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8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媒体:中国的医生正被卷入一场科研“军备竞赛”(组图)

新闻来源: 正解局 于2024-08-27 8:01:46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医生,应该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医生。

不仅要忙于繁重的临床工作,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

在医院评级、职称评定机制的催动下,中国医院、医生不得不卷入一场科研“军备竞赛”。

这场“竞赛”中,南方医院、北方医院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反差之下,希望能给中国医生“喘息”的机会。

必须让中国医生回到门诊、病房、手术室的“主战场”。



最近,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名单(简称“国自然”)公布。

作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自然”项目旨在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国自然”项目含金量很高,入选项目和项目和经费的多少,被认为是衡量一个机构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通过“国自然”立项榜单,我们能一窥中国医院的科研实力。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院立项数排名

从榜单上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蝉联全国第二。

如果按地域来划分,就会发现一个反常现象:

立项数量排名前20的医院中,只有1家是北方医院,其他全是南方医院。

这1家就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排名也不算靠前,勉强挤进前10。

排名居首的华西医院、浙大二附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都在我国南方。

再统计一下立项数量,北方医院仅拿下131个,不到南方医院(2600多个)的零头。

差距如此之大,太反常了。

这是因为我国北方医院的实力远远不如南方吗?

当然不是。

由国内著名同行专家担任评审的复旦版《2023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显示,前20名中,有7家北方医院。



2023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前20强

协和医院,更是雄踞榜首。

奇怪的是,作为中国最强医院,协和医院国自然立项数竟然没有挤进前20。

像实力排名第3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排名第11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排名第12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自然”立项数也不在前20之列。

排除实力因素,只能有一种解释,相对于南方医院,北方医院不卷科研。



那么问题来了,南方医院,为什么热衷于卷科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解答另一个问题,救死扶伤的医院,为什么要搞科研?

这倒不难理解。

临床与科研两者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没有科学研究,临床不可能进步。

但是,搞科研≠卷科研。

医院,为什么要卷科研?

主要是因为,科研在医院的考评中分量越来越重。

早在2008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首次将“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纳入医院绩效。

真正让科研卷起来的,是医院排行榜催化下的量化评价体系。

大学有排行榜,医院也有,也希望在榜单上“再进一位”。

以上文提到的、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复旦榜为例,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



复旦榜

评价指标主要分为声誉和科研两项。

其中,声誉一项,标准比较模糊,各个医院之间的差距很大。

像排名第一的协和医院,比排名第10的浙大一附院,声誉得分高了近60分。

这意味着,排名靠后的医院要想在声誉上加分追赶,在短时间内难度很大。

科研就不一样了。

科研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期刊水平、发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次数、基金层次等等都是可以量化的。

科研在短时间内也可以速成,只要舍得投入,就能有较为可观的产出。

这就是医院卷科研的重要原因。

医院一旦开始卷科研,就会将科研作为指挥棒,要求临床医生做科研。

最核心的一项考核是,将科研作为职称/职务晋升的评价指标。

2017年,时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在一次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比较高的学术地位,不管多有水平的医生,在湘雅医院都不能当科主任。

有人会说,我不想卷科研,也不想升职,行不行?

去年底,网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出台新规。

明确规定——

已到晋升年限,但未按时晋升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如二年内不申请晋升或连续二次未晋升成功者考虑该类人员轮到杭城外的院区工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出台新规

这是医院版的“非升即走”,言下之意是,想躺平,也不行。

换个思路看,医院将科研与职称/职务晋升强挂钩,也并非全是为了“冲榜”。

医生的工作极具专业性和复杂性,相对于其他指标,科研指标看似简单粗暴,却也是最可量化的,也是相对最公平的。

层层压力传导之下,医生不得不被裹挟。

就这样,无论愿不愿意,医院和医生,被卷入了一场“军备竞赛”。

回到最初的问题,南方医院为什么比北方医院,更热衷于卷科研?

因为卷科研,最早就是从江浙沪开始的,尤以上海、浙江的医院最突出。

“军备竞赛”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



医院重视科研,本身没有错,但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医生被迫踏上科研“军备竞赛”的战场,就很难兼顾临床与科研。

中国的医生,特别是大三甲的医生,工作繁忙,压力巨大,异常辛苦。

一个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临床与科研同为高压的工作,集于一人,难免顾此失彼。

从功利的角度看,科研成果关系升职加薪,医生一旦侧重于科研,必然要减少在临床上的投入。

在医院,有的医生一门心思搞科研,无暇看病,临床能力差,被吐槽为“科研神医”。

这样的“神医”,真是我们需要的吗?

当科研成了职称/职务晋升的关键“考卷”,“作弊”便紧随其后。

有专业的“论文贩子”提供“科研服务”,有的医生搞造假“科研”,有的为了科研而科研……



国家卫健委通报医学科研造假情况

这样的科研,又是我们需要的吗?

年轻的医生还能卷,有的中年医生,临床能力极强但科研能力不足,卷不动,只好躺平了。

在日常就医中,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门诊看病和医生说不上几句话,住院做手术术前只能找到住院医师,见不到主任医师。

医生不是不负责,而是要做的事情太多,无暇顾及患者。

长此以往,医院的临床水平可能会下降,最终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

那么,医院应该如何处理临床与科研的关系?

在正解局看来,医院应该守住主责主业,即救死扶伤。

医院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机构,其核心职责是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疾病诊疗。



在中国大医院,排队就诊是常态

临床是医院的本、医院的根,科研当然也要做,但科研要扎根临床、服务临床。

如果科研凌驾于临床之上,那就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实际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在加大对临床的支持力度。

“国自然”鼓励医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鼓励医师基于临床实践开展揭示疾病本质的探索性研究,为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2021年,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

有学者建议,应该对医生进行分类评价,按临床为主和科研为主分类,在评价中分别侧重临床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及贡献。

南北医院在科研上差异表明,医院也可以不卷科研。

中国医生,苦论文久矣!

必须将中国医生从科研“军备竞赛”中解脱出来,回到门诊、病房、手术室这一“主战场”。

这不仅仅是医生自己的事儿,而且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网编:空问站

鲜花(0)

鸡蛋(1)
8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