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CE零战损击落多架敌机 法国人死不认账(图)

近期,央视罕见地公开报道了中国出口型战斗机——歼-10CE在实战中“一战封神”:不仅击落多架敌方战机,自己还“零损伤”全身而退。这意味着,中国正式确认巴基斯坦空军使用歼-10CE战机,在印巴边境爆发的空战中击落了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在内的多架印度空军主力机型。而最尴尬的,无疑是法国与印度——法国至今坚称“被击落的残骸是幻影2000的副油箱”,而印度则一言不发,一直否认有战机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



▲央视公开证实歼-10CE首次取得实战战果

巴方此前曾高调放出空战战果,声称在5月7日凌晨的克什米尔空域,巴空军依靠歼-10CE战机挂载的霹雳-15E中远程空空导弹,实施“无感锁定”,多发命中,打出一波漂亮的“0换6”战绩。霹雳-15E是一种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理论上印度空军的“频谱”电子战系统应能侦测其雷达锁定波,然而事实却是——被击中的“阵风”战斗机,甚至连锁定警告都没响。这一战,彻底暴露了现代空战的核心变量——雷达的低可截获概率(LPI)能力。

所谓LPI,即雷达在执行搜索、锁定、跟踪等任务时,其发射信号极其隐蔽,敌方雷达告警系统(RWR)无法识别其存在,从而无法提前规避。这种能力一旦成熟,意味着雷达可以在“静默”状态下完成精准锁定和导弹制导,敌方则往往是在导弹命中后才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歼-10CE战斗机

歼-10CE所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正是具备高等级LPI能力的系统。它可以通过快速频率跳变、波形复杂调制、短脉冲低功率发射、低旁瓣束控等多项技术,大幅降低被侦测概率,同时依然维持多目标跟踪和高精度制导。以TAS模式(搜索与跟踪)为例,雷达不再以集中火力锁定一个目标,而是通过高速扫描在多个目标之间灵活切换,实现“多打少”、“远打近”的效果。

相比之下,阵风战斗机自豪的“频谱”电子战系统虽然理论覆盖范围为2GHz~40GHz,涵盖S波段至Ka波段,但若敌方雷达信号极为微弱、跳频快、脉冲短、功率低,且处于杂波中,RWR就很难识别出其为威胁源。更何况,歼-10CE的火控雷达可能使用的是X波段隐身波束技术,这在其实际作战中的“无感锁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阵风战斗机

有人可能会质疑:既然雷达发出的电磁波最终都会打到敌机上,那它怎么可能完全不被感知?这其实是一个能量分布与信号特征处理的问题。对于有源相控阵雷达而言,其发射功率是通过极高密度的T/R模块(发射接收组件)来分散控制的,发射波束非常“尖锐”,能量集中而又低功率,再结合复杂的跳频与波形控制,使得目标战机即使接收到雷达波,其频率特征也可能被误认为是无害的背景噪声,从而未能触发告警逻辑。

而法国至今坚持否认战机被击落,不仅是面子问题,更是出口问题。阵风战机作为法国达索航空的拳头产品,近年来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大获成功,印度、埃及、阿联酋、希腊、克罗地亚都是其买家。但若这次空战被正式证实为“歼-10CE完胜阵风”,无疑会对其国际声誉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影响未来的订单和维护话语权。









▲阵风的残骸证据确凿,法国媒体却还在嘴硬

可笑的是,都已经5月16号了,距离阵风的残骸照片公布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法国专家还煞有介事地指出巴方展示的坠毁部件来自老旧幻影-2000战机,而不是阵风。问题是,谁能证明那不是被摧毁前在阵风上挂载的油箱?而且巴方媒体已多次公布阵风机体特征碎片及雷达残骸照片,印度至今也拿不出“阵风全数在列”的照片作为回应,真相已经无需多言。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空战预示着传统的电子战防护概念已经面临挑战。当敌机雷达的LPI能力远超本机告警系统处理能力时,“先发现,先锁定,先开火”的空战原则就要被改写。未来的空战,很可能进入“无声战斗”时代,谁先具备信息隐身与快速感知兼具的能力,谁就能在毫无预兆中完成“秒杀”。

歼-10CE的这场胜利不仅是一次单机的胜出,更是中国雷达技术、导弹制导技术、信息战能力综合进步的集中体现。它意味着,中国出口型四代半战机已经具备实战压制欧美一线平台的能力,也意味着,中国在现代空战“信息维度”上的突破,已开始深刻改变地区空中力量格局。



▲歼-10CE战斗机

从多少年前在对峙中不断“敌跟踪”的战斗警告音,到敌机“什么都没响”就被击落的今天,这其中的代差,正在悄然定义21世纪空战的新规则,而我们也许正在见证一个新空战时代的到来。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