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4 条评论 ↓↓↓
3. 联合国演讲的背景与促成因素
鲍威尔之所以被选中在联合国发表演讲,正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军人和政治家的卓越信誉 。然而,这份信誉却被基于“不可靠证据”和“政治化情报”的内容所利用 。鲍威尔事后表示,他相信自己所说的一切都经过了“多方核实”,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曾对情报界的一些人感到“痛心疾首”,因为他们当时就知道某些情报来源不可靠,却未能及时指出 。这种经历凸显了高级官员在面对被误导的情报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当其个人诚信被制度性错误所损害时,所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演讲稿的准备过程也充满挑战。最初的草稿由副总统办公室准备,鲍威尔认为其“完全不足”,且无法追踪其中的信息来源 。他仅有四天时间来准备这份演讲,因为布什总统已经宣布他将在周二发表演讲 。尽管时间紧迫,鲍威尔仍坚持要求所有内容都必须经过“多方核实” 。然而,在他演讲后不久,情报就开始瓦解,到2003年夏天,证据表明大部分信息都是不准确的,且并未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发表演讲的数月前,国会已根据相同的《国家情报评估报告》(NIE)授权了军事行动 。这表明,军事行动的决定在鲍威尔发表演讲时已经基本确定,他的任务更多是为既定决策提供国际合法性。
在战争爆发前,鲍威尔曾对布什总统发出警告,指出入侵可能导致中东地区的不稳定 。他著名的“如果你打破了它,你就拥有它”的告诫 ,强调了战后规划的必要性,并建议通过联合国寻求外交解决方案 。布什总统最初同意了这一建议,促使鲍威尔在联合国寻求决议 。这些努力表明他并非被动服从,而是积极尝试根据其战略原则(如鲍威尔主义)塑造政策。然而,军事行动的决定早已板上钉钉 ,以及他对战后规划的建议被忽视,都揭示了即便像他这样有影响力的人物,在特定政治环境下其影响力的局限性。这进一步加深了他未能阻止灾难性进程的悔恨。
以下表格提供了与2003年联合国演讲相关的关键事件时间线:
表2:2003年联合国演讲相关重大事件时间线
日期/时期
事件描述
意义/影响
资料来源ID
2002年夏
鲍威尔警告布什总统:‘如果你打破了它,你就拥有它’
强调战后规划的重要性,但其担忧未被充分采纳。
2002年8月5日
鲍威尔建议布什通过联合国寻求外交解决方案
布什总统同意,促使向联合国提交议案。
2002年秋
国会根据《国家情报评估报告》(NIE) 授权对伊拉克动武
军事行动的政治基础已确立,即使情报存在问题。
2003年1月中旬
布什总统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要求鲍威尔在联合国陈述理由
军事决策已定,鲍威尔的任务是公开辩护。
2003年2月5日
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演讲
提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理由,导致美国信誉受损。
2003年春/夏
中央情报局报告情报开始瓦解,未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证实演讲内容不准确,对鲍威尔和美国信誉造成打击。
2003年5月
联军临时管理当局 (CPA) 颁布CPA-1和CPA-2命令
解散伊拉克军队和复兴党,被鲍威尔视为“重大战略错误”,为叛乱埋下伏笔。
2003年秋
伊拉克叛乱加剧,美国未充分应对
证实战后规划不足,导致局势恶化。
2005年
鲍威尔表示对演讲感到后悔,并称情报界有人知情不报
公开表达悔恨,并指出情报来源存在问题。
2016年
鲍威尔称联合国演讲是其记录上的“污点”
持续的悔恨,强调其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
2021年7月
鲍威尔在最后一次采访中重申对联合国演讲的悔恨
临近去世时仍旧坚持这一立场,表明悔恨的持久性。
鲍威尔的悔恨:一项复杂遗产的公开反思
摘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其晚年所表达的“悔恨”内容,特别关注公众所理解的“弥留之际的忏悔”。研究表明,鲍威尔的悔恨并非传统意义上临终前的私密坦白,而是贯穿其晚年,并以公开声明的形式反复表达,直至其去世前数月。其核心悔恨集中于2003年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演讲。
此次演讲基于后来被证实为错误的、甚至可能被政治化的情报,对鲍威尔的个人声誉和美国的国际信誉造成了深刻损害。他将此事件视为其职业生涯的“污点”,并对由此引发的伊拉克战争及其灾难性后果深感痛心,尤其是对战后缺乏充分规划所导致的不稳定局面。尽管这一事件给他的遗产蒙上阴影,但鲍威尔选择公开承认错误,这使其与一些同时代人物有所不同,也为理解其复杂而多面的公众形象提供了关键视角。
1. 引言:界定科林·鲍威尔公共生活中的“弥留之际的忏悔”
公众对“鲍威尔弥留之际所忏悔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关注,通常指向其生命最后时刻的私密坦白或戏剧性揭露。然而,现有资料显示,鲍威尔的悔恨并非仅限于临终前的短暂时刻,而是贯穿其晚年,并以公开声明的形式反复表达,直至其去世前数月 。例如,在2021年7月,即他去世前不久的一次采访中,鲍威尔再次确认了他对特定事件的悔恨 。这表明,与其说他有临终前的秘密忏悔,不如说他选择在生命后期持续地对某些重大决策承担公开责任。
科林·鲍威尔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公众人物。他以杰出的军人与外交家身份闻名,曾是美国首位非洲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后又成为首位非洲裔国务卿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鲍威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其正直和信誉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广受认可 。他的人生轨迹被视为一个“开创性的美国梦想之旅” ,其个人特质与为国家福祉、安全、民主维护和种族正义的更广泛目标紧密相连 。这种公众形象的建立,使得他后来的悔恨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2. 核心悔恨:2003年联合国伊拉克问题演讲
鲍威尔最核心、最持久的悔恨,无疑是他于2003年2月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演讲 。此次演讲旨在为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提供正当理由,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并窝藏恐怖分子,包括阿布·穆萨布·扎卡维等“基地”组织成员 。鲍威尔本人因其卓越的信誉而被选中来发表这份至关重要的演讲 。
在随后的多年里,鲍威尔持续不断地公开表达了对此次演讲的深刻悔恨。他多次将此次联合国演讲称为其职业生涯的“污点” ,甚至是他一生中“最尴尬的时刻” 。他明确表示:“我对此感到后悔。我将永远后悔。这是我们所有人以及情报界的一个可怕错误” 。他承认“很多内容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并因此导致其声誉“永远受损” 。这种持续多年的公开表达,直至其2021年7月(去世前数月)的采访中仍旧提及 ,表明这并非一时冲动的道歉,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化的悔恨,对他个人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尽管鲍威尔的悔恨是公开的 ,但其言语中也流露出深层的个人痛苦。他曾表示,当得知情报来源不可靠时,感到“痛心疾首” 。这种公开承认错误的行为,尽管可能带来个人声誉的进一步损害,却也反映出他强烈的个人正直感。这种公开的责任承担与内在的痛苦交织,揭示了高级官员在面对重大决策失误时所承受的复杂个人负担。
以下表格总结了鲍威尔的主要悔恨及其相关事件:
表1:主要悔恨及相关事件
悔恨/忏悔
相关事件/决策
关键表述
表达时间线
资料来源ID
联合国演讲
2003年联合国安理会演讲,为伊拉克战争提供理由
“我对此感到后悔。我将永远后悔。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我职业生涯的污点” ;“我一生中最尴尬的时刻” ;“很多内容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2005-2021年
战后规划不足
解散伊拉克军队和复兴党 (CPA-1 & CPA-2 orders)
“如果你打破了它,你就拥有它” ;“重大、大规模的战略错误” ;“制造了安全真空”
2016年
被误导的情报
依赖不可靠的情报来源
“我没有撒谎,因为我不知道信息是假的” ;“这让我痛心疾首” ;“情报界知道一些来源不可靠,但他们没有说出来”
2005年
3. 联合国演讲的背景与促成因素
鲍威尔之所以被选中在联合国发表演讲,正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军人和政治家的卓越信誉 。然而,这份信誉却被基于“不可靠证据”和“政治化情报”的内容
所有在美国政府主导下书写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和中共的书写同样处理:可能是编造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小国,只要被美国看上了,就可能先编造罪行,然后入侵,再大屠杀之。
美国对伊拉克的操作,也都是很可疑的。
一个实证是:鲍威尔手上拿的“铁证”,是假的。美国根据他手上拿的这个“铁证”,忽悠联合国,发动战争,导致伊拉克几十万人非正常死亡。之后,联合国官员在伊拉克翻几年,翻了个底朝天,也没翻出真正的“大规模杀伤化学武器”。而鲍威尔弥留之际所忏悔的,正是当年的“情报错误”而引发的入侵。
类似的事件:美国以美军在东京湾被袭击为名,入侵越南,造成越南过百万人死亡。几年前,历史学家通过种种阻碍,发现那只是美国编造的入侵借口。
:
所以霉菌在伊拉克的丑闻就不算什么,是不是这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