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33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美印太司令扬言台海变“地狱”?其实他自己都不信(图)

新闻来源: 凤凰大参考 于2024-06-17 5:05:58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凤凰网国际主笔侯逸超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现场。



香格里拉对话会虽已落幕,但台海、南海及俄乌相关话题仍然影响着全球局势。美国对华策略有哪些矛盾?美国的盟友体系还能维持多久?如何改变在俄乌等议题的国际舆论战局势?凤凰网国际主笔侯逸超结合香格里拉峰会的一线观察经验,为您详细呈现。

核心提要

1. 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在香会期间描述了台海的“地狱场景”,妄图通过无人舰机填满台海,威慑大陆进行武力统一。但实际上,据笔者在香会所见,帕帕罗本人就不相信威慑的真正效用。在跟中国代表的交流中,他也承认需要充分了解信息才能有效威慑,而现实中的文化差异让这几乎不可能。

2. 美国的对华战略存在威慑和安抚的裂隙。美方代表团的对华立场并非铁板一块,既有帕帕罗这样的鹰派军人,也有葛来仪这样的鸽派学者。根据笔者现场与葛来仪的的对话,她的言辞混合了强硬的威慑和温和的保证,既保留交流的可能又对协调立场感到幻灭,带有职业学者特有的隐晦性、技术性表达。这可以视作为中美双方交流的缩影。

3. 美国的同盟伙伴体系同样存在深度和广度的裂隙。虽然美国防长奥斯汀直言要把传统的“轴辐体系”改造成广泛的价值观联盟,但现场遭到了“缺乏新意”和“没有发展势头”的质疑。除了日韩菲等传统盟友积极响应,印尼、马来西亚都并不买账,新加坡也持中间态度。

4. 美国的全球规划也存在着理念和利益的裂隙。尤其美国在哈以冲突中的利益考虑凌驾于其在俄乌战争中的理念主张,因而在香会现场出现了对其“双重标准”的指责。泽连斯基闪现香会,并在瑞士和平峰会的议题上指责中国,一定程度上带偏了香会的主题、掩盖了美国的裂隙。但中国也应借此机会,提出基于自身立场的反建议。

文丨凤凰网国际主笔 侯逸超



▎6月10日,《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引述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萨缪尔·帕帕罗的观点,即一旦中方舰队进入水道,美方要部署数千艘无人潜艇、无人艇和无人机防卫这一地区,把台湾海峡变为地狱,以争取时间让美国回应。图自《华尔街日报》

“我想要用一系列秘密武器把台湾海峡变成充满无人机舰的地狱,让他们的日子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无比悲惨,从而为我们的一切后续行动赢得时间。”

这是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上将在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对《华盛顿邮报》的表态。

如何理解并应对这样的威胁,还得回到事发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巧的是,笔者作为凤凰的前方观察员连续第二年参加香会,第一场就注意到了帕帕罗上将。

他甫一开场就和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争论起来,经过笔者的仔细观察,表层他是一位鹰派军人,中层看他是一位专业学者,深层看则是一位悲剧思想者。

从表面看这条新闻,无非是一个战争贩子在挥舞大棒,所谓的“地狱景象”战略(Hellscape)就是要用无人武器填满台海,妄图以武力阻止中国统一。从中层的学术论理来看,他们声称这样的部署恰恰是“威慑”中国,降低台海长期风险的概率。



▎6月14日,国防部就美方“防卫台湾”的言论回应:我们敦促美方认清“台独”分裂势力的野心和危害,切实恪守不支持“台独”的承诺,停止以任何方式发出严重错误信号,避免加剧台海紧张局势。我们正告民进党当局“以武拒统”死路一条,花台湾老百姓血汗钱买再多的武器都是徒劳的。图自国防部官网

但现场崔大使指出,威慑方法极有可能爆发战争,如果把彼此当做潜在伙伴并有互信,就无须威慑。

北京大学王栋教授也指出,经验数据显示,只有33%的威慑能够成功,接近70%左右的威慑都会失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给予对手足够的安抚/再保证(reassurance)。

之后帕帕罗也承认,要想威慑顺利,就要拥有充分的信息,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他还恭维道:“崔大使可能是中国最了解美国的人……但即使如此,还是有文化差异,所以我们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如果在进行国家安全决策时,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于另一方的无知,那就回去修房子(Home Depot)得了,干个别的事情,国家安全不适合你。”

就所谓的无人武器,他也提到,要是之后使用机器替代人来决策,那就趁早回家修房子吧。任何人与人的交流,去了解彼此的肢体语言,是无可替代的。”



▎ 帕帕罗提出,威慑和保证双管齐下可防止冲突、维护稳定秩序。就基辛格的威慑遗产进行辩论后,帕帕罗主动同崔天凯大使握手。图自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官方网站

所以,结合语境来看,帕帕罗知道中美之间需要相互了解,决策时要充分沟通,也知道在信息不充分的时候,威慑往往没有效果,但是在操作层面还是要相信威慑是最高的义务。这里就体现了美方整体思维的矛盾之处。

事实上,这也是笔者报道香格里拉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体会。自新加坡返回之后,友人谈起目前美国与西方话语和军事霸权下,这类会议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但笔者并不同意,相反在香会可以明显感觉到,表面上铁板一块的安全体系,早就充满了各种裂隙——这些裂隙在美国对华政策(威慑还是安抚)、美国亚太盟伴(广度还是深度)、美国全球话语(理念还是利益)都有体现,其实都是中国可以争取的空间。



裂隙之一:威胁还是安抚?——一段导致拉黑的坦诚交流

除了美国防长奥斯汀和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美方还有不少鸽派学者与会,笔者还和美方代表团成员、台湾问题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进行了约17分钟交谈。



▎ 图为笔者在香会现场采访葛来仪女士

相比于帕帕罗的威慑言论,她更加强调安抚(reassure,或译为再保证)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就是在台湾议题上,中美都应该进行更清晰的说明,比如美国不应该再允许高官赴台、比如中国应该明确武统条件等等,这样能够加强威慑的效果,避免战争的发生。

相对于呼吁大打“冷战”的特朗普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葛来仪的观点更强调对华接触,但接触的目标是什么往往不够清晰,所以谈到具体话题,往往又转回到习以为常的言辞威慑。

聊到南海话题,我提到问题应该根据相互尊重的方式解决,而不是诉诸一个“国际仲裁法庭”来决定,这中间肯定有一些可以商谈的空间。她表示这个问题无法得到一个中立的回答,“中国不能选择性地遵守国际法。”末了又提及2016南海仲裁案已经明确了这一点。笔者忍不住回应:“但是涉及主权的话题根本不应该诉诸仲裁啊。”她并不接受,还认为笔者没有理解这一问题,应该去法学院学习。有趣的是,“选择性遵守国际法”恰恰是中国对美国的批评,当前世界安全秩序的过渡性可见一斑。

接下来笔者表述我们确实对法律的秩序理解有很多不同。那么你怎样看待美国在亚太建立越来越多的(价值观相似的)安全联盟,可能导致其他国家感觉到不安全?安全困境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关系学术话题。她犹疑了一下直接说:“也许中国应该改变其行为,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联盟形成了。”又回到了美方强硬派立场。

接下来我问到台湾议题,她认为对赖清德不要过早下判断,要给他机会。我当时是这样回应的,你觉得赖清德有可能是尼克松吗(意指持有强硬的意识形态反而带来实践的灵活性——作者注)?她笑道:“你可太理想主义了”。但是她也希望紧张局势得到缓解。当我问起,赖清德的演讲稿是不是美国背书的?她直接回应:“美国绝对不会!美国不会批准台湾领导人的讲话,这是他们自己写的稿子,美国不会告诉台湾要说什么,要做什么。”当时看到她言辞认真,情绪激动,也许是内心天蝎属性发挥了作用,我就开了个玩笑,“是的,我想如果美国来起草的话,那撰稿人应该是你吧。”

当时我认为她的表态至少是真诚的,但是后来笔者咨询了一位资深的台湾研究学者李义虎教授,他表示:赖的稿子事前给美国看过,但这次没有给大陆看。而且其审看方式和给领导审批不同,更多是一种心照不宣,比如美国不同意的话会用暗示的方法表达。也就是说,美方学者的保证,也有很多含糊隐晦的技术细节在其中。

聊天中我也能感觉到接触派的委屈,当我提到中美应该各退一步,改变一些做法。她有些生气地表示“我不需要对美国所做的一切辩护,但是每当和中国人谈话时,好像要为中国做的一切辩护。”

虽然她始终坚持美国官方的立场,但也有清醒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必须非常现实,我们不会成为盟友,我们甚至可能不会成为合作伙伴……拜登政府正在试验这样的命题,即在我们利益重叠的地方,我们也许可以合作。……但如今美国和中国的共同利益的领域很少,我认为我们必须对此诚实,彼此欺骗并假装我们有个非常明确的合作关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明确表示立场。”

在我认为她对交流保持开放态度的时候,第二天得知了反馈,“我认为你们的采访并不友好,所以我拒绝再接受你们的采访。”

但是遭遇拉黑,也不能妨碍交流的有效性,毕竟去年我们见面,她向我推荐了自己的论著,我向她介绍了大陆最新的对台方略,今年一问,我们都阅读了对方推荐的素材,也算是加深了彼此的了解。而且她在大会第三天对中国防长的提问,也还算是客气并且礼貌的(相对于日韩学者而言)。

这次不太成功的沟通也可以视作当前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





▎近日《外交事务》杂志刊登了关于美国对华战略和竞争终局的重要辩论。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李亚琦、何文翔文章将美国对华政策划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制胜派、管理派和合作派。制胜派代表人物为博明和加拉格尔,主张通过决定性行动确保美国的主导地位;管理派以杜如松为首,提倡对中美关系进行战略性管理,强调美国的竞争力提升;合作派由白洁曦、斯坦伯格和保罗·希尔代表,主张通过外交和国际合作缓和中美紧张关系。图自《外交事务》官网

当前在大选的影响下,美方诸多政策制定者重新就对华战略进行论战,暂时胜负未定。比如从强硬到缓和,分成制胜派、管理派和合作派的,但由于美国对华长期规划和想象的缺失,所以长期来看难免滑向冷战的老路。

但对理性沟通的信任,还维系着双方最根本的了解。但美方对中国所谓信息战(misinformation)的指控,也在破坏这一难得的渠道。本次主办方报告里专门列出一张指控所谓的“中国信息战”,遭到中方代表王栋教授的批评,撰稿人也只好承认,工作做得并不够公允扎实。

惟愿这样的指控不要给双方的沟通带来障碍。



裂隙之二:深度还是广度?——美国无法承载太多朋友



▎ 图为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报告《亚太区域安全评估2024》第一章主要内容,展示了中美在2003-2022年与区域国家进行联合军演的数量,美国1113次军演约为中国128次的10倍。图自IISS

美国想要拉起更多同盟的诉求,与中国希望获得更多伙伴的诉求,就是香会上最为可观的一对矛盾。所以,中美对区域内各种力量的争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次香会上,美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经营盟友伙伴体系,但是据笔者现场观察,除了几个传统日韩菲等传统盟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区域大国并不买账,而新加坡作为东道国也严守中立。

在演讲中,美国防长奥斯汀解释美国在亚太的联盟不是轴辐体系(hub-and-spokes model),而是重叠的倡议融合(convergence of overlapping),在问答中听来听去其实还是价值观同盟,但是这样的广度扩展,其实遭到了现场学者的深度方向质疑,这样的体系有什么新东西?还有没有新动能?



▎ 图为印度研究员Trisha Ray提问美国防长奥斯汀。图自IISS官方网站

现场很多智库代表询问,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印度研究员Trisha Ray直接发问:美国的印太战略和相互重叠以及互补的这些网络还有足够的动能(momentum)吗?我们能不能保证无论大选结果如何都能保证其连续性?奥斯汀以共同价值强辩一番之后,也调侃道“(幸好)你没有问我到底谁会当选。”

随后一位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越南裔研究员Bich Tran也问奥斯汀,你演讲里提的这印太海上领域感知项目(IPMDA)和之前已经有的项目海视系统(SeaVision)很像,这两个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奥斯汀回应的要点也不过是合作范围的扩展云云。

那么地区国家怎么看?我的整体感觉是,美国努力想把自己划入“域内国家”,为此美国防长奥斯汀反复强调:“我们也共享太平洋的海岸”。但是真正买账的还是菲律宾、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则依旧兴趣缺缺。

以菲律宾为例,根据笔者在现场观察,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发言开头还算克制,甚至让人以为新加坡帮忙看了稿子吧?结果他很快提出“为了保卫主权到最后一平方英寸、最后一平方毫米”,增强与美、日、韩、澳、印度等国家的关系,还以国际航道为由,在安全领域努力引入欧盟、英国等其他域外力量,给会场平添几分火药味。后面在问答环节更是宣称“如果有菲律宾人被有意杀害,那么将会非常接近我们定义的战争行为。”



▎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答问时提到“战争行为”的时候,观众中隐隐传来一阵惊呼。图自IISS官网

与此相似,日本和韩国的表述也非常有趣。在面对“日本如何看待北约”的问题时,日本防卫大臣木原稔表示“首先,印太区域与北大西洋相连,是一个海域。其次,印太也面临着北约所面临的相似的,改变现状的挑战。”

同样是面对观众提问,韩国国防部长申源湜一开始还在中日韩和中俄朝之间试图保持平衡,但面对菲律宾半官方代表贾斯汀·巴基萨尔(Justin Baquisal)将中国与朝鲜共同列为“秩序破坏者”的问题,申源湜也表示默认。

同时在中国防长演讲结束之后,最具攻击性的问题也是由日韩学者提出,也从侧面体现出其对待中国的心态所在。

不过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即使是对于盟友的安全诉求,美国也多有躲闪,体现出了其在深度和广度上捉襟见肘的拉扯。

对于菲律宾提到的红线问题,有记者问及美国防长奥斯汀,“菲总统说的战争红线之后,这是否会触发《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奥斯汀在台上沉吟片刻,首先说美菲盟友关系坚如磐石(ironclad),但是不会让这种假设性的情况发生。

相当于拒绝给予相应的安全保证,就笔者在4月与美国智库学者马扎尔的对谈中也感知到美国对于盟友的保守态度,他的观点是就算菲律宾船只沉没,美国也不会介入冲突。

前韩国国家安全事务大使、国际安全事务大使,现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的高级研究员李正民(Chung Min Lee)则直接提问,“你们有AUKUS帮助澳大利亚建造核动力潜艇,如果韩国政府正式请求美国支持韩国海军建造核动力潜艇,你会支持这一倡议吗?”奥斯汀也是一番推脱,以AUKUS耗时数十年,美国短期内没有精力一口回绝。

而且,即使激进如小马科斯,也在演讲中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认识:“中国对于地区安全环境和经济发展决定性的影响力是一个持续性的事实,美国对于地区和平稳定的关键作用也不容忽视,这从来不是一个选择。”

但是小马科斯还是站队站得太明显了,中方代表团成员葛汉文大校就向笔者表示,南海问题之所以这么复杂,实际上有殖民主义留下的后遗症。

“所以我主张亚洲的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必须要明白谁是历史上对亚洲文明,包括亚洲各国的独立生存构成最大威胁,谁曾经在历史上给我们带来伤害,谁又能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案来团结亚洲人民一起来求同存异,追求一个共同的文明。”

在这一点上,看得比较清楚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东道主新加坡三国。



▎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在发表演讲。图自笔者拍摄

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首先以全球最大穆斯林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在演讲中首先大篇幅关切拉法和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的状况。然后就亚太安全提到“我们再次呼吁伟大中华文明的领导人,以及代表伟大西方文明的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领导人,承担起作为全球大国的领导责任。”

接下来是一个金句:“民族主义必须以人性来平衡,爱国主义必须为智慧和所有世界同胞的尊重所调和。”这一视角无疑具有相当的历史纵深,实际上也从另一个维度呼应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当他在问答环节再次被问及中美竞争的话题时,他提到印尼最重要的政策就是不结盟,如果说一定有个政策,就是睦邻政策:“作为业余历史学家,真正的安全来自于和近邻的友好关系,这是亚洲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的房子着火了,谁会来帮助我们?我们住在另一个城市的表兄弟?还是另一个村庄的侄子?都不是,会是我们的邻居。”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马来西亚防长卡立诺丁(Dato’ Seri Mohamed Khaled bin Nordin)发言。图自IISS官网

马来西亚防长卡立诺丁的发言也明确了“不站队”的原则,他赞赏了普拉博沃的演讲,并认为通过持续的对话,二元的零和思维可以被极大减少,培养一种倾听的文化,远远好于生活在气泡里,非黑即白地看待世界。

他提出要进行建设性对话、多领域合作、多层次合作。他特别提出现在很多价值观相似的国家组成排他性的协定追求其利益,他指出“我们希望这样的伙伴关系不要导致更大的分裂,分裂性的动作将会极大损害地区安全。”言下之意,也是对美国的结伙行为进行了不点名批评。

事实上,两国之前就处理西巴丹岛和利吉丹岛的纠纷,也形成了独特的东盟案例,这也是域内国家坚持东盟方式的底气。

新加坡作为东道主,其实也给出了不少公允的评议。



▎新加坡防长黄永宏医生在进行大会发言。他在部长午餐会上还表示,全球体系可能达到断裂点,亚洲要避免出现第三个冲突中心。图自IISS官网

比如新防长黄永宏在大会结尾时就台海问题发言,“有不少人都关心从新加坡的角度来看,怎么评价当前中美关系,甚至有外方代表问,新加坡会给台湾问题提什么建议吗?”他表示,台湾问题是红线,中国不需要其他国家就台湾问题提供任何建议。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之下,台海发生冲突是不适宜的。台湾不是乌克兰,乌克兰是联合国的成员国之一,台湾并不是。很多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更具高度的是新加坡总理黄循财的认识,他在5月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针对记者的针对性提问“华盛顿将中国视为一个日益极权的体制,专注于同美国对抗和争取霸权,您是否接受这种描述?”

黄循财表示:中国希望更加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包括海外利益,但是在这一方面,就像其他大国一样,中国也必须学会不要做得过火,这可能招致反弹。这是所有大国都要经历的一课,“因为当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打交道时,大国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是有多强大。”

总体而言,东南亚国家处在一个重新的平衡中,大多数选择了不站队的立场,并且希望能够将安全责任分散在不同的篮子里。

比如在现场,来自印尼外交政策委员会联合创始人黛维·安瓦尔,直接向美国防长奥斯汀提问:“您似乎没有直接提及中美之间的竞争……我们非常担心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很担心你们俩关系太好,我们遭到践踏。您怎么看?”



▎ 戴围巾的女士黛维·安瓦尔(Dewi Fortuna Anwar)提问之后,全场不少嘉宾会心一笑。图自IISS官网

这是非常典型的东南亚国家的心态,与此相似的有新加坡前外交高官马凯硕引用的谚语:“大象打架,小草遭殃;大象做爱,小草也遭殃。”

所以根据今年的《亚太区域安全形势评估》,亚太区域国家改变了持续十年的“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范式,将自己的安全需求进行平衡,比如在中美之间进行对冲,比如寻找区域强国或者域外大国进行承担。



▎ 《亚太区域安全评估2024》报告重点写了印度在亚太区域越来越强的安全存在。 图为2010 -202 4年印 度对区域国家的武器出口情况 。 图 自IISS官网

还以印尼为例,比如黛维在4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就提到:“印尼不仅会加强和中国的经济合作,也已经在和中国尝试一些安全领域的合作,包括军事技术合作。印尼不会在安全防务问题上过度依赖美国。”



裂隙之三:理念还是利益?——当泽连斯基带偏了香会主题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来访,根本就不在会议最初的日程上。会议第一天下午,才听美国记者说泽连斯基会来,当时还在和同事讨论,进入会场有一个大门,有一个侧面出入的小门,他会从哪个门进?出于安全考虑,一些代表团的高官未必会走大门。

我的感觉是:一定是大门!泽连斯基不会错过这个亮相的机会。

果然,他从酒店大门进入,不一会全副武装的特勤队员也纷纷入驻保护,他依然穿着那件绿色T恤,带偏了香会的议程。



▎ 图为6月2日下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步入香格里拉酒店。图自凤凰卫视郑浩

为什么说是带偏呢?因为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全称是“亚洲安全峰会”,俄乌话题严格来讲是一个域外话题,是一个“远方的教训”。

但他的到来也证明,域外话题也需要因其十二分的重视,因为世界早已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泽连斯基此番前来,就是为了争取亚洲国家参加瑞士和平峰会以壮声势,并且顺带向中国施加压力。而中国也在这一问题上消耗了相当多的资源。



▎6月2日下午泽连斯基记者会现场。图为笔者拍摄

笔者好奇泽连斯基的主要话题,于是参加了6月2日下午两点半的记者会,一开始还需要邮件报名,但后来可能是会议尾声应者寥寥,于是新闻官放开限制,邀请更多媒体入内。但是现场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空位,也能见到相应话题的疲态。

泽连斯基低调入场,寒暄之后,就开始接受记者的提问,一般是英文提问,然后泽连斯基用乌克兰语回应,我们再通过耳机再获得英语的同传。大多数问题都是“为何而来?”“希望中国做什么?”基本都被泽连斯基用来做瑞士和平峰会的宣传。

少数如《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则提问,“是否考虑向中国购买武器?如何看待美国在俄乌问题和哈以问题上的双重标准?”问题都很犀利也很有想象力。对于前一问,泽连斯基的回应大意是,“中国不支持俄罗斯就不错了,不再奢求。”第二问则是努力回圆,都同情平民,并且和平峰将会邀请巴以双方云云。



▎ 香会亦是军火商的盛会,据乌克兰国防部长透露,他呼吁参会企业去乌克兰投资武器生产。截图来自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

虽然没有拿到提问的机会,但我很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泽连斯基很崇拜李光耀,这次来新加坡有没有从偶像那里学到一些现实主义的手腕?

这个问题其实有一定的背景,亚洲处理冲突争取合作的方式确实和欧洲有所不同,这也是我方常常提到的求同存异、相互尊重舒适度的“东盟方式”,这和二元对立咄咄逼人的传统实力政治有所不同,所以在多次香会上,中方和东盟方面都建议欧洲向亚洲学习。

受此启发,泽连斯基能否构思出更为现实的乌克兰和平方案?现在看是不得而知了。

其实中方提出的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就是个很好的基础,提到了给危机降温的策略,也包括根本上解决危机的方案。据中国外长王毅6月初介绍,已经有五大洲的45个国家对这个共识进行了积极回应。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国际传播是一个更为表层、变化更快速的场域,如果只提原则没有具体的信息,能够传递到的听众其实非常有限,比如中国为乌克兰危机解决所做的大量努力,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董军部长在香会的鲜活比喻和对香山论坛的推介,都是具体可感的。

所以笔者建议中方可以将和平方案进一步细化,做成类似于瑞士和平峰会具体可感的议程。有的方案目前不具备可实现性,但不排除在战争进一步僵持或者两国发生内部变化之后具有可实现性,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打赢观念之战,回击对于中国的种种误解和不合理指控。



结语:真实世界的裂隙,就是无限可能

再次回到中美竞争的主题,就双方的竞争和来看,谁能够更好调整自身理念和现实利益之间的张力,谁的世界秩序模式就更有吸引力,谁就能争取更多的朋友。

我们也不必自怨自艾,认为在国际舆论场是完全被西方把持,事实上看看被逼问下慌张的菲律宾总统、在饭桌上陷入emo的美国防长、在美军印太司令发言时调笑的西方武官、在崔娃调侃拜登政府双标之后大笑的各国观众……你就可以知道——世界真的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 香格里拉酒店大堂的一幅拼贴画。图为笔者拍摄

没有完美无缺的演员和剧本,有的就是可能性的人,能在现场接触和影响这些活生生的人,哪怕是喊出一个不曾获得回答的问题,哪怕是聊天之后被拉黑,也是香格里拉对话会的魅力所在。

真实世界总有裂隙存在,这也是人性之光能够穿越黑暗丛林的理由。

			
网编:空问站

鲜花(0)

鸡蛋(2)
33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热门评论当前热评  更多评论...
评论人:HHer[☆品衔R4☆][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5:53 回复
台海变地狱,这不是不把青蛙当生命啊!!!
所以白皮才不会管蛙蛙的死活。
16  
评论人:ninaiwohe[♂★星级玩家★♂][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5:29 回复
跟当年鸭绿江边吃火鸡的麦克阿瑟差不多,只是比他狂了点
19  
评论人:狂暴小绵羊[★品衔R5★][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5:27 回复
1942年4月,日本海軍參謀長山本五十六在新聞發佈會上公開宣佈將對美國本土進行報復攻擊,並表示日本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對美國本土發動進攻。
現在的美國跟二戰時期的日本一樣,看不到兩國巨大的工業實力差距,都想用現有的軍事優勢逼迫對手投降,都是一樣的瘋狂。
21  
评论人:jellyfishoil[☆品衔R4☆][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13:11 回复
这种假设本身就不存在。今上自己都说,美国想诱使中国动武,但他绝不会上当。所以除非美国改变政策,否则中国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台动武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评论人:ak47a[☆★一票烂选总统★☆][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11:21 回复
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在香会期间描述了台海的“地狱场景”,这是职业的“血性”,当不了真,相信我们解放军的意志力就够了。
2  
评论人:雪中悍刀行[★品衔R5★][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11:02 回复
习大大已经从92共识退到了中华民族,赖子哥直接怼上两国互不隶属。战争并不是有了良好愿望就可以避免的,两岸都不想战争,然而战争不可避免。
2  
评论人:rgws[☆品衔R3☆][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10:48 回复
表现强硬是亚太司令的职责,葛来仪是体制内专家,在目前气氛下与中国代表说不上很正常。
这种多边论坛话语环境还是比西方独大的新闻传播要多元化,这是其价值所在。
1  
评论人:郑长仁[★★声望品衔9★★][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9:54 回复
这个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萨缪尔·帕帕罗的话充满了“阿三精神”,连美国总统都不信!
4   1
评论人:Monalisa[☆品衔R4☆][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6月17日9:19 回复
不信由你,除了洗腦殘障中國人以外,全世界都知道8964。中國譴責日本教育抹滅侵華暴行,但日本許多電影電視劇及人民都有深刻反省的表現,政府也無時無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但中國政府卻用最極端的手段讓自己的人民完全失憶,無知,甚至懼怕89 64這組數字。
為什麼以往香港都要大規模紀念的89 64,現在被抹黑到一提到就會被抓 。為什麼全世界都推崇的天安門前的坦克人,在中國卻無人知道。為什麼中國政府如此懼怕人民知道及談論天安門前這個中國人民可能最接近民主自由的一刻。
不知道不可恥,因為你們生在中國政府的高牆內。可恥的是你們已經不在牆內,有了所有求知求真的自由與能力,卻仍然去支持屠殺輾壓自己人民的野蠻政府,更為虎作猖粉飾太平,這才是為什麼中國人成為全世界人最討厭👎的人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1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军政原创】【网际谈兵】【军事纵横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