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学生视频爆火的“老师网红” 剧情大反转 全网后怕
新闻来源: Vista看天下 于2024-11-19 13:53:05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
网络事件的反转速度,现在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人工作间隙摸鱼刷手机的速度了。
每一次拿起手机,都发现又出现离谱反转。
前段时间网上爆火了一类“给爱上课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
内容是给班上的调皮孩子戴上“小蜜蜂喇叭”,小孩子立刻不敢说话了,一副“已老实”的表情,画面很喜感。
这引发了一波模仿潮流,许多老师尝试这一法子,玩梗拍照后传到网上,“给学生戴小蜜蜂”成了热门话题。
但前些天一位叫@小邓同学的网友突然发视频,称因发小蜜蜂的视频被投诉。
据这位小邓老师的自述,她发布给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且视频爆火后,家长找到她沟通要求删掉视频
而她因“迫于各方压力”,最终选择了离职。
这条视频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网友们为此吵成一团。
争论戴小蜜蜂的方式到底合不合适的,为教师群体抱不平的、说“这年头当老师天天受委屈”的,认为随便把孩子正脸挂网上确实不合适的等等。
评论区打成了一锅粥,但还没等这锅粥煮开,新的离谱动向再度砸了下来。
有媒体提出对真实性的质疑、“别又是秦朗丢作业本事件”,认为离职事件疑云重重:
目前所有信息仅为一面之词,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认领这一事件。
此前网友根据小蜜蜂视频画面、猜测有可能是山东省滕州市的一所小学,该校工作人员予以了否认,说不是他们学校。
一直以来,校园题材的视频在互联网上都属于热门赛道,流量极好。
但同时,这个流量赛道内其实有不少视频严格来说处于灰色地带,有侵权嫌疑。
如今出现充斥疑云的小蜜蜂事件,或许正是灰色地带充满隐雷的佐证。
01亿级流量砸晕普通人
在短视频平台上,校园题材流量好几乎算是人尽皆知的热知识。
拍幼儿园、小学校园内视频的,靠着童言无忌、可爱萌娃天然能让人多看两眼;
拍初高中视频的,一些课堂、课间画面下清一色全是“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与对青春的感受”,激发起集体的念旧伤怀。
校园生活也是几代人记忆的共同公约数,甭管外部世界里苹果手机出到了第几代,校园内班主任仍旧爱站在后窗偷看。
校园题材因此极易引发共鸣与讨论,时不时就冒出爆款。
这次小蜜蜂话题走红,部分视频的点赞量接近300万。
而短视频点赞率通常在2%-5%左右,以此推算,一个近300万点赞的视频播放量至少是千万打底、很可能达到亿级。
哪怕自己的视频不是最火的那一个,蹭上即时校园热点的视频流量也不会差到哪去。
像小蜜蜂话题引发的玩梗热潮里,既有从前几乎没发过任何工作相关内容的普通老师收获大量点赞。
也有平常就在运营自身账号、发布校园内容的“网红”老师,跟风发的小蜜蜂视频成为了账号内近期数据最好的一条。
除却岁月静好的一面,校园话题也永远是一点即着的火药桶。
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学生时代的攀比与自卑、愈发紧张的家校关系……
“小蜜蜂老师离职”事件刚刚传播开时,许多人依据现有的信息,认为这又是一起家校矛盾的例子。
或是指责学校与家长态度过于大题小做,或是抱怨老师越来越难当。
一些情绪激动些的网友联想起学生时代的遭遇,在评论区大骂“如果戴个小蜜蜂就该离职,那我的初中班主任得判无期”。
直到“疑似虚构剧本”的怀疑冷水泼下来,大众的心态才稍稍回归冷静,当前一切都有待回应与查证。
目前@小邓同学的账号已经基本清空,只留下了三条自述因小蜜蜂事件离职的视频。
视频弹幕中,一些网友已经开始怀疑之后会不会直播带货。
我相信,市面上大多数露出“教师”身份的账号只是普通人的生活记录,只是恰好职业身份为老师。
许多人在被突然的流量砸中之前,或许从未想过成名、有成为网红的可能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也会有不少人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校园题材这块流量肥肉而来。
此前,半月谈记者对网红老师账号进行整体观察,发现网络平台上已经存在多名自称中小学一线教师、粉丝近百万的博主。
平常拍摄课堂教学视频、学生幽默段子,账号内挂的商品橱窗兜售着学习用品、教辅资料与网络课程。
一些关于“起号经验”的讨论贴中,老师这份职业甚至被形容为“天选自媒体圣体”。
校园视频流量这摊浑水,随着利益的加入被搅得更难以辨清。
02灰色地带
禁不起深究
尽管事件的起因是“给调皮学生戴小蜜蜂”,但事件发展到如今反转又反转,早已脱离了它原本的讨论范畴。
爆火之初,大部分网友都并没有把小蜜蜂事件放在心上。
它虽然有趣,但看起来平平无奇、和过去走红过一遍又一遍的校园话题似乎没什么两样。
此前互联网上实在火过太多类似话题,比如“淋过雨所以要撕伞”,年轻老师们凭着自己学生时期的经验、精准杜绝学生默写时偷看的可能。
又或是“95后教师已经学会经典招数”,年轻老师们发自己上课时颇有威严的视频,以及从后门偷看班级的表情包。
“戴小蜜蜂”话题最初看起来也很人畜无害、十分欢乐,与以上这些内容没什么不同。
网友们调侃说这招对小时候的自己没用,自己调皮到戴上小蜜蜂后会立刻开始模仿秀“class begin”。
也有已经当家长的网友,把话题转发给孩子的老师提供灵感,让对方可以这么管教自己儿子。
via @哼哼哈嘿
“戴小蜜蜂”引发争议,而其他类似话题没有,并非是因为小蜜蜂本身有多特殊。
横向对比来看,更像是校园赛道内一直存在的灰色地带,这一次终究被挑到明面上。
灰色地带内的两大问题,一是肖像授权,二是视频反馈。
根据我国《民法典》对肖像权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同样拥有肖像权。
由于儿童年幼、对肖像权保护没有完全认知,且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含有未成年人肖像的画面发布前应征得监护人的许可。
这意味着网络上大量包含未成年人出镜画面的校园视频,理论上都应征求其家长的同意。
而在“小蜜蜂”话题下的热门视频中,仅有少数账号明确表示已获得家长同意。
这种现象绝非“小蜜蜂”这一次孤例,而是普遍存在。
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忽略肖像权问题,一来觉得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什么抛头露面的明星,二来大多数时候会有糊弄心理、觉得不是大事。
因为通常来说,如果校园视频中的内容是正向的、有趣的,大部分家长看了也只会乐呵一下点个赞,并不计较、也不太在乎肖像问题。
但同时,倘若家长并不愿意让孩子出镜、不论画面内容是好是坏,这也是他们的正当权利。
“愿不愿意、同不同意”的问题,往往又涉及到灰色地带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视频带来的反馈反响往往是不可控的。
没有人能在发布视频的那一瞬,精准判断出它经过公共传播、大范围精读与审判后的反响。
去年3月,一段“高三女生誓师大会发言”的视频曾掀起波澜。
由于女孩朗读誓师宣言时的表情看起来非常激情澎湃,被解读为“像打了毒鸡血”而遭遇网暴。
以冷静的视角分析,其实不难看出女生很可能只是因为紧张、咬字与表情有些用力过猛。
大众反感的事物本质是誓师大会的形式主义、亢奋氛围,而不应是一个小姑娘。
但网络的戾气与恶意总会集结着冲向一个特定目标。
从原视频的稳定画面、固定构图来看,这段誓师演讲视频最初很可能是处于觉得励志向上的目的被记录、分享。
但到最后,这一事件的发展方向变成了谁都不愿看见的高三女生被集体网暴。
哪怕是本次看似人畜无害的“小蜜蜂”事件,也存在着可能刺痛当事人的钉子。
视频中出镜被戴上小蜜蜂的,大多是班级里调皮些的学生。
人们在留下部分评论时或许没有太多恶意,比如“这孩子一看就皮”“长着一张成绩不好的脸”“把他座位移到讲台边”。
但倘若被作为当事人的家长或学生看到,的确可能会心里不痛快。
不少当了家长的网友对此的态度是:
“我支持老师用戴小蜜蜂来管,但不支持老师把孩子拍下来发网上,让大家都来看看这个‘难管的坏学生’。”
03教师的自媒体道路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小蜜蜂教师疑似离职”风波的新闻传开后,尽管目前尚未有调查与定论,不少学校及老师都对已发布的视频进行了谨慎处理。
据上游新闻对几所发布过小蜜蜂视频的学校进行的采访,前文提及的山东滕州一小学已把视频撤回。
工作人员对此解释:“是老师找学生拍的一个小段子,实际上没这么做。”
河南某小学的老师称收到了要求删除“小蜜蜂”视频的通知,但这条自述通知的视频已和“小蜜蜂”视频一同被下架。
只留下一条道歉视频:“我们的视频都是课间拍摄,孩子开心、家长支持,但没想到会对网友的心理造成伤害。”
也有湖南某小学的老师回应表示视频征求过家长同意、孩子十分优秀。
并发布了这名孩子讲数学统筹问题的视频为佐证。
当下事态发展的走向,让一些网友产生了“会不会太上纲上线”的顾虑。
灰色地带的危险之处之一也正在于此。
它长时间处在“不上称四两、上称千斤都打不住”的模糊状态,没有明确的规范可以参考,人们只能揣测着进行处理。
可能把它当羽毛一笑了之,也可能把它当千斤担子严肃对待。
最终结果会是哪个方向难以预测,且不论选择哪一种、真要论起来都是合理的。
校园自媒体、尤其是教师自媒体这一领域,目前整体处于现行法规的监管真空地带。
目前在互联网上集中、有意识发布中小学校园拍摄视频的账号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教师个人的自媒体,一类是学校账号、以私立学校居多。
私立学校因为有一定招生需求,会选择拍摄校内环境、课堂视频、课间氛围来做宣传。
据网帖吐槽,有的私立幼儿园还可能要求教师开个人号,记录并宣传校园活动。
教师个人的自媒体,则要么单纯是记录工作生活的目的,要么有一点开辟副业的私心。
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要求,“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对教师们来说,拍一些教学日常视频、做个人自媒体,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其他正经兼职来说,的确是相对安全、需要花费精力较少的选择。
做得好,说不定能加强和家长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但业界内也有专业人士担心,是否会出现教师直播、家长打赏的“曲线送礼”情况。
只能说当千万级、亿级的流量冲到眼前,个人也好、机构也好,其实都难有应对处理的万全之策。
而当网络流量注定把握不住,此时最需要的或许不是对“小蜜蜂”类视频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的辩论,而是平台加强对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规范引导。
可能是视频发布前的一句提示,可能是审核机制内加强对未成年保护的重视。
而非等到舆论沸反盈天时,再去争论道德层面的一点好与坏。
Advertisements
网编:和评 |
|
3 条 | |||
|
|||||
|
【生活原创】【学习园地】【爱子情怀】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