另一桩头疼事。

因为除了零件溯源,这场审查还有更深的担忧:印度私营军工企业,有些在申报本土化程度时“数据美化”。比如写着80%国产,仔细一查,最关键的高价值零件却是进口的。更尴尬的是,有些企业为了拿订单,先报个低价,后期再各种追加成本。结果国防部不仅要担心安全,还要担心预算被拖垮。莫迪政府这次不仅要查“是不是中国货”,也要查“是不是被虚报国产”,以及“到底值不值这价钱”。
外界当然要问:这事儿真能查干净吗?毕竟全球供应链都这么纠缠不清了。就拿电子元件来说,从芯片到小小的电容、电阻,很多都绕不开中国制造。即便你从欧洲或者以色列进口,说不定背后工厂还是在珠三角。再加上印度国防采购一向官僚主义严重,流程又慢,真要搞彻底审查,说不定把自己的武器项目都拖慢了。比如“光辉”Mk-1A战斗机,本来进度就因为发动机延误卡壳,现在还要一件件查零件来源,可想而知会有多少麻烦。
而且别忘了,印度国内生产也不一定更靠谱。想想DRDO(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那些“自主研发”项目,常常是预算越来越高、工期越来越长。就算技术转让给私企,也常被吐槽效率低、价格高。审查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取决于印度有没有本事自己造出可替代的东西。如果连国产都做不出,还坚持不用中国零件,那到最后恐怕只能“缺件大法好”,让军队的装备进度再往后排几年。

总的来说,这场莫迪政府主导的“排中行动”,是个极具政治意味的决定。安全顾虑当然无可厚非,但一刀切地想把中国零部件扫地出门,恐怕没那么容易。尤其在如今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印度想靠审查彻底断开和中国的联系,难度不小。说到底,国防自主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事,审查是好事,但若只是为了面子搞数字游戏,最后吃亏的还是印度军队自己。倒是有网友调侃:这次排查的结果,说不定又会让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印度制造”,多少都藏着一点“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