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晒“家底” 一图读懂5年来中国经济变化(图)
新闻来源: 财经杂志/南都 于2024-12-26 12:45:13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南都讯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12月26日,中国第五次经济普查结果出炉,这也是时隔五年中国经济再次晒家底。2023年,相比2018年从事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增长超五成。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普查首次增加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内容,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五年来,中国经济都有哪些变化?南都带你一图读懂。
中国工业发展仍然还处在一个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编辑|王延春
12月26日,中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公布。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等人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有关情况。
总体来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摸清了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底,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达到了预期目标。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327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1148.1万个,增长52.7%;产业活动单位3636万个,增加1181万个,增长48.1%;个体经营户8799.5万个,增加2503.6万个,增长39.8%。(详见表2-1)
按行业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019.7万个,占3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60.9万个,占13.8%;制造业404.9万个,占12.2%。按区域分,东部地区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794.1万个,占53.9%,比2018年末下降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733.4万个,占22%,提高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637.2万个,占19.2%,提高0.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162.3万个,占4.9%,占比与2018年基本持平。
普查后,对普查年度(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万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4万亿元,增幅为2.7%。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五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源。
康义表示从普查的结果来看,五年来,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多重的内外风险考验,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中国经济发展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安全保障、绿色转型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的积极变化,展现出稳固的基础、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能。归纳起来有几个变化和特点:第一,发展的基础更牢。第二,发展的结构更优。第三,发展的动能更足。第四,发展安全保障更强。第五,发展可持续性更好。
1
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6.3%升两个百分点普查结果显示了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情况,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3亿人,比2018年末增加4574.8万人,增长11.9%,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7亿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上升。数据显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亿人,减少826.3万人,下降4.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亿人,增加5401.2万人,增长25.6%。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8亿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8420万人。
按行业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亿人,占24.4%;批发和零售业5325.8万人,占12.4%;建筑业5117.2万人,占11.9%。
按区域分,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2亿人,占52.3%,比2018年末下降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9890.7万人,占23.1%,提高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8632万人,占20.1%,提高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1942.8万人,占4.5%,下降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负责人王冠华介绍,首先,从总量来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稳中有增。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有所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从业人员结构相应发生变化,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变化也是影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不少工业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也带来了从业人员的调整。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一些工业生产环节,像设计、检测等也被分离出来成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有一部分转移到第三产业,也带来了从业结构的变化。
总的来看,这五年,中国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稳中有增,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从业人员结构发生了新变化,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还比较突出,部分群体就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下一步,还是要把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
从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来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资产和收入也大幅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439.1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524.9万亿元,增长57.4%。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52.1万亿元,增加78.4万亿元,增长45.1%;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187.0万亿元,增加446.5万亿元,增长60.3%。
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975.4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351.4万亿元,增长56.3%。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150.2万亿元,增加49.7万亿元,增长49.5%;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825.2万亿元,增加301.7万亿元,增长57.6%。
2023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442.6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148.0万亿元,增长50.2%。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188.8万亿元,增加45.0万亿元,增长31.3%;第三产业营业收入253.8万亿元,增加103.0万亿元,增长68.3%(详见表2-4)。
康义介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发展的结构更优了。五年来,中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未改,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继续提升。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3%,比2018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在深入实施,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2023年末,全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达到404.8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3.8%;制造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达到151万亿元,增长41.7%。
中西部地区经济占比也在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了新的提升。2023年末,中部、西部地区拥有第二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18年末提高了1.4个、0.6个百分点。区域重大战略也在深入实施,经济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2023年,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拥有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2
创新能力增强: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8年增长了65.1%从新兴产业看,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6万个,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2万个。
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5.3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5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7万亿元。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81.7万人年,R&D经费支出2.1万亿元。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方面,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485.0亿元。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中,数字产品制造业204794.5亿元,占42.3%;数字产品服务业41836.8亿元,占8.6%;数字技术应用业140422.4亿元,占29.0%;数字要素驱动业97431.3亿元,占20.1%。
王冠华表示,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与核算工作,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当中首次增加了数字经济的调查结果。从普查数据来看,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前,中国数字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产业化也就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它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五年间,以数字产品制造、服务和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产品制造业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简单提供几个数据,2023年中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比重10.9%。
同时,中国的数字制造和数字应用优势明显。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当中,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比较高,超过四成。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企业数量较多,接近五成。这体现出中国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发展活力。五经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26.2万个,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的9%,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占比是42.3%。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法人单位143万个,占比49%,营业收入14万亿元,占比29%。
康义表示,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发展的动能更足了。五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企业的创新研发势头强劲,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8年增长了65.1%。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高端化发展步伐加快。
2023年末,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比2018年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新技术、新工艺也在大规模地应用提速,催生出众多新产业、新业态。
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8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超过1/5五分之一。以无店铺为代表的零售新业态在快速发展,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了137%,成为零售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中种类;网上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零售行业表现亮眼,营业收入增长达到186%。
3
生产体系更完善: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比2018年增长36.8%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量较快增长。能源供应充足,2023年,原煤产量达到47.2亿吨,原油产量达到2.1亿吨,发电量达到9.5万亿千瓦时。
康义表示,这也显示中国发展安全保障更强。五年来,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稳步提升,能源供给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
工业是保障发展安全的重要因素。康义表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中坚力量。五年来,中国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工业经济量增质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非常明显。总结起来有几个特点:
第一,工业实力发展壮大。五年来,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持续显现,许多工业企业突围成长,更多新生力量持续加入,工业企业数量和效益稳步增长。2023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23.6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2.7%;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01万亿元,增长44.3%;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52.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28.6%。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中国的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30%。
第二,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五年来,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23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分别达到19.2万个、5.3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44.5%和57.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3.5个和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36.8%、43.1%,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同时,前瞻性布局加快谋划实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9.6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是19.5%,比2018年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
第三,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数实融合,大力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不断赋能工业经济发展。2023年,中国已有半数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使用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制造业展现出蓬勃生命力,2023年末,中国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26.2万个,从业人员1337.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42.3%。
第四,绿色化转型持续发力。中国不断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大清洁低碳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更多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走向市场,并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比2018年分别增长4.9倍、7.4倍,新能源汽车产量也在大幅增长。
总的来看,五年来,工业经济砥砺前行,保持了量增质升的发展态势,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更加显著,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国工业发展仍然还处在一个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发展仍然还处在一个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编辑|王延春
12月26日,中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公布。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等人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有关情况。
总体来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摸清了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底,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达到了预期目标。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327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1148.1万个,增长52.7%;产业活动单位3636万个,增加1181万个,增长48.1%;个体经营户8799.5万个,增加2503.6万个,增长39.8%。(详见表2-1)
按行业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019.7万个,占3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60.9万个,占13.8%;制造业404.9万个,占12.2%。按区域分,东部地区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794.1万个,占53.9%,比2018年末下降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733.4万个,占22%,提高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637.2万个,占19.2%,提高0.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162.3万个,占4.9%,占比与2018年基本持平。
普查后,对普查年度(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万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4万亿元,增幅为2.7%。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五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源。
康义表示从普查的结果来看,五年来,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多重的内外风险考验,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中国经济发展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安全保障、绿色转型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的积极变化,展现出稳固的基础、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能。归纳起来有几个变化和特点:第一,发展的基础更牢。第二,发展的结构更优。第三,发展的动能更足。第四,发展安全保障更强。第五,发展可持续性更好。
1
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6.3%升两个百分点普查结果显示了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情况,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3亿人,比2018年末增加4574.8万人,增长11.9%,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7亿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上升。数据显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亿人,减少826.3万人,下降4.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亿人,增加5401.2万人,增长25.6%。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8亿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8420万人。
按行业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亿人,占24.4%;批发和零售业5325.8万人,占12.4%;建筑业5117.2万人,占11.9%。
按区域分,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2亿人,占52.3%,比2018年末下降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9890.7万人,占23.1%,提高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8632万人,占20.1%,提高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1942.8万人,占4.5%,下降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负责人王冠华介绍,首先,从总量来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稳中有增。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有所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从业人员结构相应发生变化,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变化也是影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不少工业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也带来了从业人员的调整。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一些工业生产环节,像设计、检测等也被分离出来成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有一部分转移到第三产业,也带来了从业结构的变化。
总的来看,这五年,中国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稳中有增,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从业人员结构发生了新变化,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还比较突出,部分群体就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下一步,还是要把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
从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来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资产和收入也大幅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439.1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524.9万亿元,增长57.4%。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52.1万亿元,增加78.4万亿元,增长45.1%;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187.0万亿元,增加446.5万亿元,增长60.3%。
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975.4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351.4万亿元,增长56.3%。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150.2万亿元,增加49.7万亿元,增长49.5%;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825.2万亿元,增加301.7万亿元,增长57.6%。
2023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442.6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148.0万亿元,增长50.2%。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188.8万亿元,增加45.0万亿元,增长31.3%;第三产业营业收入253.8万亿元,增加103.0万亿元,增长68.3%(详见表2-4)。
康义介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发展的结构更优了。五年来,中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未改,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继续提升。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3%,比2018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在深入实施,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2023年末,全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达到404.8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3.8%;制造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达到151万亿元,增长41.7%。
中西部地区经济占比也在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了新的提升。2023年末,中部、西部地区拥有第二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18年末提高了1.4个、0.6个百分点。区域重大战略也在深入实施,经济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2023年,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拥有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2
创新能力增强: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8年增长了65.1%从新兴产业看,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6万个,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2万个。
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5.3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5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7万亿元。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81.7万人年,R&D经费支出2.1万亿元。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方面,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485.0亿元。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中,数字产品制造业204794.5亿元,占42.3%;数字产品服务业41836.8亿元,占8.6%;数字技术应用业140422.4亿元,占29.0%;数字要素驱动业97431.3亿元,占20.1%。
王冠华表示,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与核算工作,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当中首次增加了数字经济的调查结果。从普查数据来看,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前,中国数字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产业化也就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它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五年间,以数字产品制造、服务和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产品制造业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简单提供几个数据,2023年中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比重10.9%。
同时,中国的数字制造和数字应用优势明显。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当中,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比较高,超过四成。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企业数量较多,接近五成。这体现出中国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发展活力。五经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26.2万个,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的9%,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占比是42.3%。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法人单位143万个,占比49%,营业收入14万亿元,占比29%。
康义表示,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发展的动能更足了。五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企业的创新研发势头强劲,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8年增长了65.1%。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高端化发展步伐加快。
2023年末,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比2018年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新技术、新工艺也在大规模地应用提速,催生出众多新产业、新业态。
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8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超过1/5五分之一。以无店铺为代表的零售新业态在快速发展,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了137%,成为零售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中种类;网上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零售行业表现亮眼,营业收入增长达到186%。
3
生产体系更完善: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比2018年增长36.8%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量较快增长。能源供应充足,2023年,原煤产量达到47.2亿吨,原油产量达到2.1亿吨,发电量达到9.5万亿千瓦时。
康义表示,这也显示中国发展安全保障更强。五年来,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稳步提升,能源供给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
工业是保障发展安全的重要因素。康义表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中坚力量。五年来,中国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工业经济量增质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非常明显。总结起来有几个特点:
第一,工业实力发展壮大。五年来,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持续显现,许多工业企业突围成长,更多新生力量持续加入,工业企业数量和效益稳步增长。2023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23.6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2.7%;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01万亿元,增长44.3%;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52.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28.6%。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中国的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30%。
第二,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五年来,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23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分别达到19.2万个、5.3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44.5%和57.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3.5个和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36.8%、43.1%,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同时,前瞻性布局加快谋划实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9.6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是19.5%,比2018年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
第三,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数实融合,大力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不断赋能工业经济发展。2023年,中国已有半数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使用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制造业展现出蓬勃生命力,2023年末,中国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26.2万个,从业人员1337.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42.3%。
第四,绿色化转型持续发力。中国不断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大清洁低碳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更多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走向市场,并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比2018年分别增长4.9倍、7.4倍,新能源汽车产量也在大幅增长。
总的来看,五年来,工业经济砥砺前行,保持了量增质升的发展态势,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更加显著,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国工业发展仍然还处在一个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Advertisements
网编:和评 |
|
16 条 | |||
|
|||||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
写这么长,几句话就总结完了。形式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中国全世界第一。积极推动减薪裁员,停发公务员工资,大家一起献爱心。
|
【经济观察】【谈股论金】【股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