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3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她一生做保姆 拍下15万张照片 成为街头摄影大师(组图)

新闻来源: 外滩TheBund 于2024-02-18 3:42:47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从保姆到摄影大师她的人生没有分界线

在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一位默默无闻、在上个世纪的美国随处可见的家庭保姆。

但直到她过世,身边都没人知道她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街头摄影师之一。

和梅尔维尔、梵高一样,直到离去,她才真正为人所知。



这是薇薇安·迈尔的一生,她拍下了超过了15万张照片。

纽约时报评价她,抓住了美国城市最富有生气、值得回味的地方,还有那些所有不可思议的瞬间。

然而她一生未婚,没有儿女。照片从未出版,甚至连冲洗出来的都很少,只有2%不到。



后来,有收藏家偶然买到了她流出到市场上的底片,发现了其中的惊人才华。

把这些作品付梓以后,这位传奇摄影师才终于走出她的暗房。

2月份,她的相片集也将第一次在中国出版。大家可以有机会透过这些作品,看到她记下的20世纪世界模样。



01

人像与橱窗

她镜头里的彩色世界

薇薇安喜欢拍人。

在评论家眼里,她总是试图抓到那份真实,哪怕是用一种“尾随”和“窥探”的气息。

比如纽约街头,身着裘皮和面纱的贵妇。



比如用不怀好意的目光审视镜头的路人。



再比如,从车窗里好奇地探出头,送她一个微笑的年轻女孩。



薇薇安拍下的相片里,有警察、醉汉、工人、名媛、老妪。

镜头里的人,表情也是千万种,有的惊讶,有的喜悦,有的愤怒和无视。



但更多的,是人们平淡无奇却无比真实的生活面貌。

她的许多照片,从欧洲人文视角下记录了美国的社会变迁,充满了抽象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像这张站在郊区街道旁的中年女人,真实的神情,仿佛下一步就要转过头来请求观众帮忙,把地上的木头栅栏搬上小轿车。



像这张河畔散步者,照片里的一家人被地下的积水映出了清晰的倒影,神似布列松1932年拍下的,著名的《圣拉扎尔火车站》。





图:《圣拉扎尔火车站》/布列松,©MoMA

当然,她的相片还记录了当时很少有人关注的非裔美国人,这些内容都成了珍贵的历史笔记。





除了真人,薇薇安还喜欢拍百货商店的人体模特,它们肩并肩站在一起,仿佛在和世界对话。

对于薇薇安来说,商店的橱窗不仅是一面玻璃,还是一面镜子。她经常面对橱窗自拍,然后记下里面自己和相机的身影。





而身为女性的细腻与敏感。又让她对于色彩无比关注。

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毕竟当时的摄影界,被男性和黑白摄影所统治。



其实早在1907年,卢米埃尔兄弟就发明了玻璃正片,人们已经可以拍摄彩色照片。

但直到20世纪中期,大部分著名摄影家和他们的作品,还沉浸在黑白的世界里。甚至还有摄影师直言,只有黑白照片才能真正反映拍摄者的水平。

但薇薇安不这么看,在不少摄影师还在关注光影之时,她就已经跳进了彩色胶卷之中,比其他人早了许多年。因为在她眼里,缺少了彩色的世界,是不会有层次感的。



她喜欢记下的,是人们衣服的颜色,路边的树木、花朵,还有街角的消防栓。

她的作品,就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生活最迷人的窗口”。

02

是保姆,也是摄影师

薇薇安的独特人生

薇薇安·迈尔别具一格的摄影视角,或许源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

她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来自奥地利,自己1926年出生在纽约。

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回到了法国,居住在尚索尔地区的圣于连很长一段时间。



在40年代后期,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相机——一台柯达的布朗尼,在法国开始了拍照生涯。

这是一台非常基础的业余爱好者相机,既不能控制对焦,也没有光圈转盘,能操纵的只有快门。但就是它,让年轻的薇薇安走上了摄影的道路。



1951 年,薇薇安回到美国,开始在纽约州长岛的一户人家中担任保姆。说是保姆,其实更像是一个陪同主家孩子成长的角色,因为这时的她自己也只有25岁。

但正是这份工作,此后成为了陪伴她一生的职业。



在闲暇时,薇薇安总是头戴软帽,身穿长裙,背着相机出门。她会前往纽约市区,在街道上拍下形形色色路人的身影,不断精进自己的技巧。

年少时代往返欧洲与美国之间的经历,让不同国家的审美在薇薇安的身上共存。她丝毫不在意欧美学院派之间的争执不休,因为在她看来,这些摄影哲学共同组成了自己的底色。



1956年,30岁的薇薇安离开纽约去了芝加哥。当地的一户人家聘请了她,让她作为三个孩子的保姆。

这段经历改变了她的一生。



这些被她照顾的孩子,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薇薇安有些奇怪,因为总是带着他们乱逛,去的还是城里最差劲的街区。

但他们也说,能感觉到,薇薇安有多么热爱那种生活。



在五六十年代的这段时间,薇薇安几乎没有经济压力,生活也相当舒适。充足的自由时光,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拍照。

不仅是美国,她还去各种国家观察当地的人文,尤其是中下层人的生活。南美、中东、亚洲、加勒比,她记录了全世界无数地方的景色。





可尽管作品颇丰,她从来不让别人触碰她的拍下的照片,也从不向外界展示。

薇薇安住的房子3层是阁楼,她在这里建造了一个秘密空间,常年用锁关着,还警告孩子们:“永远不要打开这个门锁。“



后来我们知道,薇薇安的“秘密空间”,其实就是她精心打造的摄影暗室。多年以后,这些已经步入中年的孩子们笑着说,也许他们从来没有理解过薇薇安。

70年代后期,由于孩子们逐渐长大,薇薇安结束了在第一个家庭的工作。没过多久,她找到了另一个家庭,继续她的保姆生活。

这个时候,她把自己拍下、但是还没来得及冲洗的作品底片收集起来,同时也开始正式转向彩色摄影。





在薇薇安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里,她用手上的35毫米相机又拍下了4万多张彩色照片。

当然,和她的大部分作品一样,这些照片也几乎从未示人。

03

380美元与10万张底片

从未被记录的摄影故事

90年代,有友人去过薇薇安的房子拜访,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卧室里密密麻麻堆满了书,有的书堆高达1.5米,只留出了一条狭窄的过道,从门口通向床边。

床上也一样,被书籍所覆盖,而薇薇安本人选择睡在地板上。



薇薇安的生活如此独特,用她自己的话来评价就是:“我是那个睡在盒子里的人”。

过多的藏品,和随性的工作生涯,导致了薇薇安几无积蓄。自90年代以后,她遭遇了越来越大的财务压力,几乎陷入了经济的困境。



这个时候,她曾经工作过的家庭帮了她一把。

几个被她带大的芝加哥孩子都已经成人,在他们眼里,薇薇安就是第二个母亲。他们共同买下了一套公寓送给了她,并给她提供了最好的照顾。

可尽管如此,薇薇安的晚年生活也只能算得上不愁温饱,根本谈不上宽裕。



甚至,她的作品能最终为世人所知,也是来源于此——由于没钱,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薇薇安并未继续支付她相片储藏室的租金,导致这些藏品被店家转卖抵债。

2007年,芝加哥收藏家约翰·马卢夫偶然发现了这些流到市场上的大量底片,于是买下了它们。



被马卢夫买到手的,是10万多张底片,大约3000张已冲洗的照片,700多卷未冲洗的彩色胶卷,众多8mm、16mm电影胶片,以及无数的录音磁带、信件和私人物品。

所有的这些薇薇安藏品,仅仅花费了马卢夫380美元。



尽管成本低廉到难以置信,但他还是敏锐地察觉了这些照片的纪实价值,以及其中透出的艺术性。

马卢夫决定和几位友人一起,开始对这些作品进行整理。随着工作的推进,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片令人惊叹的宝藏。



从纽约到芝加哥,薇薇安拍下的这些照片,可以和当时美国最好的街景摄影师们相提并论,但它们之前竟然从未被人所知。

2009年10月,马卢夫开始在自己的博客和图片网站Flickr上发布薇薇安的作品。这些照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引发了摄影界和公众的一致好评。





从那时开始,薇薇安的作品展在纽约、洛杉矶、伦敦、芝加哥等众多城市举行。经过媒体的报道,她独特的摄影经历也被更多人知晓。

其实在了解她的故事之后,很多人会困惑,热衷拍摄的她,却从未把作品公之于世,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基尔比给出了回答,以一个同样的、问题的形式:当你的作品不为人所知的时候,你是否还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师?



对于薇薇安来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大家觉得她是一个“拍出了不少好照片的保姆”,还是一个“性格怪僻的孤独摄影师”,她都并不在乎。

她最享受的,是当年那个和身边的几个孩子一起,举着手里的相机,在城市的道路上穿梭的时光。

而所有她拍下的相片,是静静离去的薇薇安·迈尔,留给这个世界最温柔的馈赠。



文、编辑/夏尔

图片来源于《街头诗人: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人生》 VIVIAN MAIER: The Color Work All photography © 2018 Vivian Maier/Maloof Collection.

			
Advertisements
网编:和评

鲜花(1)

鸡蛋(0)
3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唯美贴图】【摄影部落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