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战地记者张崇岫逝世 曾用相机记录“长津湖战役”
新闻来源: 极目新闻 于2024-09-07 8:32:41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据《安徽日报》报道,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安徽省文联离休干部张崇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6日21时在合肥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张崇岫(图源:《安徽日报》)
报道称,张崇岫192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13岁加入新四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8年,他被调至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分配到新华社驻九兵团分社搞摄影工作,从此开始了战地摄影生涯,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获“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奖章”。
1950年,张崇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除担当摄影记者工作之外,他还指导三个军的摄影工作。
同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张崇岫奔赴前线。作为长津湖战役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用一部相机、三卷胶卷记录下了真实的长津湖战役。
其中,摄影作品《中朝两国军队会师在东海岸边》,反映了1950年寒冬的长津湖战役中中朝两国军队胜利会师的情形。它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第四枚《胜利会师》的画面原型。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东海岸胜利会师(图源:《安徽日报》)
“当年外国有记者来中国拍照片,我跟着学了不少。我知道长津湖战役胜利后,可能会出现‘胜利会师’这个场景,就专程赶到咸兴港去。”张崇岫独自一人冒险在雪地里徒步四五十公里,从早上走到下午,才到达咸兴港边,追上了先头部队。
“前方路上有什么危险,我也不知道,当时也算是抱着‘有去无回’的决心去的。”张崇岫“胜利会师”的预判没有错。当他看见中朝双方迎面而来、胜利会师,他不顾疲劳,兴奋地为大家拍照,记录下了这珍贵而极具历史价值的画面。而这张底片和照片,也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在入朝随军作战的两年多里,张崇岫携带一部相机、几十卷胶卷,拍摄了2000余张战地照片,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政治部、司令部为172团3连授“杨根思连”锦旗(图源:安徽省文联)
1951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第20集团军机步58师172团3连授“杨根思连”锦旗,而这一珍贵瞬间也被张崇岫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1958年春,张崇岫转业回安徽合肥,先后担任安徽画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
2021年11月,张崇岫将珍藏了70余年的80件摄影作品捐献给了安徽省档案馆,同时为馆内的“抗美援朝纪实”展览揭幕。
2023年,张崇岫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同年7月,“现场与在场——张崇岫抗美援朝摄影作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他在抗美援朝战场拍摄的120余幅战地摄影作品和部分实物展品。
1950年12月,中朝人民军队向号称美军王牌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等部队展开围歼战(图源:安徽省文联)
“我的摄影真正成熟,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尽管枪林弹雨,但经过之前三年解放战争的锻炼,该往哪里走我心里有数,所以很乐观。搞摄影,一要胆子大。我的胆子就很大,哪里响枪,我就往哪凑。只要注意点,子弹是能躲得开的。”张崇岫生前接受采访时说,他把所有对胜利的渴望,对中方参加这场战争战士的尊重、骄傲和自豪,都用相机记录下来了。
9月7日凌晨,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发文缅怀张崇岫老人:他曾是战火中的记录者,以镜头为武器,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他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见证,是那个英雄时代的不朽印记。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定格了战士们的赴汤蹈火,英勇作战,让后人得以窥见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与壮丽。虽已离去,但他的传奇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将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张崇岫(图源:《安徽日报》)
报道称,张崇岫192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13岁加入新四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8年,他被调至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分配到新华社驻九兵团分社搞摄影工作,从此开始了战地摄影生涯,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获“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奖章”。
1950年,张崇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除担当摄影记者工作之外,他还指导三个军的摄影工作。
同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张崇岫奔赴前线。作为长津湖战役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用一部相机、三卷胶卷记录下了真实的长津湖战役。
其中,摄影作品《中朝两国军队会师在东海岸边》,反映了1950年寒冬的长津湖战役中中朝两国军队胜利会师的情形。它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第四枚《胜利会师》的画面原型。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东海岸胜利会师(图源:《安徽日报》)
“当年外国有记者来中国拍照片,我跟着学了不少。我知道长津湖战役胜利后,可能会出现‘胜利会师’这个场景,就专程赶到咸兴港去。”张崇岫独自一人冒险在雪地里徒步四五十公里,从早上走到下午,才到达咸兴港边,追上了先头部队。
“前方路上有什么危险,我也不知道,当时也算是抱着‘有去无回’的决心去的。”张崇岫“胜利会师”的预判没有错。当他看见中朝双方迎面而来、胜利会师,他不顾疲劳,兴奋地为大家拍照,记录下了这珍贵而极具历史价值的画面。而这张底片和照片,也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在入朝随军作战的两年多里,张崇岫携带一部相机、几十卷胶卷,拍摄了2000余张战地照片,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政治部、司令部为172团3连授“杨根思连”锦旗(图源:安徽省文联)
1951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第20集团军机步58师172团3连授“杨根思连”锦旗,而这一珍贵瞬间也被张崇岫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1958年春,张崇岫转业回安徽合肥,先后担任安徽画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
2021年11月,张崇岫将珍藏了70余年的80件摄影作品捐献给了安徽省档案馆,同时为馆内的“抗美援朝纪实”展览揭幕。
2023年,张崇岫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同年7月,“现场与在场——张崇岫抗美援朝摄影作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他在抗美援朝战场拍摄的120余幅战地摄影作品和部分实物展品。
1950年12月,中朝人民军队向号称美军王牌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等部队展开围歼战(图源:安徽省文联)
“我的摄影真正成熟,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尽管枪林弹雨,但经过之前三年解放战争的锻炼,该往哪里走我心里有数,所以很乐观。搞摄影,一要胆子大。我的胆子就很大,哪里响枪,我就往哪凑。只要注意点,子弹是能躲得开的。”张崇岫生前接受采访时说,他把所有对胜利的渴望,对中方参加这场战争战士的尊重、骄傲和自豪,都用相机记录下来了。
9月7日凌晨,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发文缅怀张崇岫老人:他曾是战火中的记录者,以镜头为武器,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他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见证,是那个英雄时代的不朽印记。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定格了战士们的赴汤蹈火,英勇作战,让后人得以窥见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与壮丽。虽已离去,但他的传奇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将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Advertisements
网编:空问站 |
|
20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军政原创】【网际谈兵】【军事纵横】【史海钩沉】【百家论坛】【历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